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骨脓肿

慢性骨脓肿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恶性骨肿瘤 骨破坏范围边界不明确,常伴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肿瘤骨形成;Brodie骨脓肿边界多明确,无肿瘤骨形成。

慢性骨脓肿(chronic abscess of bone)系英国外科医生Brodie于1830年首先论述,故又称Brodie脓肿,为一种相对静止的局限性低毒性化脓性骨髓炎,与个体因素有关,儿童多见。

【典型病例】

男,5岁,右膝关节疼痛半个月,夜间明显(图7-9)。

图7-9 慢性骨脓肿

影像所见

A.右膝关节正位片,示右胫骨近端见分叶状骨质破坏,周围骨质硬化;B.MRI T2WI冠状位,示脓腔形态、范围更为清晰,脓液T2WI为高信号。

【影像与病理】

好发于长骨干骺端骨松质,如胫腓骨、股骨、肱骨下端的干骺区。病变早期骨质破坏区内充满化脓性渗出液,以后为肉芽组织代替,周围为邻近反应性增生硬化的骨质构成的硬化区。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X线平片 干骺端类圆形骨质破坏区绕以增生硬化带为其特征(图7-9A)。主要表现如下。

(1)骨质破坏: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多见于长骨干骺端中央或偏心处,边界多清楚,其中心区骨质可完全消失。

(2)骨质增生硬化:多呈环状环绕骨质破坏区,增生硬化区为移行性改变,即逐渐消失于正常骨质中。

(3)骨膜反应与死骨:均少见,骨膜反应呈层状或花边状,少见放射状及骨膜三角;死骨呈点状、细砂状稍高密度影。

(4)如骨脓肿位于骨的边缘部,则可见局限性骨皮质增厚与骨皮质增生。骨外形无改变或略增粗。

2.比较影像学 CT对显示骨质增生硬化中的骨质破坏区和死骨优于X线平片。MRI在显示脓腔病灶上非常敏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7-9B),增强扫描后脓腔壁明显强化,可以了解脓腔的范围、大小。

【影像与临床】

临床症状常较轻,局部可有阵发性疼痛,夜间加重,多伴有邻近关节的肿胀和疼痛,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少数患儿可无任何异常症状。

【鉴别诊断】

类似改变较多,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软骨母细胞瘤 多见于骨骺部常侵犯干骺端,骨内单房性或多房性骨质破坏,病灶内有棉絮及斑点状钙化,周围的骨硬化与Brodie骨脓肿相比较局限。

2.骨样骨瘤 多发生于长管状骨的骨干部,临床表现为经常性隐痛,夜间显著,局部压痛明显,但无红肿,少有全身症状。X线表现为较小类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周围有明显骨硬化,但其中心有特征性钙斑影可助诊断。

3.非骨化性纤维瘤、软骨黏液纤维瘤 前者发生于长管状骨的干骺部,病灶呈类圆形或卵圆形,纵轴与长骨一致呈单房或多房分叶状的密度减低区,瘤灶界限清楚,周缘可有轻度骨硬化带。后者极少见,干骺端处偏心性溶骨性多囊性破坏,以硬化骨与正常骨为界。

4.骨囊肿 干骺端中央处透亮区,多数呈不规则囊样类圆形,透亮区内可有少许纤细条状间隔,局部皮质变薄,周围硬化边菲薄,无骨膜增生与软组织肿胀;而Brodie骨脓肿的骨膜增生出现相对稍多,且病史越长周边骨质硬化越明显。

5.骨骺、干骺端骨结核 病灶边界不整齐,周缘无硬化环,常见骨质疏松,病灶内可见沙粒样死骨,病变累及关节但不累及骺板,呈“骑跨征”表现,而Brodie骨脓肿少见上述表现。

6.骨嗜酸性肉芽肿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单发或多发,单发多见于颅骨及股骨,多发见于椎体;表现为囊样破坏,有骨质增生硬化,类似Brodie骨脓肿,结合发病部位及实验室嗜酸性细胞增多可明确诊断。

7.恶性骨肿瘤 骨破坏范围边界不明确,常伴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肿瘤骨形成;Brodie骨脓肿边界多明确,无肿瘤骨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