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侧眼球内炎性假瘤

左侧眼球内炎性假瘤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例为成年男性,CT为左侧眼球鼻侧高密度肿物,其在MRI T1WI上呈稍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轻度均匀强化。眶内炎性假瘤亦称特发性眶内炎症,病因不明,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炎症,因酷似肿瘤而得名。

【临床资料】

患者男,39岁。左眼红痛伴视力下降1个月余。

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15,右眼视力1.2。左眼混合充血,巩膜鼻上象限结节状隆起、压痛。眼底检查,左鼻上象限视网膜球形隆起。

【影像学检查】

1.CT 平扫,左眼环鼻侧部梭形稍高密度肿物向玻璃体内突入,肿物边界清楚,密度均一,无钙化(图45a)。

2.MRI 平扫,上述肿物在T1WI上呈稍高信号,在T2WI呈极低信号(图45b、c),其内信号均一,边缘清楚。眼球周围脂肪信号无异常改变。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图45d)。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成年男性,CT为左侧眼球鼻侧高密度肿物,其在MRI T1WI上呈稍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轻度均匀强化。具上述影像学表现时应首先考虑脉络膜黑色素瘤,但有时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转移瘤、视网膜下出血等有时可出现类似的影像学表现,也须进行鉴别。

1.脉络膜黑色素瘤 主要发生于40~50岁的成年人,是成年人眼球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眼球后极部,肿块呈特征性的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呈中度强化。

2.脉络膜血管瘤 常呈椭圆形,MRI平扫在T1WI呈等信号,T2WI与玻璃体呈等或稍高信号,瘤内出血时信号混杂,但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

3.眼球内转移瘤 多见于老年人,最常累及脉络膜,MRI表现多样,一般在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但少数肿瘤由于核/浆比高加上细胞致密使得T2WI信号较低易与黑色素瘤混淆,此时鉴别主要依靠原发肿瘤病史。

4.视网膜下出血 急性期可表现为眼环内侧梭形或新月形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影;亚急性期为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但增强扫描无强化,可与肿瘤鉴别。

综上所述,本例印象:左眼球鼻侧占位病变,考虑脉络膜黑色素瘤。

图45 左侧眼球内炎性假瘤
a.CT:平扫显示左侧眼球鼻侧可见高密度病变,眼球壁梭形增厚();b~d.MRI:平扫,T1WI与玻璃体相比病变呈稍高信号(),T2WI与玻璃体相比病变呈明显低信号();增强检查,病变明显均一强化()

【手术记录与病理】

沿角膜缘环行切开球结膜,3点及9点处放射状切开8mm,分离结膜下组织,鼻上方粘连明显,予以锐性分离,四条直肌分别作牵拉线,向颞下方牵引,牵引线暴露鼻上方巩膜,见角膜缘后5mm处2cm×2mm大小,高度5mm的结节状隆起,质硬,局部发黑,与周围肌肉筋膜粘连,局部肌肉变色发黑,剪断四条直肌,充分分离球后组织,剪断视神经,将眼球完整取下。

病理结果:眼球及周围组织炎性假瘤,不除外特发性纤维化。

【讨论】

眶内炎性假瘤亦称特发性眶内炎症,病因不明,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炎症,因酷似肿瘤而得名。临床上激素治疗有效是其特点。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可将其分为:泪腺型、肌炎型、肿块型和弥漫型。MRI表现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可强化;若病变晚期出现纤维化可于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

分析本例术前误诊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病变部位特殊:眼球内炎性假瘤实属罕见,目前国内外报告不超过10例;②病变信号不典型:病理证实病变内含大量纤维成分可解释病变出现的T2WI低信号,但对T1WI高信号的出现却很难解释;③影像学表现未能显示眶内全部病理改变:术中发现病变侵及眼球周围组织包括内直肌,但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显示眼球周围结构有异常信号出现。

通过本例我们应对影像学检查的限度以及“同病异影,异病同影”有更深刻的认识,当影像学表现近似时,临床表现可能为我们作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本例1个月来反复结膜充血,在外院诊为结膜炎症,但普通抗炎效果不佳,如结合球内肿块进行激素治疗对本例确诊有一定帮助。

(张宇捷 李 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