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化血清白蛋白参考范围

糖化血清白蛋白参考范围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清总蛋白水平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肾脏病变造成蛋白质丢失的情况。总蛋白检查可间接了解机体的营养状况,协助诊断某些疾病。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场所,肝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以白蛋白的下降最为显著。静脉注射氨基酸可引致测定结果的升高。其合成率主要由血清白蛋白水平决定,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目前最常用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是离子交换柱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血清总蛋白测定

【概述】血清总蛋白(TP)可分为清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两大类。其具有维持血管内正常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度、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等多种功能,并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血清总蛋白水平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肾脏病变造成蛋白质丢失的情况。总蛋白检查可间接了解机体的营养状况,协助诊断某些疾病。

【检测方法】双缩脲法。

【参考区间】成人65~85g/L。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

(1)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凡体内水分排出大于水分的摄入时,均可引起血浆浓缩,尤其是急性失水时(如呕吐、腹泻、高热等)变化更为显著,血清总蛋白浓度有时可达100~150g/L。休克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浆也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由于钠的丢失而致继发性水分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

(2)血清蛋白合成增加,大多数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此时主要是球蛋白增加,其量可超过50g/L,总蛋白可超过100g/L。

2.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1)合成障碍,主要为肝功能障碍。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场所,肝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以白蛋白的下降最为显著。

(2)蛋白质丢失,如严重灼伤时,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时,大量血液的丢失;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长期丢失蛋白质;溃疡性结肠炎可从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这些均可使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3)营养不良或长期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注意事项】

1.剧烈运动后血清总蛋白可增加4~8g/L。

2.卧位比立位总蛋白减低3~5g/L。

3.溶血标本中血红蛋白1g/L约可引起总蛋白增加3%。

4.黄疸、高脂血症等会干扰比色,要用空白管或标本预处理,以消除测定干扰。

5.药物对总蛋白的影响如下。

(1)升高: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具有血液浓缩作用导致血清总蛋白增高。促肾上腺皮质素、皮质类固醇、合成的类固醇、雄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制剂、黄体酮有促进或增加蛋白质合成作用。静脉注射氨基酸可引致测定结果的升高。血清中的右旋糖苷在双缩脲反应中产生浊度致结果假性增高,而安妥明导致总蛋白升高的机制不明。

(2)降低:抗癫类药物降低约3%。吡嗪酰胺、利福平、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可损害肝脏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三甲双酮致蛋白从尿中丧失,汞化合物致白蛋白尿均可致总蛋白降低。铵离子影响呈色反应使总蛋白假性降低。

二、血清白蛋白测定

【概述】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几乎均由肝脏实质细胞合成,分子量为66000Da,它是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分,约占血清蛋白质总量的60%,在血清中半衰期为20d。其合成率主要由血清白蛋白水平决定,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白蛋白作为一个结合和转运分子在机体营养状况中起着重大作用,它的另一个作用是维持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是依靠白蛋白维持的。

【检测方法】化学分析法如溴甲酚绿法和溴甲酚紫法。

【参考区间】成人40~55g/L。

【临床意义】

1.白蛋白是血浆内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在肝脏合成,其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的血液浓缩,但引起失水的许多原因如慢性腹泻、呕吐等又影响肠道对氨基酸的吸收,使白蛋白合成减少,抵消白蛋白浓度的增加。因此白蛋白增加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多为假性高白蛋白血症,如在严重失水等致血液浓缩时发生,对监测血液浓缩有意义。

2.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临床较常见,与总蛋白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

(1)白蛋白合成降低: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蛋白质营养不良或肠道吸收不良。

(2)白蛋白分布异常:如门静脉高压时大量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从血管内渗入腹水,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时,由于肝脏合成减少和大量漏入腹水的双重原因,使血清白蛋白显著下降。

(3)白蛋白过度丢失: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白蛋白由尿中损失;肠道炎症疾病时,可因黏膜炎症坏死等使胃肠道蛋白质丢失;在烧伤及渗出性皮炎时,可从皮肤丧失大量蛋白质。

(4)白蛋白分解增加:由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

【注意事项】

1.溴甲酚绿(BCG)染料法测定血清白蛋白的标准液选择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实验表明,BCG不但与白蛋白呈色,而且与血清中多种蛋白成分呈色,其中以α1蛋白、转铁蛋白、触珠蛋白更为显著,其反应速度较白蛋白稍慢,故有人主张取1min的吸光度值来计算白蛋白的测定结果。

2.柠檬酸盐、醋酸盐、乳酸盐缓冲液均可应用,但不如琥珀酸盐敏感。血清标本与BCG试剂的比例以1∶(200~400)为宜,因此可据此调整标本与试剂的比例。

3.浓度为60g/L的白蛋白液与BCG试剂结合后,溶液光径1cm,在630nm测定的吸光度应为0.811±0.035。

4.溴甲酚绿法测定正常血清标本的批间变异系数为6.3%左右。

5.溴甲酚绿法试剂中的聚氧化乙烯月桂醚也可用其他表面活性剂代替,如吐温20等,用量为2ml/L。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概述】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b)是血红蛋白与糖类经非酶促结合生成的。GHb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不可逆的过程,其浓度与红细胞平均寿命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所以GHb反映的是过去6~8周平均的血糖浓度。GHb存在于糖尿病及其他高血糖患者血液中,由于糖化过程非常缓慢,一旦形成不再解离,故对高血糖特别是血糖和尿糖波动较大的患者采用GHb来诊断或监测病情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

【检测方法】测定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电泳法、亲和层析法和免疫测定法等。目前最常用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是离子交换柱高效液相色谱法。

【参考区间】因所用方法及所测组分(Hb A 1或Hb A1 c)而异,一般Hb A 1 5%~8%,Hb A 1 c 3.6%~6%。

【临床意义】GHb水平取决于血糖水平、高血糖持续时间,其生成量与血糖浓度呈正比。GHb的代谢周期与红细胞的寿命基本一致。故GHb水平反映的是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用于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用药监测。有报道指出GHb每增加1%相当于平均血糖水平增加1.1~1.7mmol/L。

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 GHb增高提示近2~3个月的糖尿病控制不良,GHb愈高,血糖水平愈高,病情愈重。故GHb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观察指标。糖尿病控制良好者,2~3个月检测一次,控制欠佳者1~2个月检测一次。

2.筛检糖尿病 Hb A1 c在5.7%~6.4%,预示进展至糖尿病前期阶段,Hb A 1 c≥6.5%则表明已患糖尿病。Hb A 1 c>9%预测糖尿病的准确性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为94%;Hb A 1 c>10%,预测糖尿病的准确性为89%,灵敏度为48%,特异性为99%。

3.预测血管并发症 由于GHb与氧的亲和力强,可导致组织缺氧,故长期GHb增高,可引起组织缺氧而发生血管并发症。Hb A 1>10%,提示并发症严重,预后较差。

4.鉴别高血糖 糖尿病高血糖的GHb水平增高,而应激性高血糖的GHb则正常。

【注意事项】

1.无论用何种方法,结果都表示为GHb占总Hb的百分比。大多数方法都有良好的精密度,但存在测定组分上的差异。

2.患者无须空腹,静脉血用EDTA、草酸盐或氟化物抗凝。全血标本于4℃可储存1周以上,-70℃则可保存18周以上。一般不推荐-20℃保存。肝素抗凝标本需2d内完成测定,而且某些方法不适用,故不推荐使用。

3.GHb的参考区间不受急性疾病的影响,个体内的变化也很小,是否受年龄的影响尚有争议。

4.对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测定值可达参考值上限的2倍或更多,但很少再超过15%,若超过应考虑是否存在异常血红蛋白病。

5.层析时环境温度对结果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温度波动比较大时,应置于22℃温箱内操作,器材和试剂也要预温。

6.微柱的清洗,应在20℃以上进行,此层柱一般可重复使用20次。

7.抗凝剂EDTA和氟化物不影响测定结果,肝素能使结果增高。

8.标本置室温超过24h,可使结果增高,置4℃冰箱可稳定5d。

9.尽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但它不能代替日常的自我血糖监测。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不能反映每天的血糖控制情况,患者也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的结果来调整日常胰岛素的用量。因此,血糖监测和记录结果对有效控制血糖的重要性还是不可代替的。所以,只有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还不足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的好坏,还要与日常血糖监测一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10.不同的实验室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和水平也不尽相同。

四、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概述】同人体内葡萄糖与血红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生成糖化红蛋白一样,血清中葡萄糖也能与血清白蛋白和其他蛋白分子N末端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高分子酮胺结构,这种反应称为糖化作用(glycation)。高分子酮胺结构类似果糖胺,故文献常将糖化血清蛋白测定称为果糖胺测定,这种被葡萄糖糖化的蛋白主要存在于糖尿病或其他高血糖患者血液中。糖化过程经常缓慢进行,一旦形成,不再解离,故对血糖或尿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来说,采用糖化血清蛋白来诊断或追踪病情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由于白蛋白的产生比血红蛋白快(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0d),所以糖化血白蛋白较GHb灵敏,它反映的是近2~3周的血糖平均水平,在反映血糖控制效果上比GHb更及时。

【检测方法】硝基四氮唑蓝(NBT)法,亲和层析法,单克隆抗体法。

【参考区间】<285μmol/L。

【临床意义】

1.由于血清蛋白半衰期较短,故糖化血清蛋白试验可反映患者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不受临时血糖波动的干扰。

2.本试验不受临时血糖浓度的影响,故为临床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较长时间血糖控制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注意事项】

1.虽然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可自动化,有很高的精密度,并且比糖化血红蛋白更经济和快速,但是对于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争议。

2.由于测定糖化血清蛋白监测的是短期血糖变化水平,因此糖化血清蛋白应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而不是替代。当患者有异常血红蛋白如HbS或HbC时,会使红细胞寿命下降,此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意义不大,而测定糖化血清蛋白有很大价值。

3.红细胞寿命和血红蛋白变异体不影响糖化血清蛋白的结果,但它受血浆总蛋白影响,血清白蛋白<30g/L或尿中蛋白质浓度>1g/L时,糖化血清蛋白结果不可靠。

4.中度溶血、胆红素和维生素C会干扰测定结果。

5.硝基四氮唑蓝(NBT)法检测时,1-脱氧-1-吗啉果糖(DMF)在适当的pH及温度条件下,经过结构重排也可由氧环式结构形成1-脱氧-1-氨基2-酮基的酮胺结构,因此用其作为标准参照物是合理的。pH、反应时间对本试验影响较大,必须严格控制。

五、血清肌红蛋白测定

【概述】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一种低分子量的氧结合蛋白,含有一个亚铁血红素,与氧呈可逆性结合,其亲和力比血红蛋白强,广泛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中,有贮存氧和运输氧的功能。正常人血中含量低,很少与白蛋白结合,主要在肾脏代谢并排出,部分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代谢,体内分解过程类似于血红蛋白。当心肌和骨骼肌损伤时,血中肌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因此肌红蛋白的测定有利于心肌梗死的诊断、预后判断及病情监测。

【检测方法】方法较多,主要为免疫学方法,如RIA和ELISA。

【参考区间】不同的方法测得Mb的参考值不一,并随年龄、性别和种族的不同而有差异。ELISA法50~85ng/ml,RIA法6~85ng/ml,男性高于女性。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5~4h血清Mb开始上升,4~12h达高峰,24~48h恢复正常,因此,Mb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

2.非习惯性过度运动,即前胫骨综合征、蹲跳综合征等,血中出现大量Mb,称“行军性”Mb血症。

3.外伤性Mb血症,如打击伤、弹伤、挤压伤、电击伤及痉挛后,血中均可出现Mb。

4.缺血性血红蛋白血症,如酒精中毒、砷化氢中毒、CO中毒、糖尿病酸中毒、低钾血症、全身感染和高热等均可引起血中出现Mb。

5.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清Mb升高,可以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程度及愈合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

6.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严重的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病时血中Mb都会增高。

7.在临床肌病研究中发现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血清Mb升高,最高可达1150ng/ml。

【注意事项】

1.试剂应避光保存,在2~8℃可保存12个月,-20℃可保存更长时间,但标本不宜反复冻融。

2.标本必须新鲜,否则肌红蛋白易变性而呈假阴性。

3.洗涤过程中防止吸附于聚苯乙烯上的结合物被冲洗掉。

4.聚苯乙烯微孔反应板的清洁度和透明度均影响结果,应加以注意。

六、血清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测定

【概述】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 Tn)是横纹肌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由三个亚基组成:肌钙蛋白C(c TnC)、肌钙蛋白T(c Tn T)和肌钙蛋白I(c TnI)。它们和原肌球蛋白一起通过调节Ca2+对横纹肌动蛋白ATP酶的活性来调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肌钙蛋白在循环血中的半衰期大约为数小时,由肾脏排出体外。

肌钙蛋白I可抑制肌动蛋白中的ATP酶活性,使肌肉松弛,防止肌纤维收缩。c TnI以复合物和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胞质中。通过影响钙的代谢对肌肉收缩起重要作用。在心肌细胞受损后,c TnI便释放出来,因此测定血中c TnI浓度便可了解心肌受损的程度,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较好。

c Tn T可能为不对称蛋白结构,是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有三种亚型:快骨骼肌亚型、慢骨骼肌亚型和心肌亚型。它们在骨骼肌或心肌中的表达分别受不同的基因调控。绝大多数c Tn T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细丝上,而6%~8%的c Tn T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质中。当心肌细胞损伤时,c Tn T便释放到血清中。因此c Tn T浓度对诊断心肌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发现,c Tn T在肾衰竭和各种肌病病人中有非特异性增加。

c TnC与骨骼肌中的肌钙蛋白相同,没有特异性,较少用于心肌损伤的检查。

【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法、ELISA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免疫比浊法等。

【参考区间】血清肌钙蛋白I:正常<0.2μg/L,临界值>1.5μg/L。血清肌钙蛋白T:正常0.02~0.13μg/L,临界值>0.2μg/L,>0.5μg/L可以诊断AMI。

【临床意义】

1.血清肌钙蛋白I

(1)诊断AMI:c TnI对诊断AMI与c Tn T无显著性差异。与c Tn T比较,c TnI具有较低的初始灵敏度和较高的特异性。AMI发病后3~6h,c TnI即升高,14~20h达到峰值,5~7d恢复正常。其诊断AMI的灵敏度0.6%~44%,特异性为93%~99%。

(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MMD):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c TnI升高,提示心肌有小范围梗死。

(3)其他:急性心肌炎患者c TnI水平增高,其阳性率达88%,但多为低水平增高。

2.肌钙蛋白T

(1)诊断AMI:c Tn T是AMI的确诊性标志物。AMI发病后3~6h的c Tn T即升高,10~24h达峰值,其峰值可为参考值的30~40倍,恢复正常需要10~15d。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50%~59%,特异性为74%~96%,故其特异性明显优于CK-MB和LD。对非Q波性、亚急性心肌梗死或CK-MB无法诊断的患者更有价值。

(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常发生微小心肌损伤(MMD),这种心肌损伤只有检测c Tn T才能确诊。因此,c Tn T水平变化对诊断MMD和判断UAP预后有重要价值。

(3)其他:c Tn T也可作为判断AMI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灌注,以及评价围术期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心肌受损程度的较好指标。

【c Tn T或c TnI的临床应用选择】c Tn T和c TnI作为心肌损伤时释放的结构蛋白,在临床应用中各具特点。对c Tn T的争议在于肾衰竭患者和各种肌病患者的c Tn T有非特异性上升,虽然其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就方法学而言,第二代c Tn T检测法在第一代检测法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几乎完全排除了分析法的交叉反应。与此相反,对c TnI的争议在于检测中的各种问题,如分析物的低稳定性、防腐剂的影响、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和血清(浆)中的嗜异性抗体(HA)及类风湿因子导致c TnI的假阳性上升等,特别是不同生产厂商的c TnI检测试剂不同造成的检测结果不一致等。c TnI检测值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对众多临床问题的解释,如AMI的发作时间、梗死面积、再灌注的评估以及心肌损伤危险性的分类等。用c TnI取代CKMB作为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时,必须认识到不同的c TnI检测方法有着不同临界值、对众多的临床问题有不同的解释,这一点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充分重视。因此,不少专家认为,用现有方法检测出的c TnI和c Tn T应作为独立的临床标志物用于AMI的诊断中。

七、血清铁蛋白测定

【概述】血清铁蛋白简称铁蛋白。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是去铁蛋白(apoferritin)和铁核心Fe3+形成的复合物。铁蛋白是铁贮存于人体的主要形式之一。铁蛋白的铁核心Fe3+具有强大的结合铁和贮备铁的能力,以维持体内铁的供应和血红蛋白的相对稳定性。SF是铁的贮存形式,其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量的指标,血清铁蛋白测定是检查体内铁缺乏的最灵敏指标,用于诊断缺铁性贫血、肝病等,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检测方法】ELISA法、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等。

【参考区间】男性124±66ng/ml,女性68±33ng/ml。

【临床意义】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含铁量最丰富的一种蛋白质。肝、脾、红骨髓及肠黏膜是铁储备的主要场所,约占全身的66%。测定血清铁蛋白是判断体内铁贮量的重要指标。在诊断缺铁性贫血、铁负荷过度、营养状况调查时都有重要意义,同时铁蛋白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对临床某些恶性肿瘤的诊断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SF增高 原因是铁蛋白的来源增加或清除障碍。

(1)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

(2)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肿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3)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

(4)组织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

(5)过多输血、营养不良等。

2.SF减低 SF减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性贫血等造成铁吸收障碍。若SF<12μg/L时即可诊断铁缺乏,也可以作为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指标。如果SF>100μg/L,即可排除缺铁。

【注意事项】

1.洗涤过程中避免用力过猛,以防将吸附于聚苯乙烯上的结合物冲洗掉。

2.可改用聚乙烯试管法,此时试剂的用量要适当加大,最后用分光光度计比色。

八、脑脊液总蛋白测定

【概述】生理状况下,脑脊液(CSF)中80%以上的蛋白质都来源于血浆,其中80%为白蛋白,20%为球蛋白,其余是由神经系统合成的CSF特有的蛋白质。CSF的蛋白质总量仅为血浆蛋白总量的1%以下,主要是白蛋白,定性为阴性。临床上检测CSF中蛋白质含量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检测方法】定性方法如潘氏试验;定量方法有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比浊法、染料结合法、电泳法、蛋白印迹法等。

【参考区间】成人脑脊液蛋白0.15~0.45g/L。脑池液0.1~0.25g/L。脑室液0.05~0.15g/L。

【临床意义】正常人CSF以白蛋白为主,球蛋白微量(不超过0.06g/L),无纤维蛋白原。血脑屏障破坏、CSF吸收受阻、机械性梗阻或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均可使CSF蛋白升高。

1.CSF蛋白增加

(1)神经系统炎症:化脓性脑膜炎显著增加,结核性脑膜炎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可正常或轻度增加。

(2)神经根病变: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多数病例CSF蛋白增高,而细胞正常或接近正常,呈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椎管内梗阻:脑与脊髓蛛网膜下腔互不相通,血浆蛋白质由脊髓中的静脉渗出,CSF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有时达到30~50g/L,此时为淤滞性增加,CSF黄变,可自行凝固。如脊髓肿瘤、转移癌、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等。

(4)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CSF可使蛋白质含量增高。

(5)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蛛网膜下腔梗阻:如脑肿瘤、脑脓肿、颅内血肿及脊柱外伤等引起CSF循环受阻。

(6)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等,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

2.CSF蛋白降低 可因大量CSF漏出和鞘内压力增加使CSF重吸收增加所致。

【注意事项】

1.脑脊液蛋白测定时,必须先经离心沉淀,以排除细胞及细胞蛋白的影响。脑脊液如有可察觉的鲜血渗入,应在报告时加以说明。

2.定性实验中所用试管、滴管不干净,苯酚硫酸铵试剂不纯,可引起假阳性。浊度法影响因素较多,但因操作简便,结果对临床有诊断意义,故仍为大多数实验室采用。

3.标本因穿刺出血,有血清蛋白混入,可引起假阳性。

4.室温低于10℃,苯酚饱和度低,可引起假阳性。

5.潘氏试验加标本后应立即在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

6.可在正常CSF或配制与正常CSF基本成分相似的基础液中加不同的球蛋白,作为阳性对照。

7.脑脊液蛋白浓度过高超过线性范围时,一定要稀释后进行测定,否则对结果影响较大。

九、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概述】白蛋白(albumin,ALB)是血浆蛋白的主要成分,为一单链多肽,含有585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66 548。在血浆中白蛋白带负电荷,不容易滤过肾小球,主要由近曲肾小管重吸收,故健康人尿中含量极微(为5~30mg/24h)。早期的肾小球病变,尿中总蛋白排泄正常,尿常规蛋白定性为阴性,白蛋白排泄率即有所增加,但因未达到100mg/L或150mg/24h,常规定性方法尚不能检出,只有通过更为敏感的方法才可检测到尿中白蛋白含量的变化。因而曾于1982年被Viberti命名为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 Alb),以区别于普通的尿蛋白,但实质上它仍是尿蛋白的一部分,只是该指标的早期变化能更加敏感地反映肾小球功能的损害。

【检测方法】常用的有散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染料结合法等。

【参考区间】健康成人尿液白蛋白:24h尿<30mg/24h,定时尿<20μg/min,随机尿<30μg/mgCr。

【临床意义】

1.区分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 肾小管受损影响蛋白质重吸收也会出现白蛋白排泄率升高,尿中白蛋白仅轻度升高(<150mg/L)同时伴有β2微球蛋白的明显增加;肾小球损伤时尿中白蛋白排出量明显升高,其升高量与肾小球损伤的程度相关。

2.早期肾损害的筛检 糖尿病、高血压、重金属及药物中毒性肾病,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可出现于其他指标变化之前,定期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3.过敏性紫癜的肾功能监测 过敏性紫癜患者中,有77%的患者会并发肾炎或肾病,而最早发生的变化是尿中白蛋白增加,早期发现有助于指导临床防止并发肾损害。

4.肾小球肾炎的病情观察 病变急性期白蛋白明显升高,在恢复期逐渐趋于正常,但疾病稍有活动该指标立即上升。

5.其他 尿路感染时,白蛋白排泄率轻度升高;某些特发性水肿的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也高于正常人。

【注意事项】以免疫比浊法为例。

1.该试验要求收集24h尿,从早上开始将膀胱内的尿量排净弃去并计时,把24h尿液全部贮存在一容器内,到次日早晨的同一时间再将膀胱中的尿全部排出并保留入容器内为止。

2.注意非特异性浊度的控制。标本需经过离心后测定,以除去尿中有形成分及不溶性杂质;容器及所用实验器材要清洁干燥;抗血清宜在4℃保存,防止被其他杂质污染,更不可反复冻融。

3.剧烈运动后尿中尿蛋白排出量可增高,宜收集清晨或安静状态下的尿液。

4.注意抗原抗体比例。检查前最好先进行蛋白定性或半定量,或利用仪器的自检功能,对蛋白含量较高者给予适当稀释。检查时严格控制反应时间。注意试剂在有效期内。

5.每次更换试剂后应重新制作标准曲线。

(王淑仙 李立新 李贵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