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原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原文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条描述中风病因、病机和证候;正虚邪盛,气血不足,复感寒邪入犯皮肤之逗滞留着,使筋脉受害者,乃至僻不遂之中风病。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此后之条文可能有遗漏,其大概之意思是,汗出如不慎养,故易发为历节病。故历节疼之病因,当是虚体受邪,久之不慎乃得也。

【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解说】邪风之入中经络,其邪羁留不去为病,气血壅滞失宣,当有半侧身体或左或右之偏废不遂,或但臂酸痛麻木之不遂者,此皆为不通至痹之候。

脉微,正气虚,阴血不足;而脉数,属阳热,应是中受邪风之故矣;就本条而言,盖以正虚邪犯之缘由,故当半身不遂,如兼之口眼歪斜、舌强言蹇,乃中风使然之病患。

由邪风侵犯入中经脉,络隧之邪逗滞不去,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证。

中风与痹证之病名,虽不相同,究其因,皆以正虚之后,中受风邪所得之病。

【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解说】寸口脉浮而紧,寸口是指寸关尺;脉浮则为虚,正气之虚,卫阳不固;脉紧则为寒邪;病体之正虚,复感寒邪侵犯,寒虚相搏,两者相合,邪气羁留在皮肤;脉浮者,气血虚弱,络脉空虚,邪中逗滞于此,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不去,正气虚弱,络道痹阻,至筋脉弛张无力则反缓;未病之侧,正气不虚,气血运行如常,筋脉未受其邪之伤害,弛张自如,故即显拘急之状;正气不虚之未病侧,至牵掣引动受邪之已病侧,口眼歪斜偏向未病之侧,即是僻不遂之也。

本条描述中风病因、病机和证候;正虚邪盛,气血不足,复感寒邪入犯皮肤之逗滞留着,使筋脉受害者,乃至僻不遂之中风病。

邪中经络,在人体之肌表;邪中脏腑,在人体之里内;邪气中在于络,气血运行不畅,则肌肤麻木不仁;经在络之里,邪气中在于经,气血运行阻滞,四肢失却滋荣,则沉重而动作不利;邪气入内犯之于府,神志迷蒙,则不识亲疏朋友;邪更深入之在里,病邪入犯于脏乃至心,舌为心苗,舌强之言语蹇涩,即声之难言出;邪犯入脾,脾不摄津,则口中频吐涎沫。

【原文】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干姜三分 芎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解说】邪风中伤肌表,留于经络,病虽表浅,但碍气血运行之畅顺,使人四肢沉重而烦不已;风邪挟痰热入内,犯于上焦,胸阳不展,心中恶寒不足者之也。

侯氏黑散方解:菊花,清散风热;防风,疏散邪风;人参、茯苓、白术,补气益脾,四君子汤之意也;当归、芎,宣和血脉;桔梗、矾石,蠲化痰浊;桂枝、干姜、细辛,温通阳气,疏散阴寒;黄芩,清上焦之热,制止桂、姜、细辛之温热过盛,平衡阴阳寒热;牡蛎,平肝潜阳;本方具虚实并调,寒热兼顾,升降互制,攻补兼施之功效。《外台》谓之治邪风犯扰神明,发为癫痫之病。

【原文】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解说】寸口脉,指两手之寸关尺;脉迟而缓,迟为脉之姗姗来至,阳气失充,则为里内之阴寒;脉缓,虽为从容不迫,却软弱无力,则为里内之虚;脉重按候里属荣血,重按脉缓为营血不足,由出血则为亡血;脉轻按候表属卫阳 ,轻按脉缓为卫阳之虚,邪风之至则为中风;邪气中经,病虽表浅,却使气血不流通,两者相搏,风邪欲出而不达,则身痒而瘾(隐)疹;疏风宣散,祛邪外出,助气血之畅调,可愈之;治瘾(隐)疹须辨寒热,祛风药有辛凉、辛温之别,兼清热凉血或温通血脉,当分辨之。心肺居上焦,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弱,心气不足,邪气入中留滞胸中,故为病在里内,胸中之气机失宣展,则胸满而短气之至也。

【原文】风引汤除热癫痫。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解说】癫痫,有书中写为瘫痫。心主神明,阳热亢盛、风火犯扰,引发癫痫疴疾,但心不受邪,包络代之,故与风引汤之除热也。

风引汤方解:石膏、寒水石、滑石,大寒泄热;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重镇潜阳;龙骨、牡蛎,介类咸寒,潜镇浮阳;桂枝、甘草,温通心阳;干姜、甘草,回复虚阳;大黄,泄热下行,制止桂枝、甘草、干姜之阳复太过。

【原文】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风三分 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解说】防己地黄汤,治病如发狂、乱走,独自言语,喃喃不休止,阳热之偏盛也;虽脉浮,但微弱,无寒热,故不属表邪内传之犯里;盖血虚化热,热盛生风,当以生地黄二斤,大剂清营凉血,生津甘润,育阴抑阳之治;并以防己、桂枝、防风、甘草,意取轻扬散风之性,宣散泄热,始可愈之。

【原文】头风摩散方

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药力行。

【解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气薄弱不升,浊阴之害滋生寒冷;头脑不清,发为胀痛,头风摩散之外治,摩其头中病处之不舒适,祛散阴寒,可收温阳和复之功效。

【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解说】寸口脉是指寸关尺。按脉沉为病之在里,即主骨和即为肾之病;切脉弱为病之在里,即主筋与即为肝之病。肝肾之精血不足,体虚薄弱,复受起居不慎之伤害,诸如汗出之际,入水中之遭受水寒浸渍,如水伤心,心阳被遏,故有黄汗出;经脉受邪,气血壅滞,诸关节之疼痛不已,故曰历节之病也。

【原文】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解说】趺阳脉位足背处,主候胃气之强弱盛衰。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胃气不虚且能食,热盛而消谷杀食,故谷气实,胃气不败,病可治;浮则有风,腠理失固,风盛逼迫津液外泄,故汗自出。此后之条文可能有遗漏,其大概之意思是,汗出如不慎养,故易发为历节病。

少阴之脉,指手少阴之神门脉与足少阴之太谿脉;少阴脉浮而弱,弱则为阴血不足,浮则为风邪外犯;血虚受风邪之逗滞经脉,风血相搏,气血痹阻,肢节筋脉百骸不得濡养,即为疼痛如掣。

形盛体丰之人,痰湿偏多,气血流畅之不利,故脉涩;阳气虚微,脉小,短气;腠理不固,营阴失之内守,自汗出流;在饮酒时汗出,表气更虚,复以身在当风处之冒受风邪,并与酒湿相合停留经脉,气血壅滞,肢体历节疼痛不可屈伸。故历节疼之病因,当是虚体受邪,久之不慎乃得也。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说】身体瘦削虚弱,风湿留着于表,经脉不和,四肢骨节疼痛;脚膝踝关节肿胀变大,两端肌肉削弱,其状与关节似不相连接如脱落;湿热蕴结,清阳之气不上升,浊阴之邪不下降,故头眩;引动胃气之上逆,温温欲吐;胸中气滞,上焦不展,则短气;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解:麻黄、桂枝、防风,疏散风邪;白术,化湿健脾;附子,温通里阳;知母,清热;芍药、甘草,养血通络;生姜散寒,合麻黄之驱散在表寒湿。

【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解说】五味之中,味酸入肝,肝主筋,适量之味酸,可补肝与筋;过食会使筋受伤损;筋伤松弛不张,无力则缓,名曰泄。味咸入肾,肾主骨,适量之味咸,可补肾与骨;过食味咸会伤肾与骨,骨伤则痿弱,名曰枯。筋缓骨痿,两者兼得之者,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肝肾精血之日渐泄漏,久必断绝,病难痊也。荣主内守,荣气不足,失之通达滋养卫气;卫主外护,卫气虚弱,不得独行于外固护荣气;荣卫俱微,三焦失去通调气血荣卫之职司;四肢失却濡养,精气不布,身体瘦削弱小;独见足膝踝关节之肿大,肤出黄汗,如足胫肤冷者,黄汗之为病;假令发热者,便为历节之病;故历节与黄汗,当须区别之也。

【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解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病,四肢百节疼痛剧甚,足膝不可屈曲与伸直;由寒湿逗滞于关节疼痛者,属痛痹,乌头汤主之。乌头汤,也可“治脚气疼痛”,两足不能屈曲与伸直之病候。

乌头汤方解:麻黄发表,散寒祛湿;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固表实卫;川乌辛热散寒、祛湿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白蜜可解乌头毒,久煮后乌头碱可消失,否则会口麻。

【原文】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解说】朱维德先生曰:“脚气病有干、湿之分。足肿之剧,及至大腿,心悸、胸中憋气与喘急,脚气之冲心也;见此脚气之候,病已深重。矾石汤之一味矾石,取其除湿热与收涩之性,外用浸足,可收湿浊下除之效能也。”

附 方

【原文】《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解说】《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盖以气血之虚弱,邪风中人所逗滞之处,身体动作不能自如;语言蹇涩(舌强难掉转);更不知何处作痛,或作筋脉拘急,难以辗转反侧;此风中于人者,治当先补正气,益其血气。

续命汤方解:人参,补元气;当归、芎,活血和调;麻黄散寒;杏仁宣肺气;干姜可回阳气;石膏乃清蕴热,制止干姜之温热复阳太过;桂枝,温化阳气,宣和十二经脉气,通调气血之畅行;甘草,和缓守中。服后得汗,邪去乃愈;不汗出者,邪气未去,更进服之,并勿于当风处,免遭复受邪风之伤害。

续命汤并治邪风束肺,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但伏坐不得躺卧者。续命汤中有麻黄汤,即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如去桂枝加石膏,即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甘草合干姜,名曰甘草干姜汤,回复阳气;当归、川芎,名曰佛手散,活血化瘀;加入人参,补气益阴。

【原文】《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解说】《千金》三黄汤,治中风;病之中受风邪,伤于卫阳,使人恶寒,百节疼痛;风化为热,使人烦热心乱;经日不欲饮食,即胃纳呆滞,经日即是一日三餐不想进食;风邪入中经络逗滞不去,经脉失却气血滋养,使人手足拘急。

三黄汤方解:麻黄、独活,祛风散邪;细辛,直散少阴寒邪;黄芪,益气和营;黄芩则清郁热,除人烦热心乱;一服后小汗,二服得大汗;心中热加大黄;腹满加枳实;正虚气逆加人参;心悸加牡蛎;口渴加栝蒌根;阳虚畏寒加入附子。

【原文】《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解说】阳虚之躯,寒湿偏重,清阳之气不升,头重眩晕,苦极难忍;食不知味,可与《近效方》术附汤,暖肌补中,益精气。

术附汤方解:附子,回阳温守;白术,健脾化湿;甘草,调和守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相合,阳气回复,清阳得升,浊阴下降,诸证自愈。

【原文】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 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解说】脚气病,湿从下受,肾阳虚微,下焦水寒之气不得温暖,水道不利,寒湿逗滞,少腹不仁,可与崔氏八味丸。

崔氏八味丸方解:桂枝、附子,温暖下焦,通阳化气;茯苓、泽泻、牡丹皮,宣散下焦寒湿,渗利和血;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滋益肾水。

【原文】《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解说】淫热入犯肌肉,逗滞不去,伤津损液;腠理疏松,热迫汗出大泄;复受厉风邪气,湿气停着,水气不化,下焦脚弱,可与《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汤方解:越婢汤,麻、膏、姜、枣、草,直清热邪,加入白术固表、健脾、散湿;越婢加术汤,具有化水利湿之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