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郁闷不舒状态脉案一例

郁闷不舒状态脉案一例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一例郁闷不舒状态的病案阐述系统辨证脉学在指导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压力加大、生活习惯改变,郁闷不舒状态患者越发多见。西医治疗主要通过心理疏导及西药干预治疗,效果欠佳。齐向华教授临床中凭脉系统辨证治疗,通过辨识郁闷不舒状态发生的主要病因而处方用药,疗效显著。近半年患者病情逐渐加重。若机体长期处于过度关注状态,在脉上会形成脉脊。

主讲人 刘英杰

齐向华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融合了古今医家的脉法,创立了一套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系统辨证脉学。本文以一例郁闷不舒状态的病案阐述系统辨证脉学在指导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即适应当今新的社会疾病而产生的异常心理紊乱状态。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就是在特定的时刻和时间区间内,保持着异于正常的心理、情绪、认知等的心理信息内容。我们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基于古今失眠文献,按照一定思路进行归纳分类,确定了五种心理紊乱状态: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显示不同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郁闷不舒状态包含有“郁积”“郁怒”“郁气”“郁悒”等多种含义,是一种由情志因素引起的忧郁愤懑积聚于心,忧思烦冤纠结不解,而对其他事物处于迟钝和无兴趣的心理紊乱状态。郁闷不舒状态作为一种心理紊乱状态,持续不得缓解,往往成为导致诸多疾病发生和维持的关键因素,《古今医统大全》曰:“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郁闷不舒状态的临床表现:①心理情绪方面:情绪低落,郁闷不舒,不善言语,幽忧寡欢;②躯体行为方面:太息嗳气,肩背紧痛,腹部胀满,按之心下及胁部有抵触感;③其他:患者多性格内向,或有情志内伤,不得心理宣泄的历史

随着社会压力加大、生活习惯改变,郁闷不舒状态患者越发多见。西医治疗主要通过心理疏导及西药干预治疗,效果欠佳。齐向华教授临床中凭脉系统辨证治疗,通过辨识郁闷不舒状态发生的主要病因而处方用药,疗效显著。

下面分享一例郁闷不舒状态病案。

张某,男,47岁。

主诉:精神低落伴失眠1年,加重半年。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因劳累后出现情绪低落、淡漠,胃脘不适,胸中憋闷,郁闷不舒,时有心前区刺痛,烦躁焦虑,食欲不佳,眠差,入睡困难,易早醒,醒后难以入睡,曾服西药和中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疗效欠佳。近半年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现症见: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体态适中,面色暗黄,情绪低落、淡漠,焦虑烦躁,头昏沉,乏力,胸中憋闷,时有心前区刺痛,偶咳嗽,咳白色黏痰,鼻塞,胃脘部胀闷不适,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入睡困难,易早醒,醒后难以入睡,二便调。舌诊:舌尖红苔薄白。

整体脉象要素:短,下,热,稠,高不及,来疾去缓,进少退多、躁动。

局部左三部脉象要素:寸细、涩、沉、郁动,关热、滑,尺浮、粗、热、滑,左关尺脉上可见脉脊。

局部右三部脉象要素:寸细、涩、沉、郁动,关热、滑,尺浮、粗、热、滑,右侧脉桡侧血管壁张力高。

中医诊断:郁证(气滞血瘀);不寐。辨证:郁闷不舒状态。

治法:理气开郁,活血祛瘀,清热化湿。

处方:丹参20g,砂仁9g,檀香12g,瓜蒌20g,薤白9g,半夏9g,白芍20g,苍术20g,防风12g,牡丹皮20g,焦栀子9g,黄柏15g,荆芥12g,川芎12g,甘草6g,桔梗12g,紫苏梗12g,红花9g。7剂,水煎服,日1剂。

分析:患者整体脉热,关尺脉波动感大于寸脉,郁闷和烦躁谐振波同见。又双侧寸脉沉涩郁动,关尺热滑,尺脉浮粗,进少退多,寸细尺粗,表征患者胸部气机郁滞,上焦气机不利。肝气郁结,化火化热致心烦焦虑,不能入睡;上焦气机郁滞,则胸闷气短,胃脘部胀闷不适,情绪低落、淡漠,食欲减退;气机不利,水液运行不畅,则生黏痰;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时有心前区刺痛;清气不能上荣于头面,头昏沉不舒伴紧箍感;火热克犯下焦,腰腿痛,小便黄。

通过脉象可知,患者肝郁气滞,性急但性情胆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心中恼怒而发泄不出或发泄不完全,日久不能释怀,郁久气滞化火下沉,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左侧关尺脉附有脉脊即印证了患者长期关注于某件事情,不能释怀。右侧脉桡侧血管壁张力高,说明患者腰痛连及腿,问及患者,患者诉有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

通过整体脉象要素的系统辨析判断患者的心理历程泛化到患者的躯体症状,临床治疗时应辨证施治。治疗时,除心理疏导,让其宣泄心中懊恼外,另拟方丹参饮加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以理气开郁。方中丹参饮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是化瘀行气止痛之良方;瓜蒌薤白半夏汤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主治痰盛瘀阻胸痹证;白芍、牡丹皮、红花活血化瘀,防风、苍术化湿和胃,焦栀子、黄柏清热除烦,紫苏梗、川芎、荆芥理气散结、开郁止痛,桔梗宣肺化痰,甘草调和诸药。上方协调共奏开上焦气机、清下焦湿热、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在临床诊疗中,应用“脉象-心理-躯体”这一过程作为诊断疾病病因的依据,排除患者由于个人因素而隐瞒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脉象要素的整体状态和局部表现系统判断患者的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运用中医学理论过渡到患者的躯体症状,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准确而客观临床依据。

下面是讲课过程中大家讨论的精华选段。

张华祚:郁闷不舒状态临床非常常见,演化的躯体症状也多种多样。

郭小川:老师对脉象的分析太深了。请问脉象到心理这个过程是怎么样推理的?“右侧脉桡侧血管壁张力高,说明患者腰痛连及腿”这个怎么推论的?还有“左侧关尺脉附有脉脊,说明患者长期关注于某件事情,不能释怀”这个能解释一下吗?

崔晓敏:脉体内外与人体相应,故可根据右侧脉桡侧血管壁张力高,判断患者腰痛连及腿。若机体长期处于过度关注状态,在脉上会形成脉脊。这个在《系统辨证脉学》书中有详细讲解,建议郭老师详读。

郭小川:“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体态适中,面色暗黄,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涩。”为什么能推论出治疗宜用清热祛湿之法了?

刘英杰:我们主要是根据脉象系统辨证分析的,患者整体脉稠、热,关脉滑,据此可推断其体内有湿热。并不是像郭老师想的那样只依靠躯体症状。

胡军:我个人建议可再加茯神、合欢皮解郁安神。

刘英杰: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气郁,方中用苏梗、川芎、荆芥理气散结、开郁止痛,气郁祛则诸症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