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疗法治大肠息肉

中医疗法治大肠息肉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药保留灌肠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可直接作用于肠道,即所谓“直达病所”,提高药物疗效,改变肠道内息肉的生长环境。根据病变部位,将药液浓缩至100~200ml,每晚灌肠1次,一般以28天为1个疗程。2.灌肠液剂量 直肠型息肉:液体量100ml。对于初次灌肠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可为1小时左右,此后可逐渐延长保留时间,使灌肠液充分作用于肠道。部分患者灌肠后可能会有略微不适症状,如腹胀、肠鸣等,一般需要1周左右的适应期。

辨证用药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笔者将本病分为以下几型。

1.脾胃寒湿证 临床表现为大便呈稀水样,甚至如水样,腹痛不适,腹中肠鸣,胃脘部堵闷感,食欲下降,脸色无光泽,身体疲惫乏力,苔薄白或白腻。常用方药为参苓白术散加减。

2.脾胃湿热证 临床表现为腹痛则排便急迫,或排便不爽,有排便不尽感,粪色黄褐、气味臭秽,烦躁,口渴,小便色黄,肛门灼热感,舌质红,苔黄腻。常用方药为葛根芩连汤加减。

3.中脏虚寒证 临床表现为腹痛隐隐约约,间断发作,时作时止,喜热恶寒,腹痛时喜欢按压,按压后会感觉舒服,饥饿、劳累后疼痛加重,进食或者休息后疼痛能减轻,精神疲惫,乏力,气短懒言,身上怕冷,四肢发凉,食欲不佳,面色没有光泽,大便不成形,成糊状,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方药为小建中汤加减。

4.气机郁滞证 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腹胀不能缓解,有时疼痛会走窜到两胁肋部,有时会波及下腹部,时聚时散,打嗝或排气后症状能得到缓解,生气或心情不舒畅时症状加重,苔薄白。常用方药为柴胡疏肝散加减。

5.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为小腹部疼痛,疼痛剧烈,疼痛位置固定不变,感觉像针刺一样,有时腹部可摸到包块,按压感觉疼痛,舌质紫黯。常用方药为少腹逐瘀汤加减。

6.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为病程日久,反复发作,每当凌晨时隐隐作痛,腹中肠鸣,排便较急,大便中夹杂着不消化的食物,腹部喜温喜暖,四肢发凉,腰膝酸软,舌淡苔白。常用方药为四神丸加减。

中药灌肠治疗

打一个比方: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常常会看到在树根部长出很多蘑菇来,把蘑菇采了,过一段时间再去,你会发现原来被我们采干净的地方又重新长出蘑菇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在茂密的森林里,阳光被枝叶遮挡,很难直射到树根部,使得树根部长期缺乏光照,加之气候潮湿,便很容易使得蘑菇等菌类在树根部生长,我们把蘑菇采了,不去改变其中的环境,蘑菇就会反复生长。同样的道理,肠道内长出了息肉,是因为肠道内环境出现了问题,变得适合于息肉的生长了。如果仅将发现的息肉切除,而不改变肠道的内环境,息肉就会反复生长。“治病必求于本”,故治疗时要从根本上改变适合息肉的生长环境,才能防止息肉反复生长,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中药保留灌肠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可直接作用于肠道,即所谓“直达病所”,提高药物疗效,改变肠道内息肉的生长环境。根据体质辨别寒热,选用不同的处方。寒性体质用热性方,热性体质用寒性方。据多年临床经验,我们临床上常用处方为:寒性方用川大黄、黄芪、黄连、地榆炭、牡丹皮;热性方用川大黄、党参、当归、升麻、附子。根据病变部位,将药液浓缩至100~200ml,每晚灌肠1次,一般以28天为1个疗程。

具体的灌肠方法如下。

1.灌肠液温度 应与肠腔温度接近,一般在39~40℃较为合适。

2.灌肠液剂量 直肠型息肉:液体量100ml。乙状结肠、降结肠息肉:液体量120~150ml。左半结肠、广泛结肠和全结肠息肉:液体量150~200ml。也可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调节液体量的多少。

3.灌肠时间、方法与体位 首选晚上睡前灌肠。首先须排净尿,患者取左侧卧位,充分暴露臀部。抬高臀部,距离床面约10cm。操作者连接、润滑肛管前端,将肛管内气体排尽,将肛管插入患者直肠20~30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根据患者耐受度调节灌肠速度,一般为每分钟80~100滴。灌肠结束后,患者取左侧卧位30分钟,然后平卧位30分钟,继而右侧卧位30分钟,后可采取舒适体位。

对于初次灌肠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可为1小时左右,此后可逐渐延长保留时间,使灌肠液充分作用于肠道。保留到第二天者疗效更佳。部分患者灌肠后可能会有略微不适症状,如腹胀、肠鸣等,一般需要1周左右的适应期。

4.肛管插入深度 一般选用14-16号肛管,插入20~30cm为宜。

艾灸治疗

取关元、天枢、大肠俞。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进行熏灸,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处灸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贴敷疗法

取神阙、天枢、关元。神阙为任脉腧穴,与百脉相通,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配关元,有培补元气的作用;配天枢,可调理肠腑气机。根据辨证用药,脾胃寒湿证可选党参、黄芪、薏苡仁、炒白术、木香;脾胃湿热证可选黄芩、黄连、茯苓;中脏虚寒证可选高良姜、附子、肉桂;气机郁证可选当归、赤芍、延胡索、香附;瘀血阻滞证可选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将药物研成细末,加入适量蜂蜜或醋调成膏状,做成直径0.5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于所选穴位上,留置8小时左右。每次选1个或2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热熨

可用理疗仪局部照射以达到温通的作用。或将盐炒热用布包后热熨中脘、神阙、上巨虚、下巨虚等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