首页 理论教育 平乐郭氏正骨与儒学

平乐郭氏正骨与儒学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乐郭氏正骨发源于河洛大地的孟津县平乐村。积极进取之儒学对平乐郭氏影响之大,“修齐治平”之儒术与平乐郭氏渊源之深,世家望族,底蕴深厚,名副其实。《郭氏家谱·平乐郭氏正骨发展简史》载:“平乐郭氏正骨的创始人,系吾氏十七代祥泰公,字致和,人称‘老八仙’,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平乐郭氏正骨创始人郭祥泰认为:“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治理朝政,可平天下;以仁爱之心救助患者,解民倒悬。”

平乐郭氏正骨发源于河洛大地的孟津县平乐村。平乐是一个神奇地方,它位于东汉、曹魏、北魏、西晋等五朝都城的西门外,见证了五百多年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平乐有古代国家军队的演练场,是国家军队对外出兵的誓师地,也是国家军队胜利归来庆功的集会地。朝廷在这里校兵阅将,耀武扬威;将帅在这里发号施令,改变历史;帝王在这里张宴设舞,颁赐勋臣。平乐还是朝廷演百戏、国家杂耍云集的娱乐场,其场面宏大,技艺高妙,为世间所罕见。这里留下了帝王将相的足迹和逸事,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身影和墨宝,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华章,大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在这里确立。建安七子曹植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大诗人李白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描写的就是平乐当年的盛世太平景象。因此,我们说平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充满神圣和神奇的地方。

神圣之地必有神秘之术,神秘之术必生神奇之人。这里居住着大唐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平乐郭氏,王侯之胄,书香传家,声名远播。积极进取之儒学对平乐郭氏影响之大,“修齐治平”之儒术与平乐郭氏渊源之深,世家望族,底蕴深厚,名副其实。不说隋唐时期,汾阳王之显赫,也不说宋元时期,郭氏先人的出将入相,据《郭氏家谱》记载,仅明清两朝500年间,郭氏家族取得监生、贡生、举人、进士功名者多达300余人。这个家族,不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突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而名留青史之人。世人赞之曰:“汾阳后裔多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历史来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平乐郭氏诞生了一位男丁,族人给他取名祥泰。而这个祥泰不鸣则已,一鸣竟使郭氏家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境地,一个令整个庙堂、整个国家为之震撼的正骨世界。

《郭氏家谱·平乐郭氏正骨发展简史》载:“平乐郭氏正骨的创始人,系吾氏(文范祖门)十七代祥泰公,字致和,人称‘老八仙’,清乾隆嘉庆年间人。”“自幼修习儒业,14岁四书五经、子史典籍,无不烂熟于心。”《郭氏正骨·郭氏家传》“九代祖文范祖门”载:“郭祥泰,字致和,列胄监,居心平易,赋性谦逊,受业师熏染,好岐伯之学,缮炼揣摩,专精于正骨。凡有病投者,触手即愈,数十年无遇一症而模糊,无一治而不痊者。富贵贫贱一以待之”。

自古医出于儒,医儒相通,医家与儒家有着共同的伦理道德人文传统。范仲淹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朱丹溪云:“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灵枢·师传》云:“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备急千金要方·诊候》曰:“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本草纲目·序》云:“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平乐郭氏正骨创始人郭祥泰认为:“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治理朝政,可平天下;以仁爱之心救助患者,解民倒悬。”“治病、救人、济世三位一体,不可分割。”他把治病救人看成是“医生的天职”,他把“看病不要钱”定为郭氏正骨的家规,他把“富贵贫贱一以待之”作为医者最基本的要求。他告诫郭氏后人,不可借正骨之术索取钱财,只能在门前老槐树上挂一只大簸箩,瓜果蔬菜、稻粱黍稷,由患者随心布施。他把这种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幸福的关怀,以及对人类理想社会追求,放到了重要的乃至首要的地位。

作为仁术,郭祥泰特别强调医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甚至将医生的道德作为行医的首要条件。郭氏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追根溯源,来自他的业师郭步溪的悉心教诲。他的业师郭步溪,字静夫,当世鸿儒,学富五车。尤精于岐黄,德医双馨。然生性倜傥,无意于举业,创设书馆,躬耕于杏坛,当时“一方秀士多出其门”。他做郭祥泰的业师,授祥泰公儒理于先,教祥泰公医理于后,按照儒家之处世标准,要求祥泰公先立人而后行医。而祥泰公本人聪敏睿智,品性优秀;好岐伯之学,专精正骨;百治百愈,触手回春;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在业师郭步溪的精心雕琢之下,其修身立人之道,无不体现儒家仁爱中正、勤谨自省和积极进取之精神。

郭祥泰在他的《益元正骨秘要》中,按照医圣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论述,从业务技术和医德修养两个方面,对郭氏正骨的职业道德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他说:“为医者既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持之以恒,探索不息,又要无欲无求,大慈恻隐,身怀‘救济之志,普救含灵之苦’”。

在郭祥泰的积极倡导和践行下,形成了郭氏家族“济世活人”的良好家风。一代一代的正骨人们,无不以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立善言、行善事、做善人,在郭氏家族蔚然成风。

第二代传人郭树信,每天跑几十里山路,为鳏寡孤独治病,送药送钱并赠以饭食,后将他们集中收养,并为他们养老送终。

第三代传人郭贯田,为河南知府文悌医其子,痊愈后,文悌以两千金为其祝寿。贯田公推却不掉,遂将其买成粮食,开设粥棚,赈济灾民,使“河洛一带,三年无出饿殍。”

第四代传人郭聘三,“以活人为世,以活人为心,其居心厚,其操心洁,间以义物赠之,未曾不裁酌以义守,若与金钱则却之,无吝啬。”

第四代传人郭九三,“眼无贫富,心无恩仇,唯有病人。”一窃贼寅夜入郭家大院,奔逃时堕入枯井之中,腿被摔断。邻里有主张捆绑起来,有主张吊在大槐树上,还有主张拖至官府,独九三公主张先医好其伤再做处理。“父(贯田)欣然,嘉许之,时人称赞说:‘仁矣哉九三’”。

第五代传人郭灿若,给人看病从不收礼。然,一个穷苦老人,为报答他的救治之恩,从几十里外,送来一只用高粱秆编制的蝈蝈笼子,他却欣然收下。他说:“这笼子里装的,是老人家的一片心意!”

第五代传人高云峰,“文革”期间被管制劳动,当她看到一农民摔断胳膊,立刻为其手法复位,拆掉扫把上的竹竿当夹板,撕下衣襟做绷带,当即给予救治。批斗会上有人质问她:“你为什么故意破坏集体财产?”她回答说:“我只想到了救人,没有考虑别的。”为此她多次遭到批斗,到死也没有为此而后悔。

第五代传人郭春园,郑州的家里,一张木板床让客厅显得不伦不类,但他不允许任何人挪动一下,因为这是他专门为随时找到家里来的病人准备的。不管认识与否,不管是一身土,一身泥,还是一身血,他的家门都一直向病人开着。

第六代传人郭宗正,几十年如一日,忘不了边缘山区的孩子们上不起学,每年都要亲自给他们送去文具、衣物、学费和书费。2008年四川地震,年届百岁的他,立刻召集孙女和孙子,组成救援医疗队,带上救援物品,赶赴四川……

第六代传人郭维淮,热忱为患者服务,致力于科研工作,成绩卓著,受到党和人民的爱戴,先后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中医药界第一个“白求恩奖章”,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二百多年来,一代代的平乐郭氏正骨人,沿着老祖宗郭祥泰开创的正骨之路,践行着儒家道统的仁心和仁术,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无声的大爱,传承着平乐郭氏正骨儒医和儒者的风范。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儒学精神,已经融入了平乐郭氏正骨的血液,滋养着平乐郭氏正骨,持久健康地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