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治疗脾胃不好的方法

中医治疗脾胃不好的方法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言“平胃”者,亦不过是令脾升胃降,中焦一轴,恢复自转之能也。此外,本方加麦芽、神曲为加味平胃散。反复咳嗽月余,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求治中医。辨证为湿邪中阻,上犯于肺。平胃散正是治疗中焦湿阻的基本方,故用之。患者因反复右膝关节疼痛3年,再发2天就诊,西医诊断为右膝关节炎,给予消炎止痛及封闭治疗后痛止。改针灸及口服中西药治疗,病情仍时轻时重。

附方:不换金正气散、胃苓汤、藿香正气散附案:咳嗽案,胆瘅案,痹证案

一、方剂简介

【组成】 苍术15~20克,厚朴6~12克,陈皮9~12克,炙甘草3~6克。古法以上四味共为细末,每次6克,入生姜2片、干枣2枚,水煎,去姜枣,食前空腹热服。现多做煎剂。

【功效】燥湿运脾,消胀除满。

【主治】 寒湿困脾,症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身重酸痛,舌不红,苔白厚腻。

二、来源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三、组方之义

本方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剂。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药,厚朴除湿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为使药。因此,古人每称此方是“治脾圣药”。然治脾圣药,何以又称平胃散?本方虽治寒湿困脾之证,然而脾胃同属中土,脾喜燥而恶湿,今为湿困,则脾不升清。脾不升清,则胃亦失于和降,故“平胃”者,令胃气下降也,言“平胃”者,实运脾也。

四、主治之理

本方虽治寒湿中阻之证,实际仍是从理气入手。因无论是寒湿从外而来,还是从内而生,均是气的运行出现了障碍。在外者,大气内敛,则寒邪由生,大气蒸水不力,则湿由生;在内者,中气不足,则寒邪内生,中气不运,则水湿渐聚。且寒湿一生,则气机运行亦会受阻,故治寒湿,则宜治气。这从本方重用苍术即可看出,在《本草正义》中称苍术一味:“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至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故苍术彻上彻下者,无非因其芳香浓烈,气行周边,无处不到,进可助脾阳,以利脾之升清,退可利胃腑,可助胃之腐熟一职。余如厚朴、陈皮者,亦于化湿之中而兼理气之能,至草、姜、枣者,正补益中气,以杜寒湿内生之源,并防寒湿内侵之路也。故言“平胃”者,亦不过是令脾升胃降,中焦一轴,恢复自转之能也。

五、临床应用技巧

1.本方应用时以舌苔白厚而腻为关键所在,至于临床见症,诸如脘腹胀满、困倦嗜睡等,不必同见。本方虽为“治脾圣药”,但因方中诸药多苦辛温燥,易耗阴血,故孕妇不宜。且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都要禁用。

2.加减应用

(1)本方若加黄连、木香,则名香连平胃散,用治食积化热,腹痛作泻者。

(2)本方加藿香、半夏曲则成不换金正气散,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头痛发热,呕吐泄泻,舌苔白腻者。

(3)本方合二陈汤即名平陈汤。治脾胃不和,湿痰停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等症。

(4)本方若合五苓散即为胃苓汤。可治饮食停积,脾胃不和,水肿泄泻者。

(5)本方如与小柴胡汤合方,名柴平汤。功能和解少阳,燥湿健脾,治湿疟脉濡,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者。

此外,本方加麦芽、神曲为加味平胃散。可治疗脾胃湿滞,宿食不消,吞酸嗳腐,不思饮食。如积滞较甚,大便不通者,可再加大黄、芒硝。

若在本方的基础之上,将苍术改为白术,再加藿香、紫苏、白芷、桔梗、大腹皮、半夏、茯苓诸味,则成化湿名方藿香正气散,大凡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胀痛、胸膈痞闷、呕吐泄泻、苔腻脉濡者,均可用之。因加多药,故从调理脾胃气机之方,一变而为调畅三焦气机之方。

六、附案

咳嗽案

患儿,女,9岁,2000年9月10日初诊。

反复咳嗽月余,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求治中医。仔细询问患儿咳嗽呈阵发性,每天饭后平卧时咳嗽加重,纳食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厚腻。辨证为湿邪中阻,上犯于肺。治宜健脾化湿、降逆止咳。处方:

苍术10克,厚朴6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0克,炙百部10克,紫苏梗10克,薏苡仁15克,炒谷芽、炒麦芽各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日1剂。服6剂后咳止而告愈。[郭杰,王玉萍.平胃散临床新用三则.山东中医杂志,2008,27(8):564]

编者按

临床上表现为咳嗽者,可能会有多种原因。正如《素问•咳论》中所言“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该患儿之咳嗽反复不愈,原因不在肺,而在于脾胃,也即西医所称之食管反流性咳嗽,故宜治脾胃。患儿虽纳食正常,但舌苔白厚腻,提示有湿邪阻滞于中焦,脾喜燥而恶湿,且肺与脾均属太阴经,今太阴脾土为湿所困,其子太阴肺之肺气因之不利,欲用咳嗽以祛邪,却因湿性重浊,故反复难愈。方用平胃散,以燥湿祛痰,利气健脾,再加茯苓以渗湿,百部、紫苏梗以止咳降逆下气,薏苡仁加强渗湿之功,谷麦芽以升脾之清气,有利湿浊之通降。诸药合用,以化湿为主,湿去则肺气自然恢复其宣发肃降之职,故咳嗽自止。正是运轴以转轮之法。

胆瘅案

刘某,女,38岁,2002年5月3日初诊。

患者右上腹持续性疼痛1周,胃脘痞闷,口淡纳呆,食油腻之品后痛剧,大小便自调,苔白腻,脉弦滑。肝胆脾胰超声显示:胆囊炎,责之湿阻气滞,胆道不利。拟芳香化湿,理气利胆。

炒苍术10克,川厚朴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春砂仁5克,广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炒枳壳10克,生麦芽30克。

5剂后腹痛减轻,苔薄腻,脉弦滑,仍感口淡纳呆,且食后腹胀。原方加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以增强健脾燥湿之功,再服5剂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理法方论】胆乃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今湿阻气滞,胆道不利,不通则痛。故用苍术、厚朴、砂仁燥湿运脾;青陈皮、炒枳壳、延胡索行气止痛;肝与胆相表里,胆通降,需得肝气之疏泄,故配香附、郁金疏肝利胆;重用生麦芽,一可醒胃和中,二可疏肝理气,一举两得。药后湿滞得化,气机升降正常,胆道通利,则“痛随利减”“通则不痛”。[曹锦明.平胃散临床应用举隅.中国民间疗法,2003,11(12):41]

编者按

胆囊炎,中医习惯以疏肝利胆为治,而本案则以芳香化湿为主治疗取效,可见中医审证求因的原则至今仍然有其重要意义,千万不要被西医的病名牵着鼻子走,否则不仅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更主要的是无法取得确切的疗效。

就本例来说,患者舌苔白腻,并无黄苔,且无发热等症,临床表现以中焦湿浊阻滞为主,肝胆气机因之不利,故发为胆瘅之疾。因此,祛除中焦湿浊是治疗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再适当配合疏利肝胆,自然取效。平胃散正是治疗中焦湿阻的基本方,故用之。

痹证案

黄某,女,60岁,2006年1月20日初诊。

患者因反复右膝关节疼痛3年,再发2天就诊,西医诊断为右膝关节炎,给予消炎止痛及封闭治疗后痛止。病情反复,多于天气变化时为甚。近2天疼痛再发,再次给予消炎止痛及封闭治疗,效果不显。改针灸及口服中西药治疗,病情仍时轻时重。观之可见右膝关节微肿,色不红,舌淡苔白厚腻,脉滑。中医诊断:痹证(着痹)。治应健脾燥湿,祛风通络。处方:

苍术20克,陈皮10克,厚朴15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桂枝5克,甘草5克。

水煎服,1剂/天。服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再服15剂痛止,膝关节活动如常,随访2年未见再发。

【理法方论】《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本例患者久居潮湿处所,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治之以健脾燥湿,祛风通络。正如《医学心悟•痹》所说:“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故以平胃散健脾燥湿,佐以羌活、独活、防风、桂枝祛风散寒。选方用药得当,故取得满意疗效。[王宜健.平胃散临床应用体会.现代中医药,2009,29(4):30]

编者按

痹有多端,本例之痛固定,不是游走不定,故非风痹;其痛也非剧烈难耐,而是时轻时重,故亦不似痛痹之甚。再结合患者居处潮湿,舌苔白厚腻,以及患处微肿而不红,故断为湿邪为患之着痹。既为着痹,当去其湿。而湿与土关系较为密切,故用平胃散燥湿健脾,以祛湿治本,再佐以祛风胜湿、活血通络之品,其症自缓。可见中医以脏腑为中心的理论,在临床上至今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