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丽等的一项研究(2005),共入组患者84例,随机平分为奎硫平组和氯丙嗪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分型、住院次数、病程及治疗前PANSS总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问卷(QOL)评分各维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并使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健康状况问卷(SF236)对调查对象进行疗效、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末各评定1次。奎硫平初始药量50mg/d,以后隔日增量50~75mg/d,一般治疗量400~900mg/d,平均(682.1± 69.5)mg/d。氯丙嗪初始药量50mg/d,以后隔日增量50~100mg/d,一般治疗药量300~800mg/d,平均(489.7±71.4)mg/d。均根据患者病情和不良反应调整药量。有锥体外系反应时加服苯海索,睡眠不佳时短期加用苯二氮类药,出现心动过速者加用普萘洛尔,出现肝功能异常者加用护肝药物治疗。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疗程12周。治疗前及治疗第4、第8及第12周末分别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催乳素、心电图、脑电图检查各1次。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10-2)。
由表显示,治疗12周后,奎硫平组有4个因子分及SF-36总分均显著高于氯丙嗪组(P<0.05~P<0.01)。同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奎硫平组有7个因子分及SF-36总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P<0.01),氯丙嗪组仅有1个因子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
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取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分型、药物类型、病程、住院次数、本次住院时间、PANSS总分、TESS总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为治疗后的SF-36总分,α=0.05水平为显著,结果共进入4个因素,影响程度按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排列,依次为PANSS总分、药物类型、TESS总分、病程(表10-3)。
表10-2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间比较,△P<0.05,△△P<0.01
表10-3 影响生活质量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引自:仲崇丽,崔永华.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5,15(2):103-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