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介质与摩膏

传统介质与摩膏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在夏季常用,适用于各种病症,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介质,在小儿推拿中运用最多,常用推法、揉法、擦法等。用时将葱白捣烂取汁或将葱白浸于95%酒精中,取浸出液外用,可用擦法、推法等。用时取5%的薄荷脑5g,浸入75%酒精100ml内配制而成。常用于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以及软组织损伤,用于擦法、按揉法可加强透热效果。常用于急性扭挫伤及肝气郁结所致的两胁疼痛等症。用时以醋调和,兼以摩法治疗癣症。可摩治皮肤皲裂。

1.单方类

(1)滑石粉:即医用滑石粉。味甘、淡、寒。入胃、膀胱经。具清热利窍,润滑皮肤之功。一般在夏季常用,适用于各种病症,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介质,在小儿推拿中运用最多,常用推法、揉法、擦法等。

(2)凉水:即食用洁净凉水。甘寒无毒,有清凉肌肤和退热作用,一般用于外感热证。

(3)生姜汁:生姜辛温,入肺、脾、胃经,具发表散寒,止呕化痰之功。用时将生姜捣烂取汁或用95%酒精浸泡后,用气浸出液外擦。

(4)葱白汁:葱白辛温,肺、胃经。具发表解毒之功。用时将葱白捣烂取汁或将葱白浸于95%酒精中,取浸出液外用,可用擦法、推法等。

也可将葱白和生姜捣碎取汁共用,以加强温热散寒之功,常用于冬春季及小儿虚寒证。

(5)麻油:即食用麻油。味甘、凉,入大肠经。具润燥生肌、通便解毒之功。运用擦法时涂上少许麻油,可加强手法透热的效果,提高疗效,常用于刮痧法、擦法、摩法、揉法中。

(6)蛋清:味甘微寒,具清解热毒、祛烦止咳、助食消积之功。用时将鸡蛋穿一小孔,取蛋清使用。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消化不良等症。

(7)白酒:即食用白酒。适用于成人推拿,有活血驱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对发热病人尚有降温作用,一般用于急性扭挫伤。

(8)薄荷水:薄荷味甘。凉,无毒。具有温经散寒,清凉解表,清利头目的作用。用时取5%的薄荷脑5g,浸入75%酒精100ml内配制而成。常用于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以及软组织损伤,用于擦法、按揉法可加强透热效果。

(9)木香水:木香味辛性温,五毒。入肝经。具消毒调气、健脾消食之功。研细末用或取少许木香,用开水浸泡后放凉去渣后使用。常用于急性扭挫伤及肝气郁结所致的两胁疼痛等症。

(10)蓖麻油:味甘、辛、平,有小毒。具开窍通关、行经止痛、消肿去脓之功。常用推、摩、揉、擦之法。

(11)食盐:味咸性寒。入胃经、肾经、大小肠经。具清火解毒,涌吐凉血之功。研末用。

(12)麝香:味辛性温。入心、脾、肝经。具开窍辟秽、通络散瘀之功。研末用。

(13)醋:味酸、苦,性温。入肝、胃经。具解毒散瘀止血之功。

(14)胡荽:味辛,性温,微毒。具调补五脏,消谷辟秽解毒之功。用时取胡荽汁或煎汤,用以推、揉、摩、抹。

(15)花椒:性辛味温,有小毒。具祛风除痹、温中明目之功。用时取花椒末、汁或煎取花椒油,用推、摩、擦、搓等法。

(16)大蒜:味辛性温,有小毒。入脾经、肾经。具温中理胃、祛邪除痹之功。加水捣烂取汁,用推、摩、擦、搓等法。

(17)肉桂:味辛甘,性温热。入脾经、肾经、膀胱经。具暖胃补阳、温经通脉之功。用时浸于油中。用于推、摩等法。

(18)蜂蜜:味甘性平。入肺经、胃经、大肠经。具止痛解毒之功。

(19)白矾:味酸涩,性寒凉,有毒。如肺经、脾经、胃经、大肠经。具消痰燥湿、解毒杀虫之功。用时以醋调和,兼以摩法治疗癣症。

(20)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经、肝经、大肠经。具破血化瘀、滑肠润燥之功。用时将桃仁浸去皮尖,研细如泥,和蜜。可摩治皮肤皲裂。

2.复方类

(1)冬青膏

【组成】冬青油10g、薄荷脑10g、凡士林60g。

【制作】上药调和均匀。

【功用】温经通络,舒筋止痛。常用于腰背痹痛、软组织损伤及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

【用法】擦患处。

(2)红花油

【组成】丁香罗勒油、水杨酸甲酯、姜樟油、肉桂油、桂皮醛、柠檬醛、冰片。

【制作】中成药。

【功用】祛风消肿止痛。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扭伤,外感头痛,皮肤瘙痒。

【用法】擦患处。

(3)按摩传导油

【组成】松节油20g、樟脑油20g、花生油20g、石蜡油20g、冬青油40g、薄荷脑10g、冰片10g、凡士林60g。

【制作】上药调匀备用。

【功用】祛风散寒,舒筋止痛。润滑性能较好,按摩时皮肤有温热感,手法后皮肤有轻松舒适感。

【用法】擦患处。

(4)舒筋活络酒

【组成】桂枝3g、苏木2g、生地5g、牛膝3g、川芎3g、乳香2g、没药2g、杜仲2g、川断2g、当归3g、赤芍4g、红花4g、樟脑2g、甘草1g、骨碎补5g、白酒10斤。

【制作】将各药泡入白酒,浸一个月后可外用。

【功用】活血化瘀、强健筋骨、消肿止痛。适用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骨和软骨退行性病症。

【用法】擦患处。

(5)拈筋散

【组成】乳香6g、没药6g、藏红花3g、樟脑1.5g、冰片1.5g、麝香1.5g。

【制作】共研极细粉末,装瓶备用。

【功用】辅助手法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用法】又称“揉药”,擦、揉患处,手法宜轻。

(6)陈元膏

【组成】当归30g、细辛30g、桂心5寸、天雄30枚、生地黄1500g、白芷45g、川芎30g、丹砂60g、干姜10枚、乌头90g、松脂240g、猪脂3000g。

【制作】将以上药物(松脂、雄黄、朱砂除外)切细,用米醋和生地黄汁,浸泡一夜,再将浸泡的药物放入猪脂内,用微火熬炼,使药物煮沸15次,煎至药色变黄为度,绞去药渣。再把雄黄、朱砂细末加入,搅匀,入密封的器具内备用。

【功效主治】行气止痛,消积导滞。治疗一切肌肉风湿痹痛、心腹积聚、胸胁胀满等症。

【用法】 用火炙手摩病上,每日5次,10d为1个疗程。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苍梧道士陈元膏,主一切风湿骨肉疼痹。”

(7)治千金膏药方

【组成】川椒、川芎、白芷、附子

【制作】上四味各等份,切细入容器中,以米醋浸泡一夜,再放在猪油中煎熬。另外,将蛋黄反复打匀,将煎好的药物放在蛋黄中进一步搅拌即成。

【功效主治】活血止痛,润喉开窍。用于咽喉痹痛、头痛咽干等症。

【用法】将药物涂于体表,以“三指摩”法进行按摩,至药物较好的经皮吸收。每日3次。

【文献摘要】武威汉简《治百病方》:“逆气吞之,喉痹吞之,摩之。心腹痛吞之。”

(8)摩膏

【组成】牛蒡茎叶、无灰酒、盐花。

【制作】上以无灰酒1L,盐花1匙头,同牛蒡茎叶煎熬,待炼至稠,即成膏。

【功效】疏散风毒。治风头及脑掣痛不可禁者,亦主时行头痛。

【用法】 以摩痛处,风毒散自止。摩时,须极力令作热乃速效。冬月无苗,用根代之亦可。

【文献摘要】《肘后备急方》:“以摩痛处,风毒散自止,亦主时行头痛。”

(9)当归摩膏

【组成】当归(切,焙)、细辛(去苗、叶)各45g,肉桂(去粗皮)30g,生地黄500g(切,研,绞取汁),天雄10枚(去皮、脐,生用),白芷25g(留一块不锉,全用),川芎15g,丹砂(研)30g,干姜(炮)25g,乌头(去皮、脐,生用)50g,松脂120g,猪脂2.5kg(别炼,去滓)。

【制作】上药12味,先将前八味锉如大豆粒,以地黄汁浸一宿,同猪脂、松脂慢火煎,以所留的一块白芷煎至黄色为度,再用厚棉滤去滓,盛入瓷罐,入丹砂末,搅拌至凝即止。

【功效】散寒祛风,活血止痛。治诸风寒湿痹痛等症。

【用法】 使用时用火炙,热手摩患处,反复摩擦。

【文献摘要】《圣济总录》:“当归膏摩方,治诸风寒湿骨肉痹痛……每用药,用火炙手摩痛处千遍。”

(10)摩腰膏

【组成】 附子尖、乌头尖、南星各7.5g,雄黄3g,樟脑、丁香、干姜、吴茱萸各4.5g,朱砂3g,麝香五粒(大者)。

【制作】将上药研为细末,蜜炼为丸,形如龙眼大小。

【功效】散寒行气,温经止痛。主治虚寒腰痛、风湿腰痛、老人腰痛,及妇人白带等症。

【用法】每用1丸,姜汁化开如厚粥,火上炖热,置掌中,摩腰上,候药尽粘腰上,烘棉衣包缚定,随即觉热如火,日易一次。

【文献摘要】《急救广生集》:“用生姜汁自然化开作糜,蘸手掌上,烘热摩腰痛处。”

(11)大补益摩膏

【组成】 木香30g、丁香30g、零陵香30g、附子(炮裂)30g、沉香30g、吴茱萸30g、干姜(炮)30g、舶上硫黄(研)30g、桂心30g、白矾(烧灰、研)30g、麝香(研)1分、腻粉(研)1分。

【制作】上12味,捣罗8味为末,与4味研者和匀,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效】 散寒行气,温经止痛。主治五劳七伤,腰膝疼痛,鬓发早白,面色萎黄,疝气下坠,耳聋眼暗,痔漏肠风;女人子脏久冷,头鬓疏薄,风劳血气,产后诸疾,赤白带下。

【用法】 每先取生姜自然汁1合煎沸,投水1盏,药1丸同煎,良久化破,以指研之,就温室中蘸药摩腰上,药尽力度。仍加棉裹肚,系之,有顷腰上如火。久用之,血脉舒畅,容颜悦泽。

【文献摘要】《圣济总录》:“治五劳七伤,腰膝疼痛,鬓发早白,面色萎黄。”

(12)汉防己膏

【组成】 汉防己30g、野葛45g、水牛角屑60g、莽草75g、川乌头30g(去皮脐)、吴茱萸30g、川椒30g(去目)、丹参45g、踯躅花60g、川升麻30g、干姜30g、附子30g(去皮脐)、白芷60g、当归30g、桔梗30g、巴豆30g(去皮心)、雄黄30g(细研)、蛇衔30g、防风30g(去芦头)、鳖甲30g。

【制作】 上锉细,用棉裹,以醋2L,浸1宿,以猪脂1500g,慢火煎令药色黄。膏成,绞去滓,盛瓷盒中。

【功效】 祛风解表,温经消肿。治疗脚气风毒、筋脉拘急、肿满疼痛等症。

【用法】以摩患处。

【文献摘要】《太平圣惠方》:“汉防己膏,治脚气风毒,筋脉拘急……每取摩患处”。

(13)摩顶青莲膏

【组成】 生麻油2L、真酥30g、曾青(研)30g、大青45g、栀子叶45g、长理石45g、葳蕤45g、朴硝45g、吴蓝45g、槐子30g、淡竹叶1握、空青(研)60g、盐花90g、莲子汁(8-9月取)1L。

【制作】上药除油、酥、汁外,为粗末,以棉裹之,先干净铛中下酥、油,后下诸药,以文武火煎半日,次下莲子汁同煎,汁尽膏成,滤去滓,澄清收入瓷器内备用。

【功效】清脑名目,祛毒生发。用治头风目眩、风毒上攻、眼目翳障及头痛、发生白屑等症。

【用法】每夜临卧以小铁匙挑1钱许,涂顶上,细细用铁匙摩之,令消入毛孔中,即脑中清凉,每次摩千余遍,隔2~5夜用1次。兼能生发。

【文献摘要】《圣济总录》:“治五脏风毒上攻,眼目翳障,兼能生发。”

(14)青膏

【组成】 当归90g、川芎90g、蜀椒90g、白芷90g、吴茱萸90g、附子90g、乌头90g、莽草90g。

【制作】上述药物切细,用醋将这些切碎的药物浸泡2d。然后放入已熬成的猪油内煎,至药色发黄时,绞去药渣,贮存备用。

【功效】发汗散寒,活血止痛。用治伤寒初期头痛,项背部僵硬疼痛,四肢酸痛。

【用法】摩头部、项背部等痛处,可服可摩。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疼,青膏方。”

(15)白膏

【组成】天雄90g、乌头(炮)90g、莽草90g、羊踯躅90g。

【制作】上药切细末,用醋将这些切碎的药物浸泡一夜。将浸泡后的药物放入盛有腊月猪脂的铜器中,以文火煎炼,使药物变成焦黄色,绞去药渣,置于瓷器内备用。

【功效】解毒消肿,散寒止痛。用治伤寒头痛,风寒肢节疼痛,咽喉肿痛。也可用于小儿头部疮疖和皮肤病等症。

【用法】保持室内温暖,对火按摩。以手蘸药摩揉,每日2次。药物不可碰到眼睛。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白膏,治伤寒头痛,向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

(16)丹参膏

【组成】丹参90g、蒴藋90g、莽草叶30g、踯躅花30g、菊花30g、秦艽60g、独活60g、乌头60g、川椒60g、连翘60g、桑白皮60g、牛膝60g。

【制作】上述药物研碎,用醋、麻油和切碎的药物合炼,使醋蒸发尽,绞去药渣,加入猪脂同煎成膏,贮存备用。

【功效】温中散寒,消肿除胀。伤寒时行,贼风恶气,肢节麻痛,喉咽痹;寒入腹,则心急胀满,胸胁痞塞;风湿痹不仁,偏枯拘屈,口耳聋,齿痛头风,痹肿,结核,漏,瘰疬,坚肿未溃,及丹疹诸肿无头,状若骨疽者。

【用法】 内则药之,外则摩之,小儿以意减之。若是风寒冷毒,可用酒服;若毒热病,但单服;牙齿痛,单服之,仍用棉裹嚼之。

【文献摘要】《肘后备急方》:“内则服之,外则摩之,并瘫缓不随,风湿痹不仁。”

(17)莽草膏

【组成】莽草48g、乌头90g、附子90g、踯躅90g。

【制作】上述四药切细,以醋1L,浸泡一夜。然后把药物放入猪油内煎,使药物在内翻腾。绞去药渣,倒进瓷器,贮存备用。

【功效】散寒消肿,温热止痛,安神定魄。治诸贼风、肿痹;风入五脏、恍惚;诸疥癣、杂疮。

【用法】 向火以手摩病上300°,应手即瘥。耳鼻病,可以棉裹塞之。

【文献摘要】《隐居效验方》:“并治手脚挛不得举动,及头恶风,背胁卒痛等。”

(18)野葛膏

【组成】野葛30g、犀角30g、蛇衔30g、莽草30g、乌头30g、桔梗30g、升麻30g、防风30g、蜀椒30g、干姜30g、鳖甲30g、雄黄30g、巴豆30g、丹参90g、踯躅花1L。

【制作】上药切碎,以醋浸泡一夜。将醋浸过的药物放入已经熬成的猪油内,以微火煎熬,使药物在油中翻滚。待药变黄色,绞去药渣,贮存备用。

【功效】清热解毒,祛痹止痛。主治恶风毒肿,疼痹不仁,瘰疬恶疮,痈疽肿胫,脚弱偏枯。

【用法】摩患处。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野葛膏,治恶风肿毒,疼痹不仁,瘰疬恶疮,痈疽肿胫,脚弱偏枯,百病方。”

(19)蹉跌膏

【组成】 当归60g、续断60g、附子(去皮)60g、细辛60g、甘草(炙)60g、通草60g、川芎60g、白芷60g、牛膝60g、蜀椒2合。

【制作】上药切细,将切细的药物放入熬好的猪油内煎,使药物成黄色,绞去药渣,盛入瓷器备用。

【功效】活血养筋,消肿止痛,治疗因脱位、挫伤所引起的疼痛。

【用法】每日摩损伤处2次。

【文献摘要】《外台秘要》:“蹉跌者,……日再以摩损伤处。”

(20)摩痛膏

【组成】丁香15g(别为末)、麝香15g(细研)、野驼脂300g、腊月猪脂600g、羌活15g、川芎15g、木鳖子30g(去壳)、防风15g(去芦头)、栝楼根30g、附子30g(去皮脐、生用)、细辛15g、牛膝15g(去苗)。

【制作】上药(除丁香、麝香外)切细,以米醋浸泡3夜。将浸泡后的药物沥干,倒入平锅内炒干,再放入驼油和腊月的猪油内,以文火煎熬,使药色变焦黄,滤去药渣,放入丁香、麝香,将其调匀,装入瓷盒中备用。

【功效】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用治跌打损伤、肿痛不可忍。

【用法】摩患处。

【文献摘要】《圣济总录•打扑损伤》:“摩痛膏,治伤筋骨肿痛不可忍……旋取摩之”。

(21)皂荚摩膏

【组成】皂荚60g、醋。

【制作】上述皂荚捣细研为末,用陈醋调和成膏。

【功效】祛痰开窍,治疗中风面瘫口

【用法】左侧斜摩右面,右侧斜摩左面。

【文献摘要】《圣济总录•急风》:“皂荚一挺,炙黄去皮,右一味捣细罗为末,以酽醋和如膏,左摩右,右摩左”。

(22)摩脐膏

【组成】杏仁、葱、盐。

【制作】上述三药,同研为糊状而成膏。

【功效】理气通便,治疗大便不通腹胀。

【用法】取膏涂于手心,摩脐上300遍,能通便。

【文献摘要】《圣济总录•大便秘涩》:“摩脐膏,治大便不通腹胀……摩脐上三百转,须臾即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