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藏医脉法

浅谈藏医脉法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部医典》《蓝琉璃》等藏医书籍对脉诊有详细的阐述,历代藏医也有自己丰富的脉诊经验。藏医诊脉部位也多选取患者腕后桡动脉。诊男性患者时,藏医一般以右手切按病患左手之脉,女性患者则以医者左手切按病患右手之脉为主,同时仍需诊患者另一手的脉,以资借鉴参考。一般男子多阳脉,女子多阴脉。藏医脉诊明显地受到了中医的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冲、甘、恰是寸、关、尺的谐音。

主讲人 田康

藏语将脉称为“杂”,是人体赖以存在和生长的根本。

《四部医典》《蓝琉璃》等藏医书籍对脉诊有详细的阐述,历代藏医也有自己丰富的脉诊经验。《四部医典》认为:“腕上第一皱纹起,下量一寸突骨之内侧。”第一条横纹向肘窝部量一寸处,以腕横纹为标志,从桡骨茎突内侧处顺取冲部脉、甘部脉、恰部脉,冲、甘、恰三部比中医的寸、关、尺略偏向肘窝内。

藏医诊脉部位也多选取患者腕后桡动脉。《蓝琉璃》云:“从腕后第一横纹起,向下量一同身寸,在桡骨突出之边缘附近,食指按处为寸部,中指按处为关部,无名指按处为尺部。”《先祖口训》中论述了心脏与动脉的关系(这里没有写冲、甘、恰,可能是版本的原因)。藏医认为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与脏腑的距离适当,故而选此以了解实际病情。《四部医典》云:“只缘动脉虽然遍身布,接近脏器谷水若拍岸,远则犹如客人话递传,适中恰似三夏雷声动,一切穿行当如商集市。如若不行脏腑谓逆违,气血遍体流行如老板,十二经络不混似筏纹。”

藏医曼唐局部——疾病的诊断(脉诊图)

《四部医典》指出:“寸按皮肤关按肌,尺部微按骨骼压明显……”采用三指分别用力,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指力。在冲部轻用力,在甘部中用力,摸及肌肉即可,在恰部则重用力,触及筋骨。

《蓝琉璃》中强调诊脉之前的调摄,认为无论有病无病,均需禁忌酒肉等厚味膏腴之品,勿近火,勿日晒,勿作强劳,勿行房事,勿因劳作耽误睡眠,勿食陈旧蔬菜及腐败的、难以消化的食物,勿进茶,勿食猪肉等性大寒、易使病情产生新的紊乱的饮食,不宜过饥过饱,诵读及讲话不宜过多,勿悲哀、忧虑,勿使劳心劳力过度。

《蓝琉璃》认为诊察七种奇脉者,须在七日或三日前开始。诊察其他脉象者,须在前一夜开始。

藏医认为左侧冲、甘、恰部分别候心、脾、肾(三木休),右侧冲、甘、恰部分别候肺、肝、肾(膀胱)。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三木休,是人体精气之库,精血之源。相当于男性的精囊和女性的卵巢,犹如一国的珍宝库。

诊男性患者时,藏医一般以右手切按病患左手之脉,女性患者则以医者左手切按病患右手之脉为主,同时仍需诊患者另一手的脉,以资借鉴参考。《四部医典》说:“女性两手寸脉左右反,所以虽然肺心无定,心之尖端如此所指故。”女性的寸脉与男性反而候之。女子右手冲部候心与小肠,左手冲部候肺与大肠

藏医认为切脉的最佳时间为清晨朝阳初露之时,《四部医典》曰:“天空日升未临谷,体内暖气未曾失外部,体内寒气未曾窜内部,卧床未动饮食未进前,此时人体内部寒气暖气未受扰动。”与《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的“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相合。

《四部医典》言:“总脉六种分其热与寒;强洪滑数紧实热症脉……寒脉弱沉衰迟疏与虚。”藏医所述的病脉种类有浮、沉、洪、细、大、小、滑、涩、满、实、空、迟、数、长、短等二十多种。脉强、洪、滑、数、紧、实脉是热性疾病,细、沉、弱、迟、微、虚脉是寒性疾病。

正常人脉分三种:阴脉、阳脉、中性脉。阳脉脉势粗壮而搏动缓慢,阴脉的脉象细而搏动迅速,中性脉的脉象流畅而光滑,柔和不急骤。一般男子多阳脉,女子多阴脉。

藏医中有还有一些特殊诊脉部位。神魄脉,在腕下缘两筋之缝间,相当于中医内关穴附近,接近神门穴,判断预后之绝脉。取足背两大筋间的脉诊察之,因为病危时,体内之五行,由边缘逐渐向中央积聚收拢。《蓝琉璃》中记载以颈部脉候外部上体之疾病,可取催眠脉诊之;在火曜穴以下诊脉,察某些外部下体之疾病,可取“乃口”脉诊之;寿命之限数,可诊心脏区,男左女右,取乳下动脉诊之。

藏医脉诊明显地受到了中医的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冲、甘、恰是寸、关、尺的谐音。但是一些苯教(苯教是古象雄佛法,是松赞干布之前西藏的国教)研究者根据象雄时期苯教的文献认为,冲、甘、恰不是寸、关、尺的谐音,而是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这些文献早于吐蕃时期,古代藏语中冲是食指、甘是中指、恰是无名指。

下面是讲课过程中大家讨论的精华选段。

符泽平:壶翁老师,我在体会感冒的脉象时感觉麻黄脉是脉管壁的外层敛刚寒,石膏脉是微波炉烤面包,火烧干巴般的枯、粗、厚、热,向不定方向热辐射,不知有没有意义?

壶翁:生石膏脉不见得就是枯,还有部位之别,麻黄脉更多还要看寸,麻黄可以浮,但更多在中。

医无言:脉是气机运动的体现。把握好气机的运动规律才能把好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