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取象比类辨“滑涩”

取象比类辨“滑涩”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滑涩属脉搏的流利度,也为古代的一对纲领性脉象,表示脉象的流利程度。滑涩根据兼加的不同表示人体的正气和邪气的虚实变化。“一涩脉也,而有虚涩、滞涩、枯涩之分”,可见,滑涩的不同感觉揭示了不同的病变机制。滑涩者,阴阳之体也。这都是运用取象比类方法来理解和辨识“滑涩”。滑涩的识别主要运用质地识别觉。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能够形象简明地理解“滑涩”这对脉象要素,同时可将这一方法推之理解其余

主讲人 付文倩

首先,脉学体系大致可分三种:传统28脉为主的传统脉学、以诊断西医疾病为主的微观脉学、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为主的系统辨证脉学。

一、滑涩的各家理解

(一)传统脉学

滑涩属脉搏的流利度,也为古代的一对纲领性脉象,表示脉象的流利程度。滑脉与涩脉是脉的通畅度相反的两种脉象,滑脉往来流利通畅,指下圆滑;涩脉往来艰难滞涩,极不流利。前人形容涩脉,如轻刀刮竹。所谓轻刀刮竹即脉过指下不平滑之意。滑涩根据兼加的不同表示人体的正气和邪气的虚实变化。但是滑、涩各自是一类脉象,而不是一种,比如:涩可以分为枯涩、滞涩和虚涩。《医灯续焰》:“况体为阴液,多则滑利,少则枯涩,理势之必然者”(枯涩);“湿袭人,肌腠痹着,气道不利,脉安得不涩”(滞涩);“自汗者,汗时时自出也,出则液耗,是谓脱液。漏而不止,卫气散失,四肢厥寒,是谓亡阳。阳亡液脱,脉又安得不涩”(虚涩)。“一涩脉也,而有虚涩、滞涩、枯涩之分”,可见,滑涩的不同感觉揭示了不同的病变机制。

《濒湖脉学》中记载:“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二)系统辨证脉学

齐向华教授将传统28脉分化为25对脉象要素,分属于脉体要素、脉管壁要素、脉搏波要素及血流要素,今天所讲的滑与涩就属于血流要素。

滑、涩是指脉中血液流利程度的改变。滑是血液的流利度增加,涩是血液流利度的降低。可见于整体脉象,也可见于局部脉象。

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其组成成分间产生内摩擦的性质,称为液体黏性,黏性的大小用黏度表示,各层速度不同从而形成速度梯度,这是流体的基本特征,由于速度梯度的存在,流动较慢的液层阻滞较快液层的流动。因此,液体产生运动阻力,为使液层维持一定的速度梯度运动,必须对液层施加一个与阻力相反的反向作用力。黏度是流体黏滞性的一种量度,是流体流动力对其内部摩擦现象的一种表示。黏度大则内摩擦大,表现为液体流利度差,在脉象表现上则为涩。黏度小则内摩擦小,表现为液体流利度好,在脉象表现上则为滑。

二、滑涩的识别

(一)理论上讲

滑涩者,阴阳之体也。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这讲的是两方面不同的现象。血气也是不同现象的描述,就是一元真气化现的不同状态。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肝脉是升达为用,以滑为体,阴为体阳为用。涩脉呢,肺气是阳为体而阴为用。所以,肺气降而肝气要条达、升达,肺性收敛,肝性升发。收敛则涩,升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滑涩是气血多少和偏盛的现象,不一定是血病,也并不一定是气伤。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滑脉的脉象特征:书上描述很多,如盘走珠,如珠滚盘,如荷叶承露,手如握鳅,如鱼在波,反正总的说是一个很滑,要捉泥鳅很难,露水在荷叶上面,稍微一晃动就滑落。总的特点来说是流利、圆滑。这种流利、圆滑的脉,它在脉图上面的表现,整个脉搏显得很流畅,正常的脉应当也和这种脉差不多,但滑脉比正常脉象更流畅一些。脉形,就是说整个血液流动得快,而不是讲的搏动次数快,滑伯仁就讲过“滑有数意”,这个数不是讲它的次数1分钟100次以上,而是讲它的血液流动的速度比较快。当然,滑和数脉可以合在一起成为滑数脉,那是两个脉的复合脉。

涩脉的特点是:艰涩不畅。从位、次、形、势上说,它流动起来的时候迟,艰涩不畅,个体小,不是那么大,而滑应该是圆滑,应该脉体相对来说不会小,涩脉是脉体小,速度偏迟,所以滑伯仁讲“滑类乎数,涩类乎迟”。

涩脉,一个是血液在里面跳动,经过寸、关、尺这个部位的时间延长,同时速度上也相对要迟一些,脉势不匀,就是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地走,显得不均匀,但是不等于有明显的歇止。这是涩脉的一种表现,涩脉升上来慢,流回去也是这么慢吞吞地下去,这个波幅不明显,不是像滑脉一下就升上来了,升上来很快就流下去。脉搏上它是不匀,力量、大小、快慢、流畅度都显得不匀。古人有所谓参差不齐,三五不调,古人形容它如轻刀刮竹,这个刀很重当然就砍进去了,轻轻的刀在上面刮过去的时候不顺畅;如雨沾沙,好像一堆干燥的沙子,一滴雨点滴在上面以后,会慢慢地渗透掉、慢慢地扩散开来;病蚕食叶,蚕吃桑叶的时候本来速度就不快,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在那里嚼,这个蚕它有病了,吃起来就更不流畅了;脉如泻漆,好像倒漆一样的倒不下来、流不过去,这样的一种表现也曾有人形容是老牛拉破车走在鹅卵石的公路上,就是那个石头、沙子堆在一起,坑坑洼洼、高高低低,所以这个老牛拉着这个破车走在这条公路上,就不很顺畅,也可能有时候就凸起来了,有时候又凹进去了,有时候快一点,有时候又慢一点。这都是运用取象比类方法来理解和辨识“滑涩”。

(二)识别觉看

滑涩的识别主要运用质地识别觉。先谈滑脉。滑脉是什么?滑脉按《内经》上最原始的解释,血多气少为滑,气多而血少则现涩,这是这两种脉象的不同之处。这里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好像一个有弹性的橡胶管道里,当它里面的水多了,但推动力又不是太足,这时候它的波动是比较缓和的,并不那么太刚强。但由于水量比较充沛,脉体比较稍微扩大一点,圆润一些,所以这时候的脉象就叫滑脉。相反,什么是涩脉呢?就好像橡皮管道里面水少了,但推动的力量又非常足。这个时候就会显示出来什么现象呢?它有些气泡。这个时候,整个脉道收束些,也就是小一些。脉体是小一些,由于脉气,即里面动力足,所以掺杂一些气泡,它没有流利的感觉,这时候就是涩的现象。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能够形象简明地理解“滑涩”这对脉象要素,同时可将这一方法推之理解其余脉象要素。

三、临床意义

滑主食积、痰郁。滑主水湿,水湿内盛、血液中的水分含量增加则脉显滑象;滑主气血虚,气血不足,血液因成分减少而稀释,则脉显滑象。涩主气郁、血瘀。涩主湿滞,浊邪阻滞则气血运行受阻,脉显涩象;涩主阴虚、津亏,阴虚津亏,血液浓缩,运行不畅而涩。从现代医学角度讲,滑脉可能是心收缩有力,心搏出量、每搏输出量稍增,脉跳有力而滑利,脉描计波图如圆珠样。主波与重波突出(增大)融合。可见于孕妇、甲亢、原发性高血压、肾炎、支气管扩张、喘息性支气管炎、神经紧张症等。

脉描计波图

相反,涩脉可能是心舒缩无力,心搏出量、每搏输出量锐减,脉来无力而不滑利。脉行艰涩,参伍不调,血流凝滞,脉管弹力大减。脉来似有似无,似止非止。可见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多汗、房室传导阻滞。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病案以便加深理解。

张某,男,47岁。

主诉:情绪低落10个月余伴失眠半年。

现病史:患者10个月前因劳累后出现情绪低落、淡漠,胃脘不适,胸中憋闷,郁闷不舒,时有心前区刺痛,烦躁,焦虑,食欲不佳,曾服西药及中药治疗,效一般,近半年患者诸症加重,并出现眠差,入睡困难,易早醒,醒后难复睡。

入院症见:情绪低落、淡漠,焦虑烦躁,头昏沉,乏力,胸闷,时有心前区刺痛,偶咳嗽,咳白色黏痰,鼻塞,胃脘不适,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纳眠差,睡觉时自觉有敲门声,醒后即无,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

脉象:左三部:来疾去缓,进多退少。寸:浮、热、粗、凸;关:刚、敛、动、滑;尺:沉、细、涩、动。右三部:下,来疾去缓,进少退多。寸:细、滑;关:稠、动、涩;尺:动、热、敛、直。

脉象分析:整体脉象表征患者为土形体质,金形性格

左三部:“来疾去缓”“进多退少”,脉搏搏动的上升支疾速,而下降支相对速度缓慢,阳热泛于上,性格急躁且心胸狭窄。左寸:浮、粗、热,肝火内盛,热从上发,窜扰清窍,亦是导致患者整日大脑兴奋难以入睡原因之一。凸:肝郁气滞,聚集于局部,出现结节。左关:刚、敛,血管张力高,压后有断波,说明患者生性多疑且担心害怕的成分也明显,A1点不稳,起始段有摇晃状态。动:肝郁动脉,肝气郁结,有郁闷不舒的谐振波。滑:主食积痰郁。左尺:内侧塌陷。沉、细:痰浊阻滞下焦,平日胆怯并思虑操劳。涩:气机郁结,血流不畅。动:表征对目前状况的担心和关注,并由此导致了左寸脉的动(躁动),表征心情烦躁。

右三部:“来疾去缓”“进多退少”,思想活跃,但同时心情急迫。右寸:细,脉搏起始段上升前1/3细敛,病人过度关注自己的病情;滑,不是明显的滑,可能是血液中有脂浊存在,脉略显滑象。右关:稠,食积,浊气瘀滞中焦;动,惊悸、焦虑复合表现,体现出两种特征的谐振波的增多;涩,思虑过度伤及机体阴液,血液运行不利。右尺:外侧张力高,肝胆经阻滞;动,性格谨慎,易于思虑过度者,性情容易激动;热,急躁激动气郁而化火;敛、直说明病人性格比较倔强。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处方:丹参20g,砂仁9g,檀香12g,瓜蒌20g,薤白9g,半夏9g,白芍20g,苍术20g,防风12g,牡丹皮20g,焦栀子9g,黄柏15g,荆芥12g,川芎12g,甘草6g,桔梗12g,苏梗12g,红花9g。

水煎服,日1剂,7剂后效可。

下面是讲课过程中大家讨论的精华选段。

壶翁:临床所见,往往和理论前颠后翻。如:收敛不一定涩,升发不一定滑。敛则气聚如滚珠似滑,发则气散而无力似涩,难言对错。数脉也可兼涩,滑脉总有怠迟。还需灵活和权宜。言理视大而匿小,括为实用参机变,一切围绕一个前提:脉贵中和。

河北中医:涩脉是脉搏升降速度徐缓,即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表现徐缓的状态。涩脉虽属阴脉,但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气血亏虚,营血运行艰难,故脉行不畅,必涩迟无力。实者多因气、食、痰邪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而使脉涩有力。凡心阳不足,心血涩少,症见心痛,手足不温,多见涩脉。冠心病,常因寒邪、痰结、血瘀、食滞的阻塞,使其胸阳不振,大气不能疏布,造成心阳不足,血行瘀阻,多见沉涩、沉结之脉。

壶翁:看老师的记录病案,会发觉老师的脉诊思路,就如同看到老师的指法正在切换。

如白头翁加阿胶汤证:大肠热迫而下血之脉涩,滑中有涩,数中有迟,都是相对于整体脉而言。但局部还是滑和数为主,因失血和疼痛还可出现动促之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