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州现象启示录

高州现象启示录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州市人民医院就是一个通过市场运作,通过多种筹资、集资的渠道发展起来的二级医院,是众多医院发展的一个缩影。2010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特别“表扬”了高州市人民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就是在这种市场的大环境下,在政府基本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个典型的例子。高州市人民医院不可能在各地移植,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们没有高州的“胆略”:投入,重金投入!

高州现象启示录

2010年是医改的关键年。在新的医改方案中,二级医院生存与发展问题被摆上了桌面。政府对二级医院投入相对不足,而基层人民群众对基础医疗服务的需求却与日俱增,这样的矛盾要怎样解决?作为一家二级医院如何步入改革的行列?以高州唯首是瞩?高州市人民医院近日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我们究竟能够从高州学习什么,应该从高州学习什么?

过去:二级医院与其他医院一样在市场中拼搏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自从我国进入全面改革以来,医院不管大小都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了市场的大涡流之中。也就是说我国的绝大多数公立医院在市场的大环境中苦苦拼搏,二级医院尤其如此。在这个市场中,各级政府基本没有顾及医院的生存,医院的建设资金最主要来源于他们的“自筹资金”,如果关系好一点的话,也能够说服领导给予“大笔”投入。但是,二级医院和大多数医院没有这么好彩,他们没有得到领导们的青睐,政府对二级医院的投入不足,少数地区甚至没有投入,有把其投入市场的海洋里让它“自生自灭”的感觉。从这个角度看,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一样都是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公立医院只是多了一顶“闪烁”的公立招牌,也正是这块招牌,成为公立医院在这个市场决胜的筹码。

大家一定很关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二级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应当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

一个很基本的市场法则:没有资金就必须有政策。从30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医院发展迅猛,而且取得辉煌“成绩”,就是医院在一个没有被政策规定死的政策下“举债”发展,“铤而走险”——通过银行贷款甚至集体集资,这就是目前发展得好的医院的主要策略之一。高州市人民医院就是一个通过市场运作,通过多种筹资、集资的渠道发展起来的二级医院,是众多医院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就是通过自己集资、贷款,购置医疗设备,通过市场营销等企业的管理思维才取得了今天的发展。

二级医院在市场上的发展主要是有医疗设备的支持。医疗设备就是医院发展的“银行”,“分红”也成为医生收入的来源。过去,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大多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医生的收入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来保障。自从政府抽走“投入”之后,医生的价值只能通过更多的设备进行检查、检验和药物来“体现”。有了设备,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才有了客观的证据,也给医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有了先进的设备,医院才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留住人才。

这种贷款、集资的方式必定带来一些问题,也引发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不管贷款还是职工集资,医院总是希望尽早从市场中挣回买机器花去的成本,而且要尽快挣回成本,否则就成为了为银行打工的奴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医疗市场上争取更多的病人。有了病人,医院的人才和设备才有用武之地,才能通过对病人的治疗和检查收回成本。

其次,医院要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在保证其工资正常发放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奖金,让医护人员生活得更体面。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不一样,它没有“名气”,没有“名医”,因此机器买回来了,只能“薄利多销”,才能在市场中拼出一条血路。这个结果一定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他们提供的不一定是基本服务,但是一定是相对便宜的医疗服务。

老百姓对一家医院的信赖,最终还是取决于医院的医疗质量,而医疗质量的保障除了靠设备,更多的还是靠人。二级医院在这方面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是的,是否可以提供服务,关键还是人。在中国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讲的是如何“打造”一批名医,其实名医不是“打造”,而是培养。没有一定年份的“沉淀”,是培育不出来的。因此,我们新医改方案提出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建设不是三年计划,而是长期的目标。新医改需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我们必须看到,人才的培养需要人的基本知识的具备,行医环境的必备,有足够的病源。可以这么说,有病人才能有名医,名医是病人造就的。有了病人却没有足够的技术,病人会跑掉;有技术没有病人,技术就成了“屠龙之技”;有了技术有了人而没有设备,同样给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压力,是基层医院难以为继的原因。因为是市场呀!

从医生个人而言,需要有良好的求学精神,这样才能掌握本专业更前沿的知识,还要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医生的医德也非常重要。

盲目复制高州模式可能引发“军备竞赛”

2010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特别“表扬”了高州市人民医院。其实我关注的是汪洋书记问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三年了还学不到?到底高州市人民医院是怎样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毛泽东时代有一句话:穷则思变。高州市人民医院就是在这种市场的大环境下,在政府基本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政府没有投入,他们通过贷款购置医疗设备,首先形成一个可供医生行医的环境,聘请援外专家,寻求“差异性”竞争的关键点,发展高端技术,从而在高州一方站住了脚跟。其次,他们瞄准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市场需求,更是看到低端群众看病就医的困境,因此把医疗发展的增长点放在低费用上,实行市场中小企业惯用的“薄利多销”。由于他们服务的人群,医疗需求是处于基本医疗消费的层次,只要能把病看好了,不管你是什么医院。尤其“富贵病”已经在贫困化了,在没有享受脱贫的喜悦却陷入“富贵病”的苦恼。

那么,为什么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发展模式是难以复制的呢?

汪洋书记提出学习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同时给我们提出另外一个潜伏的问题:二级医院如何发展?政府举办的二级医院如何体现政府的责任?医院要发展,投入是主要的。高州经验也说明,没有投入、没有设备就不可能有高州的发展,不管投入是贷款还是集资,投进去的钱并不是小数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医疗设备尤其是高端设备是目前医院生存和发展根基,不管是贫穷地区还是在富裕的地区。也就是说,在政府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要发展就要千方百计“筹钱”。高州市人民医院不可能在各地移植,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们没有高州的“胆略”:投入,重金投入!如果盲目复制的话,将会引发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表面上,竞赛的结果好像导致单价下降了,其实整体费用是上升的!并不是危言耸听,也并非遥远的事情,这种“军备竞赛”已经形成!《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针对目前这个无序竞争的局面提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所以,现在不是说能不能复制的问题,而是该不该复制的问题。

医院的检查都是按项目付费,导致有些医院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项目。比如没有PCR的要设法上PCR,没有CT的要买CT,这样才能开展更多的项目,三级甲等医院要买,二级甲等医院也要买,形成一场医疗设备竞赛。这也导致医院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越往下的医院,越惨淡经营,因为没有能力购买能赚钱的机器。需要考虑的是,取消“以药养医”以后,政府如果不及时补偿,不投入,就难以避免医院从病人口袋里掏钱,难以避免医院通过大检查、过度治疗来维持生存与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学习高州市人民医院的什么呢?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高州市人民医院“勤俭持家”、“心系生灵”和干部职工“任劳任怨”的精神,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作为医院,永远要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医院管理不仅仅是费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安全、质量和病人应该得到的权益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在号召学习高州精神的同时,应加强对医疗卫生的投入,避免公立医院走向一条市场化的不归路!

公立医院应该回归公益性

以上的问题已经基本给大家指出了二级医院在过去发展的一条明晰的路径。那医改当前,如何实现中共中央提出的落实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呢?政府应该如何在不可抗拒的市场环境下引导二级医院的发展?

医改新方案虽然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执行起来不那么顺畅,但是提出的“政府主导”的总体思路是正确的。我认为,政府还必须明白自己的责任与功能,明白政府为什么要办医院。目前公立医院的运行情况是政府完全将自己办的医院放到市场中,缺乏资源配置的能力。

就广东的情况而言,目前广东的三级医疗体系发展得十分不均衡,各个地区的差异非常明显。汪洋书记已经告诫大家: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二级医院发展相对较好,比如佛山南海人民医院,包括高州市人民医院,虽然都是二级医院,但是都已经超过了二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可是其他部分地区的二级医院,有的甚至还满足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因此,政府对二级医院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发展决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对公立医院进行重新定位,将政策落实到位,让公立医院回归其公益性。

现在的局面是,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其实只有一个“帽子”上的差别而已,公立医院已经变成营利性机构了。在新医改方案中,还是没有明确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问题,这样一来,医院还是只能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发展,人民群众得到的,还是市场规律为其确定的医疗服务价格。在这方面,老百姓没有享受到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实惠。

其实,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政府为什么要办医院?政府创办公立医院的初衷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保障,这是一项带有福利性的事业。福利性的工作是不以挣钱为目的的,反而是要花钱、要投入的。如果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行使到位,高州这样的医疗费用还可以降低。这种降低不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医护人员的权益为代价的,尤其不是牺牲医护人员的尊严,而是政府的一种参与。

公立医院更重要的是创造社会效益。如果能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做带动,将创造更加客观的经济效益。我们不可短视,政府用心投入医疗卫生是可以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势能,是一定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我们思考的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地区和一届政府。

全民健康保险”对台湾地区的市井小民而言,称得上是相当实惠的健康保障机制,这项制度使得过去贫病无依、没钱看病、坐以待毙的情况不复发生,堪称穷人生病时的救星。所以,“全民健康保险”堪称是台湾民众最受用的福音。

追寻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建构的轨迹,参酌台湾的发展历程、台湾经验,或许是一套值得大陆借鉴的制度。

并非官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