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培养中医药高级科研人才的探讨

对培养中医药高级科研人才的探讨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鉴于此,笔者拟就如何培养中医药高级科研人才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中医药高级科研人才从学科上分大体可分为中医、中药二类,主要以博士学位授予权为代表。对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医药人员进行一番调查,了解其去向、工作业绩、建树、发明创造等情况,反过来检讨我们培养高级科研人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人才培养问题是个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无一不在花费大力气进行着人才,特别是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同时又无一不感到高级科研人才的匮乏。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药界由于存在着从国外引进人员、技术等具体困难,面临的危机尤其严峻。因此,加强中医药界自身的学科建设,培养高级科研人才,以保持中医药界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实乃当务之急。有鉴于此,笔者拟就如何培养中医药高级科研人才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现状

高级中医药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就现阶段而言,主要还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其一是由国务院学位审评委员会在中医院校和科研单位设立的博士点进行培养;其二是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导师遴选,对遴选出的老专家给予一定的荣誉及适当政策,并配备几名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已取得中级职称的中青年助手,以师承面授的方式进行培养。其中,前者主要以培养高级科研人才为主,培养面较宽,几乎涉及中医药各个学科;后者以继承为主,主要培养高级临床人才。

(二)中医药高级科研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科设置不合理

中医药高级科研人才从学科上分大体可分为中医、中药二类,主要以博士学位授予权为代表。中医学科中除医史文献专业外,其他学科大都是参照西医院校的学科设置方式来确定中医学科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审批中医博士点时,不知不觉中就会用西医的要求、模式来要求、规范中医。由于中医的许多学科,特别是中医基础学科很难用西医的标准设立,因而造成中医基础学科博士点审批困难。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尚无一名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博士生导师。而作为中医文献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内经、伤寒、金匮等专业,不得不担负起中医基础医学的重任,而许多真正能体现中医特色的专业,如脏象、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养生康复等,则无此缘份。这种学科设置的不尽合理,导致了高级科研人才培养方向的偏差,高层次的中医药科研人才难产,又造成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缓慢。

2.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级科研人才应该肩负起继承、发展中医药科学的双重使命,因而要求我们在培养高级科研人才时,必须坚持继承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方针,坚持多学科、多方法、多途径的培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高级科研人才的目的。目前的培养方式,大多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或在一些小问题上大作文章,或只从事导师科研课题某一部分工作,独立工作后,既无新颖的科研思路,又缺乏科研方法,一般来说起点都很低。这样的人才距“高级科研”目标相差甚远。

3.培养方法不合理

博士生入学后,除有选择的学习几门专业基础课外,绝大部分时间里跟随导师一人学习,很少有机会在中医药领域内进行独立的思考、创造,加之我国博士专业分科过窄过细,学科限制过死,培养过程封闭,大部分博士生未达到“博”的要求,以致造成博士生知识面过窄、视野不宽、创新不够、理论思维能力不强。由此可见,无博则不能由博返约;更难达到“精、尖”的境地,直接影响其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4.一师制的局限性

导师应该指导博士生从事开拓性、创造性、探索性的科研工作,而不是按自己的模式进行复制。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医界这种情况依然十分严重。有些导师由于年龄、身体、知识结构、学历、阅历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跟踪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对于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动态知之甚少,很难在培养人才问题上进行高层次的、具体的指导,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要说超越,连中等水平都难以达到,这是导师方面的问题。

5.考核制度不严格

博士生入学难、毕业易,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部分博士生入学后失去了压力,学习也就没有了动力,加上每个专业的博士生各自为政,相互间缺少了竞争、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气氛,考核不严格,凭一篇普普通通的论文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该论文甚至还达不到公开发表的水平。有些博士生毕业后,科研思路枯竭、临床技能平庸,和高学位很不相称。

(三)几点建议

1.合理设置学科

中医院校、科研单位不同于西医院校及科研系统,它有自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中医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不同于西医,因而在学科设置上也就不能够用西医的观点、标准来要求、衡量中医。由于中医培养高级科研人才的时间较短,又没有什么模式可以拿来借鉴,因而还没有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建议在中医博士学科设置问题上,特别是基础学科方面,政策上应适当放宽,甚至有所倾斜,对于能体现中医特色的脏象、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治法、中药方剂、养生康复等专业,尤其应当给予扶持,适当扩大重点学科范围,以期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2.完善培养方法

变现有的一师制为多师制,取多位导师之长,联合培养,以拓宽学科面,打破人为的学科界限,博士生不再是“从一而终”,而是以一位导师为主,同时接受几个、十几个相关学科的导师指导,这样既照顾了博的一面,又突出了专的一面,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利于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有利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使用相关学科内的讲义、资料、参考书、仪器、设备等,既增加其使用率,又减少了重复投资。

3.严格考核制度

对于博士生,在制订出培养计划和细则的基础上,要严格考核制度,改变现有一次答辩定局的方法,除学位论文答辨外,适当增加中医药文献基础、理论思维能力、临床技能、实验技能及科研设计等专业的考核,达不到标准的可“回炉重炼”,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

4.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充分发挥高等中医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群体优势,建立高级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从本科生一直读到博士生,使其既接受了良好的系统性训练,又克服了本科、硕士、博士分读出现的课程重复的敝端,有利于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

5.总结培养人才的经验

由中医管理局出面,举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中医博士生导师座谈会,总结一下十几年来培养高级科研人才的经验体会和不足,以探讨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中医药特色的高级人才培养方法来。

6.调查人员的情况

对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医药人员进行一番调查,了解其去向、工作业绩、建树、发明创造等情况,反过来检讨我们培养高级科研人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中医药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本文绝无贬低中医药博士生之意,“知耻而后勇”,这就是本文的写作初衷与目的所在。

【原文见周超凡,于智敏.对培养中医药高级科研人才的探讨[N].中国中医药报,1995年3月1日第三版.略加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