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药浓度与光密度的标准曲线

血药浓度与光密度的标准曲线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治疗药物监测作为20世纪70年代起形成的一门临床医学分支,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非所有药物都需要监测血药浓度。④治疗浓度范围与中毒浓度很接近,药物的毒性反应与疾病的症状难以区分是因为给药剂量不足,还是因为过量中毒,如地高辛等。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作为20世纪70年代起形成的一门临床医学分支,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采用各种灵敏的测试技术测定体内药物浓度,结合药代动力学原理,探讨药物的体内过程,研究人体体液、特别是血液的药物浓度与疗效、毒性的关系,从而获得最佳治疗剂量,使用药方案个体化,在达到满意的疗效同时,尽量减轻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也可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并非所有药物都需要监测血药浓度。对能根据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指标判断疗效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等,可通过明确的临床终点信息如血压血糖给出判断,有些药可通过凝血酶原、尿量、肺通气功能等指标来观察疗效。临床常见监测品种有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FK506)、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戊巴比妥、丙戊酸、锂盐、地高辛、洋地黄毒苷、利多卡因、甲氨蝶呤、茶碱等。通常只有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才需要进行TDM:①药物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已经确定的、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密切的药物。②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地高辛、茶碱、抗心律失常药、氨基苷类抗生素、抗癫癎药、甲氨蝶呤、锂盐等)。③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在用到某一剂量,体内药物代谢酶或转运载体发生了饱和,出现了一级和零级动力学的混合过程,此时剂量稍有增加,血药浓度便急剧上升,t1/2明显延长,而产生中毒症状,此类药物如苯妥英、普萘洛尔等。④治疗浓度范围与中毒浓度很接近,药物的毒性反应与疾病的症状难以区分是因为给药剂量不足,还是因为过量中毒,如地高辛等。⑤用于防治一些慢性疾病发作的药物,无明显的、可观察的治疗终点或指标,无及时的、易观察的、可预知疗效的临床指标去调整剂量,不容易很快判断疗效,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可适当调整剂量(如茶碱、抗癫癎药、抗心律失常药)。⑥药物中毒与无效时均危险,治疗一旦失败会带来严重后果(环孢素)。⑦患有心、肝、肾和胃肠道等脏器疾患,可明显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体内过程时,血药浓度变动大,需要进行监测。⑧剂量、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不可知,同一剂量不同患者可出现有效、无效、中毒等不同反应,如苯妥英。

目前的分析技术可以测定绝大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但是常规的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受其灵敏度、专属性所限,气相色谱仅适用于一些特定品种;而HPLC在TDM中使用较广,可测定品种多,干扰小,还可测定代谢物,放射免疫(RIA)分析法、酶多种免疫(EMIT)分析法也普遍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是一种基于蛋白竞争结合的免疫技术,特点是对样品预处理简单,测定速度快,精确性高,专属性强,因此,特别适用于临床实际要求,协助医师根据患者血药浓度,及时、准确、快速地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

通常药物作用强度与受体部位药物浓度相关,血药浓度能反映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因而可作为反映药效的客观指标。但是影响血药浓度测定的因素很多,给药方案、药物制剂、机体功能状态、制剂和外来因素都可导致药物体内过程的变化。不同机体功能状态,包括疾病的情况、生理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民族)、体型、活动状态、精神紧张程度、环境、饮食、血浆蛋白、药物代谢酶、合并用药以及制剂质量等,都直接影响到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改变血药浓度。所以血药浓度测定是TDM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惟一的部分。完整地TDM过程需要医、药、护协调一致,从不同程度、不同环节共同参与协作,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