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袁家玑教授在冠心病治疗中运用调理脾胃法的体会

学习袁家玑教授在冠心病治疗中运用调理脾胃法的体会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冠心病实质是虚,而其表现是实,虚中夹实,本虚而标实。在冠心病病机中,水谷精微的输布也是重要的一环。此外,心与脾胃有经络相通,心胃常可同病,临床观察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严重者,常可伴有恶心呕吐、胃脘胀闷、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在治疗中,应重视调理脾胃尤其要顾全胃气。芳香温通不宜久服,以免损伤心脾之气。

袁家玑教授认为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疾病多与“痰”有关,冠心病辨证重点当在心,但应与肺、脾、肝、肾联系起来分析,才能全面。

●脾胃与冠心病病因病机的关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清楚指出病因病机是胸阳不足,阴邪搏结,阴乘阳位,气机不利。《素问·痹论篇》也指出“心痹者,脉不通”“不通则痛”而呈现胸痹心痛症状。

冠心病实质是虚,而其表现是实,虚中夹实,本虚而标实。就本虚而言,心阳心气和脾气脾阳都是重要方面。就其标实而言,痰浊产生与脾不健运关系甚大。脾虚不运可加重血流瘀滞。瘀血的产生,也可由气滞气虚所致。

在冠心病病机中,水谷精微的输布也是重要的一环。心阳虚能使胃阳虚、胃虚冷,而胃中虚冷,胃阳衰微则不能消化水谷,直接影响血行,形成胸痛、心痛。此外,心与脾胃有经络相通,心胃常可同病,临床观察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严重者,常可伴有恶心呕吐、胃脘胀闷、嗳气等消化道症状。

●调理脾胃法的具体运用

在治疗中,应重视调理脾胃尤其要顾全胃气。重视脾胃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元气,增强正气而达到祛除邪气之目的。

1.运用“通法”要顾护胃气 冠心病平时调治应以治本为主,补而兼通;急时治标,以通为主,通补兼施。心绞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常为血瘀痹阻、胸膈不宣之候,应先通后补,分别用芳香温通,宣痹通阳,活血化瘀等法。芳香温通不宜久服,以免损伤心脾之气。通阳宣痹要结合兼证,常选用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大红枣、陈皮、炙甘草等健脾益气之品,通中寓补,通不伤正。治标用通法时,以血瘀为主,在运用活血化瘀法时,应辨证加入补气、理气之品,达到促进血脉的流通,调和气血之目的。

2.证治分类

(1)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脾气不足

症状:以心绞痛为主,兼有自汗频作,动则加甚,饮食衰少,腹胀满,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㿠白,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虚弱。

治法:补脾益气,兼以化痰活血祛瘀。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合化痰祛瘀药。中气虚弱甚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瓜蒌、薤白、佛手、丹参、川芎、大红枣、三七粉。

(2)气虚血少,心脾两虚

症状:胸闷胸痛有时夜间憋醒,心悸,动则尤甚,健忘气短,多梦易醒,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或濡细。

治法:补益心脾,兼能通络祛瘀。

处方:归脾汤加减合通络祛瘀药。党参、黄芪、当归、炙甘草、酸枣仁、龙眼肉、焦白术、远志、大枣、桂枝、丹参、红花、桃仁、赤芍药、鸡血藤、延胡索、三七粉。

(3)脾阳虚衰

症状:以心绞痛为主证,兼有食少、腹胀、便溏、面黄、神疲、痰多、肢冷形寒等症。舌质淡、苔白,脉弱、沉迟。

治法:温阳健脾,化痰活瘀。

处方:桂枝人参汤合二陈汤配活血祛瘀药。桂枝、干姜、炙甘草、茯苓、法半夏、陈皮、党参、焦白术、丹参、红花、川芎、郁金、延胡索、三七粉。若属饮停血瘀,症见心悸短气,起则头眩,心痛阵发,舌紫暗点,脉细弱,或结代。可用温阳化痰,活血祛瘀之法,苓桂术甘汤加活血祛瘀药。

(4)脾虚湿盛痰凝

症状:胸部憋闷,胸痛,痛处固定,兼有胸脘痞闷,恶心欲吐,咳痰沫,形体肥胖,苔白腻,脉缓滑,或弦滑。

治法:化湿祛痰,宣通胸阳。

处方:二陈平胃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配活血祛瘀药。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甘草、瓜蒌、薤白、薏苡仁、泽泻、丹参、红花、三七粉。若见头昏、心悸、气短、恶心、肢麻,舌苔腻,或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促结代,此为气虚痰瘀闭阻,治宜补气化痰通瘀,温胆汤加味,药用法夏、云茯苓、橘红、枳壳、甘草、党参、丹参。

(5)肝脾失调,肝胃不和

症状:胸痛,兼见两胁胀满,或胃脘胀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郁闷,不思饮食,或腹胀肠鸣便溏,苔白腻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兼以活血通络。

处方: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合金铃子散(或六君子散)加减。柴胡、白芍药、枳壳、甘草、香附、川楝子、延胡索、青皮、陈皮、佛手、党参、白术、云茯苓、半夏、丹参、川芎、瓜蒌壳。

3.单味药物的应用 目前一般认为血脂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关系甚为密切。高脂血症患者多见头昏眩痛,胸闷气短,或倦怠乏力,或动则自汗,或大便时溏,小便频数,或有咳痰,舌苔白厚腻,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或细弦。用中药健脾、利湿、消食之品,常能获得较好疗效。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茵陈、山楂、炙甘草。

(赵国定.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