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小病的治疗

生活小病的治疗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岐伯说“寒气侵入皮肤,阴寒之气过盛,而体表阳气不足,因而产生颤抖现象。应采用温补各阳经的办法来治疗。”

本篇概述了疾病的原因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生活规律失常,叙述了十二种病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有一天,黄帝在悠闲的时候,避开左右而向岐伯问道:“我已经听闻了九针的医经,对于其中论述的阴阳的顺逆,六经的种种特点也都了解过了,我还想得到口而相传的医学真理。”

岐伯离座,再拜说:“问得太好了,这些都是先师口传给我的秘诀!”

黄帝说:“我希望听您讲讲口传的秘诀。”

岐伯回答说:“大凡疾病的产生,都发端于风雨寒暑,阴阳失调,喜怒无常,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大惊大恐等,以致血气分离,阴阳衰竭,经络闭塞,脉道壅滞,阴阳逆乱,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运行异常,由是人体活动异常。以上所说的,在古代医经中都是没有记载的,请允许我说明其中道理吧。”

黄帝问:“是什么原因使人打呵欠?”

岐伯回答说:“白天,卫气在阳分运行,夜半,卫气则在阴分运行。这是因为阴气主夜,所以入夜后人就睡觉。阳气主升上,阴气主降下。因此,人在夜间将睡之时,阴气聚集于下,阳气尚未散尽,阳气引阴气向上,阴气引阳气向下,阴阳上下相引,人就会连连打呵欠。入夜之后,阳气都入于阴分,阴气旺盛,因而就能安静地睡眠;黎明时,阴气将要散尽,阳气逐渐转盛,人就开始清醒了。治疗时,应该泻足少阴肾经,补足太阳膀胱经。”

黄帝问:“呃逆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说:“饮食五谷进入胃,腐熟化生成胃气,向上传到肺脏,然后在全身运行。若胃中本来就感寒邪,不能调和新入的谷气,二者就会滞留在胃里,新入的谷气和原有的寒邪之气混在一起,互相争乱,同时上逆,就会从胃口上冲而成呃逆。治疗这种病症,应补手太阴肺经,泻足少阴经。”

这些小病在古代医经中都是没有记载的。

黄帝问:“唏嘘抽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说:“这是因为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运行快,而阳气运行缓慢,阴气强盛而使阳气变得迟缓,进而使阳气断绝,所以就形成了唏嘘哀叹。治疗时,应补足太阳经,泻足少阴经。”

黄帝问:“人为什么会产生颤抖?”

岐伯说“寒气侵入皮肤,阴寒之气过盛,而体表阳气不足,因而产生颤抖现象。应采用温补各阳经的办法来治疗。”

黄帝问:“产生嗳气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说:“寒气侵入胃中,从下向上扩散,再从胃中冲口而出,因而产生嗳气。治疗这样的病症,应补足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

黄帝问:“人打喷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说:“阳气和利,布满于心胸,又向上从鼻窍中流出,因而会出现打喷嚏的情况。治疗这种病症,应针刺足太阳经的荥穴通谷,以及眉根部的攒竹穴。”

黄帝问:“人全身无力,疲困懈惰,是什么原因所致?”

岐伯说:“胃气虚而不实,就会引发全身经脉空虚;诸脉空虚,就会导致筋骨肌肉懈惰无力;筋脉已经懈惰,阳气力行,真气就不能恢复,所以就发生了这种症状。治疗时,应根据其病变所产生的部位,在分肉间施以补法治疗。”

黄帝问:“人在悲伤时,鼻涕眼泪会一起流出,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心脏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眼睛是诸多经脉聚集的地方,同时也是眼泪、鼻涕向上外泄的通道;口鼻是气出入的门户。悲哀忧愁等情绪变化,首先使心神不宁,从而导致五脏六腑的不安定,脏腑不安又影响宗脉,使宗脉弛缓,目、口、鼻的液道随之打开,所以涕泪就由此流出。人身的津液,具有灌注精气濡润空窍的作用,所以上液的道路开放,涕泪不止,则津液耗竭,液竭则精气不能灌注于上,就会使眼睛不能视物,因而叫做‘夺精’。治疗这种病症,应补足太阳经在项部的天柱穴。”

黄帝问:“人有时长叹,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忧愁思虑会导致心脉络拘急,心脉拘急就约束气道,气道被约束就不畅通,所以就不时地长呼吸,以便舒展胸中之气。治疗这种病症,应补手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并采用留针法。”

这些病邪需要治疗的部位各不一样。

黄帝问:“人流涎口水,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

岐伯说:“食物进入胃里,胃中就会产生热,热会干扰寄生在胃中的诸虫,促使它们在胃中乱动,从而使胃气弛缓,导致舌下廉泉开张,所以口涎流出。治疗时,应以补肾水补足少阴肾经。”

黄帝问:“耳鸣,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岐伯说:“耳,是许多经脉聚集的地方,胃中空虚,则宗脉会因失养而虚弱,宗脉虚弱,则阳气不能上升反而下降,导致进入耳的经脉气血衰竭,从而不能向耳提供气血,所以耳中耳鸣。施针时,应取足少阳客主人穴以及手大指爪甲角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并以补法针刺。”

黄帝问:“人有自己咬舌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厥逆之气上行,导致诸经的脉气纷纷上行,如少阴脉行舌根,脉气上逆就会咬舌;阳明之脉环唇口,脉气上逆就会咬唇;少阴脉循耳颊,脉气上逆就会咬颊。治疗这种病症,应根据其具体所咬的部位,确定病脉,采用补法治疗。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病邪,都是由邪气向上侵入面孔窍所导致的。邪气之所以能侵害,都源于正气。凡是上部正气不足,就会出现脑髓不充实,耳鸣,头重难支,目眩的症状;中部的正气不足,就会出现大小便失常,肠间鸣响的症状;下部的正气不足,就会出现心中烦闷,两足萎软而厥冷的症状。治疗以上病症,都可补足太阳经外踝后的昆仑穴,用留针法治疗。”

黄帝问:“对于以上十二种病邪,是怎样治疗的?”

岐伯说:“以肾气虚为主的呵欠,应补足少阴肾经;因胃中水谷精气不能向上传达至肺而引起的呃逆,应补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哀叹是阴盛阳衰所致,因此应补足太阳膀胱经,泻足少阴肾经;发冷颤抖,要在各条阳经上选穴施补;嗳气的,应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打喷嚏的,当补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穴;浑身无力,疲困懒惰的,应根据发病部位,补分肉间;哭泣时涕泪俱出的,当补颈后的天柱穴;经常长声叹息的,当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少阳胆经,且用留针法施治;口流涎水的,当补足少阴肾经;耳鸣的,当补足少阳经的客主人穴,及位于手拇指爪甲角部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自咬其舌的,应根据具体所咬的部位,判断其分布所属的经脉而各施补法;目眩、头重无力的,应补足外踝后的昆仑穴,且用留针法治疗;足软无力而厥冷、心胸烦闷的,应在足拇指末节后二寸处进行针刺,并用留针法治疗,另外,还可用留针法刺足外踝后的昆仑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