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

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是案例分析的前提,实际上医学伦理学教育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医务人员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案例分析无疑应该成为生物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事实上有经验的医学伦理学教师,会很自觉地将案例分析应用到教学中去。李医生把女方安排进医院待产。案例讨论可以引发参与者对生物医学伦理学难题的广泛深入的分析,从而更为深入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规范伦理学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的是相对固定的、框架式的规范体系。然而,现实生活由一个一个不尽相同的画面组成。一定的规范体系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适应于一切道德情景。如此,案例分析就是灵活、生动或者说更为准确掌握伦理学规范和方法的一种形式。

4.3.1 案例分析的作用与方法

案例分析(case study)是我们学习道德知识、培养对医德问题敏感性,以及掌握有关道德理论、原则的工具,并有助于解决现实医疗生活中的医德困惑,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具体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作出合理的选择。

尽管现代医疗生活的复杂性使伦理学进退维谷,案例分析的结论往往莫衷一是,然而,结论的差异、对立正是理性选择的重要基础。

同其他医学课程一样,掌握了医学伦理学理论,并不能说已具有了伦理分析与判断能力。就像在内科学教科书上了解到胃癌的诊断要点,并不一定会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诊断出胃癌。案例分析实际上为灵活掌握所学的伦理知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是否能运用就更需要艺术家般的灵活思维能力。学习案例分析最大的帮助就在于此。

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可以对准确掌握生物医学伦理学知识起到积极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

①激发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是案例分析的前提,实际上医学伦理学教育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医务人员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在通常认为不存在道德问题的地方,却发现了问题,这是真正掌握了伦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一个标志。

②开阔思维,涉及广泛领域。对医德案例的分析,不仅仅是根据伦理学原则作出道德判断与选择,许多时候还涉及医学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合理的道德选择并非是把“伦理规则”机械地套用于一切境遇,而是在特定情景或背景下的智慧的选择。

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伦理学的选择是价值的选择,价值的冲突是医德困惑的根源,如何在激烈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中,寻找合理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对人们智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的信念和勇气的锻炼。案例分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人类思想、文化等诸背景的差异的产物。能够把握这种差异,并在差异中合理选择是一门大学问,只有通过案例分析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

4.3.2 案例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无疑应该成为生物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事实上有经验的医学伦理学教师,会很自觉地将案例分析应用到教学中去。

教学中使用案例分析可有如下一些形式:

(1)引出要讲授的主题道德问题

以案例开场讲授某一个课题,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开场白,单刀直入核心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听课者的兴趣。

【案例】4-1 真两性畸型的新生儿该死吗?

一对夫妇认识了某医院妇产科的医生。当他们的孩子即将诞生前,夫妇俩找到李医生。李医生把女方安排进医院待产。

随着“哇”的一声,早已等在产房外的丈夫想了解婴儿情况的心情更急切了,其妻也正在关注地静待助产士通报,可就是迟迟无人告诉他们孩子是男是女。因为这孩子是个两性人,为了保证产妇的健康,医生只向家属交待,他们生了一个畸型儿。

转日,丈夫找到了李医生,苦苦恳求说不想要那个孩子,让医生想想办法。经不住他反复恳求,李医生给这个刚出生才两天的孩子注射一支吗啡,孩子死了。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

这对夫妇不知从哪打听到这种畸形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于是便因孩子的死找医院打官司。最后他们赢了,李医生却受到了降职降薪、记过等处分,她由此得了精神分裂症,逢人便说:“我不是故意的!”

讨论该案例首先确定的问题是一个真两性畸形的新生儿能不能处置,以及这样的孩子有没有生的权利,然后再介绍国内外产科临床工作中涉及的残废新生儿的处置问题,最后要讨论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新生儿生命,以及有什么缺陷的新生儿不值得活下去。

(2)加深对某一原则或规范的理解

规范伦理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为要求,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是一个很不确定的问题,对任何一个具体或特定的规范,在实际运用中都会遭遇很多样不同的情境,如何去选择,需要在案例分析中把握。譬如说“讲真话”,问题,如何讲,讲什么,是很复杂的,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

【案例】4-2 验血结果能这样告诉病家吗?

某患者,男,19岁,高三学生。因突起发烧急诊,体温摄氏38.9度,咽红,鼻塞,血常规:白血球1.7万,中性80%。医生当感冒处理,患者3日未退烧,再次急诊。医生再开血常规,白血球降至6000,中性76%,化验结果还注上发现极个别未成熟细胞。医生嘱患者3天后再做血常规,患者母亲对这句话不理解,关切地询问医生,医生不睬,在患者母亲再三追问下,医生冷冷地说:“不说吧,你们要抱怨医生态度太不好,说吧要吓你们一跳,这种情况可以出现在白血病早期,现在还说不定。”患者和其母亲不再作声,但心里惊恐不安,回家后一家人鸡犬不宁。

可以围绕该案例提出了3个伦理问题:①患者及家属有无了解化验单正常与否及含义的权利?②该医生是否应告诉患者及家属上述情况?③医务人员怎样做好“解释说明”的义务?

(3)扩展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许多生物医学伦理学问题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医疗问题,而是广泛的社会、法律同题。案例讨论可以引发参与者对生物医学伦理学难题的广泛深入的分析,从而更为深入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例如,对残废新生儿的处置。

【案例】4-3 应如何对待有严重缺陷的新生儿?

1988年6月5日某报登了一篇报道:《抛弃幼子逃遁爹娘狠心》。全文如下:5月25日晚,一对青年夫妻怀抱幼儿,住进了南京市迈桥附近的某招待所,自称是泗阳县的黄武、高瑞青。

26日清晨,服务员听到房间里不停地传出孩子的哭声。哭了这么久,父母怎么忍心?便打开房门,只见小孩躺在床上,身下一片屎尿,而父母不见。

服务员请来省军区卫训队军医。经检查,该孩痴呆,满身是疮,他们忙拿来牛奶、蛋给他,又换洗床单,在联防队和派出所的协助下,深夜将男孩送进了市儿童保健康复中心。

这篇报道曾被教师用于具有5年以上护龄的护理大专专业证书班学生中讨论,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人认为父母放弃对孩子的责任是错误的。但不少人对父母的行为也表示理解和同情。以下是同学的讨论记录:

A:我认为如此爹娘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的,是不文明的。一切人类生命都是神圣的,在任何情况下保存延长了人的生命都是道德的。孩子是父母的骨肉。生下了就应该养大,即使是个痴呆儿。

B:父母对子女要充满爱心,中国有句古话叫子不嫌母丑,那么作父母的也不应嫌弃自己的子女,他们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C:该类报道屡见不鲜,对这样的痴呆儿,我不反对抛弃,因为看到这样的孩子,只会是伤心,难过,不如尽早摆脱,长痛不如短痛。……但是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从社会道德来看,父母似乎是不道德的,更重要的是,良心上要受到谴责。我非常同情和可怜这一对父母,因为他们受到的是双重打击,一是失子的痛苦,二是道德法庭对他们的谴责,甚至法律对他们的制裁。

D:案例中的父母把包袱甩给社会,自己逃之夭夭,似乎是狠心之举。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儿童的权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均有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规定。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质量低劣且毫无可能承担社会义务的生命未必是神圣的。正如该痴呆儿,他无法享受人间的痛苦与欢乐,死亦为生,生亦为死,其父母抛弃他并不能一锤定音地被责为狠心,我认为现在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E:父母的作法是不道德的,但并不完全错误,对这位夫妇的做法我既不褒也不贬,但如果换了我,也许我也会这样做的。

F:的确,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我们的社会不能容忍抛弃自己亲骨肉的行为,但一个痴呆儿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这种负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该报道在讲述社会现象的同时,未点出更深层的原因,倘若告诫人们要优生,要提高人口质量,以避免悲剧发生,岂不比单纯谴责父母抛弃痴呆儿更好!

讨论中参与者各抒己见,本案例中蕴藏的困惑或许谁也无法给其明确合理的答案。但是,发言中所涉及到的广泛的伦理问题,无疑有助于学生对残废新生儿处置所涉及的深刻社会伦理问题更为深入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