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颅底脂肪母细胞瘤

颅底脂肪母细胞瘤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肿块侵犯右侧海绵窦,并包绕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下破坏颅中窝底,累及右侧咽旁间隙。复习本例病变影像学表现,病变内T1高信号可能是成熟脂肪组织。总之,颅内脂肪母细胞瘤罕见,本例病变表现复杂,给鉴别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未行脂肪抑制成像是本例影像学检查的缺陷。

【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入院前1年出现双侧眼眶疼痛、视物成双,半年前出现右侧面部麻木,未予诊治。近1个月来右侧眼睑下垂,伴右侧头部刺痛、耳鸣、双侧听力减退、进食呛咳。

查体:右侧眼睑下垂,复视,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1.5,右侧面部及额部皮肤感觉下降,无面瘫,病理征未引出。

【影像学检查】

1.CT 斜坡及右侧颅中窝可见一巨大不规则肿块,边界清楚,肿块呈低密度,其边缘可见点状高密度钙化(图19a)。右侧斜坡、枕骨、颞骨、鞍背、蝶骨大翼及右侧蝶窦广泛骨质破坏。

2.MRI 上述病变T1以低信号为主,T2为等高混杂信号,病变边界清楚,无明显周围水肿,大小约4.8cm×4.8cm×4.9cm。右侧颞叶受压变形。肿块侵犯右侧海绵窦,并包绕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下破坏颅中窝底,累及右侧咽旁间隙。右侧咽隐窝消失、隆起。脑桥腹侧受压变形(图19b~d)。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右侧鞍旁巨大肿块累及颅内外,伴有邻近广泛性骨破坏,鉴别诊断应包括下列疾病:

1.脑膜瘤 肿瘤形态规则,密度、信号均匀,发生脂肪变性者罕见,本例可以除外该病。

2.三叉神经鞘瘤 沿三叉神经根及其分支走行方向生长,肿瘤囊变、坏死常见,密度、信号不均匀,无钙化且不伴有颅底及斜坡骨质破坏,本例可以除外该病。

3.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 肿瘤生长较大时,表现与脑膜瘤类似,本例可以除外该病。

4.脊索瘤 表现为枕骨斜坡、鞍区、蝶骨大翼及岩骨尖的广泛骨质破坏,并伴有钙化和局部软组织肿块,肿块坏死、囊变常见,肿瘤较大时可突入鼻咽腔,本例首先考虑该病。

5.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 于脑池内生长,形态不规则,无邻近骨质破坏,本例可以除外该病。

6.鼻咽癌 肿瘤可经颅底自然孔道或直接破坏颅底骨侵及颅内,侵犯一侧或双侧海绵窦,但无钙化和脂肪样T1高信号,本例可以除外该病。

本例诊断:右侧海绵窦、斜坡及右侧颞区占位性病变,考虑脊索瘤。

【手术记录与病理】

术中见肿瘤位于硬膜外,自右侧蝶骨翼延伸至斜坡,累及右侧颅中窝底,包裹同侧颈内动脉,并将同侧三叉神经节第二、三支向外上方移位。颅底骨质严重破坏,正常圆孔、卵圆孔等结构均被破坏,不易分辨。肿瘤质软,灰白色,其内有钙化,血运中等。

病理诊断:脂肪母细胞瘤,组织中可见灶性坏死。

图19 颅底脂肪母细胞瘤
a.CT:平扫,右侧颅中窝一巨大不规则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其边缘可见点状高密度钙化;b~d.MRI:平扫,肿块信号不均,T1为低高、T2为等高混杂信号,病变边界清楚,周围无明显水肿;肿块侵犯右侧海绵窦,并包绕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右侧侧脑室颞角受压变形,向下破坏颅中窝底并向颅外延伸

【讨论】

脂肪母细胞瘤(lipoblastom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脂肪肿瘤。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常发生于四肢的浅层软组织,上肢较下肢多见,亦可见于颈部、面颊部、纵隔、腹膜后和躯干等,发生于颅底并侵犯颅内者罕见,可能起自中胚层脂肪组织的残留。

病理上分为两种类型:局限型和弥漫性。局限型:占脂肪母细胞瘤的大多数,肿块位于皮下表浅部位,边界清楚,与脂肪瘤类似;弥漫型:也称脂肪母细胞瘤病,肿块位于深部软组织内,呈浸润性生长,术后易复发。肿瘤多呈球形结节状或分叶状,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直径3~5cm。肿块质软,呈淡黄色、乳白色。镜下:肿块由脂母细胞组成的分叶状未成熟脂肪组织构成,并有成簇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黏液样间质。复习本例病变影像学表现,病变内T1高信号可能是成熟脂肪组织。

总之,颅内脂肪母细胞瘤罕见,本例病变表现复杂,给鉴别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未行脂肪抑制成像是本例影像学检查的缺陷。

(张 泉 张 敬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