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

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胎盘屏障易阻挡母体内病原体侵入胎儿,妊娠头3个月内,胎盘屏障尚未健全,母体感染风疹后,易通过尚未健全的胎盘屏障引起胎儿感染。其作用是将病原体黏附于黏膜表面,阻止扩散。传染病的诊断要综合分析上述3个方面的内容,传染病的确诊必须有病原学的证据。早期明确传染病的诊断主要意义是有助于患者的隔离与治疗,从而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流行。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诊治特点

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

1.感染过程

(1)病原体被清除: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如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体液成分的溶菌、杀菌等),使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或通过鼻咽、气管、肠、胃排除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

(2)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2000、2008)。

(3)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严重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2002、2005、2006、2007B)。

(4)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排除体外,引起轻度病理损害,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5)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在人体中某些部位,但不能完全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下来,人体不出现临床表现,待防御功能降低,乘机繁殖,引起人体发病。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 ①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②毒力: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以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为代表,后者以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为代表。许多细菌都能分泌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细菌毒素以利于本身生长、繁殖。③病原体的数量: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④病原体的变异性。

3.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 传染过程中,人体的免疫反应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两大类,保护性免疫应答又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变态反应都是特异性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应答。有种的差异,具有稳定性,可遗传给子代。主要表现3个方面的功能。①天然屏障:包括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胎盘屏障易阻挡母体内病原体侵入胎儿,妊娠头3个月内,胎盘屏障尚未健全,母体感染风疹后,易通过尚未健全的胎盘屏障引起胎儿感染。②吞噬作用:在肝、脾、骨髓、淋巴结、肺泡血管内皮有固定的吞噬细胞,称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和在血液中游动的细胞(名为单核细胞),以及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均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包括趋化、吞入、调理、杀灭等过程。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伤寒杆菌等被吞噬后可不被杀灭,可在细胞内存活和繁殖。③体液因子:血液、各种分泌液与组织液含有补体溶菌酶、备解素、干扰素和各种细胞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特异性免疫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①细胞免疫:T细胞是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主要通过抗感染、免疫监视、移植排斥、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起作用。其次,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性T细胞还参与体液免疫的调节。②体液免疫: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分为五类。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特性,对毒性产物起中和、沉淀、补体结合作用,临床上所用丙种球蛋白即为IgG。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个体发育中最先合成的抗体,因为它是一种巨球蛋白,故不能通过胎盘。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作为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标志,揭示新近感染或持续感染,具有调理、杀菌、凝集作用。IgA:有两型即分泌型与血清型。分泌型IgA存在于鼻、支气管分泌物、唾液、胃肠液及初乳中。其作用是将病原体黏附于黏膜表面,阻止扩散。血清型IgA,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清楚。IgE:是出现最晚的免疫球蛋白,可致敏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组胺。寄生虫感染,血清IgE含量增高。IgD:其免疫功能不清。

(3)变态反应:指抗原、抗体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中,转变为对人体不利的表现,出现异常免疫反应,即过敏反应。变态反应分为四型。①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如血清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时的过敏反应。②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型):如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③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如出血热、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④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性疾病如结核病、布鲁菌病、某些真菌感染等。

4.流行的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2003、2004、2007A)。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指地理环境、气候、生态等因素。②社会因素 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

6.基本特征 ①特异性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免疫性。

7.诊断的主要方法 ①临床资料;②流行病学资料;③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传染病的诊断要综合分析上述3个方面的内容,传染病的确诊必须有病原学的证据。早期明确传染病的诊断主要意义是有助于患者的隔离与治疗,从而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流行。

8.治疗

(1)治疗原则:①治疗与预防相结合。②病原治疗与支持治疗、对症治疗相结合。消灭病原体、中和毒素是最根本的有效治疗措施。③中西医治疗相结合。

(2)治疗方法:①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②病原治疗:抗生素的应用最为广泛,其他的还有免疫疗法、抗病毒疗法、化学疗法等。③对症治疗。④康复治疗。⑤中医中药治疗。

9.预防方法

(1)管理传染源:①传染病报告制度: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②传染病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37种。a.甲类。鼠疫、霍乱。(2004、2007B)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报告时间城镇不超过6h,农村不超过12h。b.乙类25种(200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报告时间城镇不超过12h,农村不超过24h。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07B)c.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报告时间城镇、农村不超过24h。

(2)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搞好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①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主动免疫(广泛接种各种疫苗),被动免疫(接种抗毒素、高效价特异性免疫球蛋白)。②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21题,以A1型题为主。其中传染病的感染过程、流行过程及预防为常考内容。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免疫应答作用等为2009年大纲新增内容。常考的细节有:

1.5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隐性感染,它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2.在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显性感染。

3.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甲型流行性感染。

5.典型病例一: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IgG(+)。其3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李某女儿属于隐性感染。

6.典型病例二:某日一学生食堂发生125名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当天调查发现,中餐供应的土豆烧牛肉为可疑污染食品,经病原学培养,从剩余食物中分离出了沙门菌。为杜绝此类中毒事故的再次发生,下一步应首要开展的工作是对厨师进行粪便细菌学检验,土豆烧牛肉是本次食物中毒的传播因素,学生是本次食物中毒的易感人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