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喷溅状血迹

喷溅状血迹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喷溅状血迹是指人体动脉血管破裂,血液喷出所形成的血迹。典型的喷溅状血迹,呈长条状,一端膨大,另一端细小狭长,膨大端边缘光滑,另一端有时会出现拖尾现象,尖端处表示血迹喷溅的方向,有的形状像感叹号。反之,其形状则越接近“感叹号”形,如与地面夹角为15°左右时,喷溅血迹最为细长。这样一组喷溅血中会有5~10滴的喷溅状血迹,血迹形态呈“感叹号”形,头尾相接,相互之间有小的间距。

一、喷溅状血迹

喷溅状血迹是指人体动脉血管破裂,血液喷出所形成的血迹。血液喷溅的动力来自动脉的血压。平面客体上,典型的喷溅状血迹形态表现为在一定面积内均匀的圆点状分布的血迹,其面积的大小与破裂的动脉管径呈正比,而与喷溅的距离呈反比。当出血量较大时,喷溅状血迹常伴有沿重力方向的流柱状血迹。当喷溅方向与平面载体所成角度为非直角时,血迹呈椭圆形且其长度与其夹角的大小呈反比。因心脏呈节律性的收舒,故有时可见到间断的、成组的喷溅状血迹,但后形成的血迹较前形成的血迹高度更低,距离更近。

(一)喷溅状血迹的形成

外伤造成开放性创口,血管破裂,血液会从破裂的血管向外流出,由于心脏的搏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具有一定的压力,血液离开人体时会呈喷涌状,喷涌而出的血液留在客体上就形成了喷溅状血迹。喷溅状血迹的形成条件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具备开放性的创口,破裂的血管与外界相通,血液可以向外喷射;二是破裂开的血管应有一定的管径;三是要有一定的血压。由于动脉血管内压力比静脉血管内压力高,大管径的血管内压力要比小管径血管内压力高,因此,动脉出血要比静脉出血更容易形成喷溅血迹。

人体受伤后不断的出血导致血压越来越低,喷溅血迹的形态、大小、分布的距离都会发生变化。受伤后最初所停留部位上的喷溅血迹分布最多,喷射距离最远,其中最远处的喷溅血迹往往能代表最初创口出血的方向。

(二)喷溅状血迹的形态

典型的喷溅状血迹,呈长条状,一端膨大,另一端细小狭长,膨大端边缘光滑,另一端有时会出现拖尾现象,尖端处表示血迹喷溅的方向,有的形状像感叹号。喷溅血迹形成时与溅落面角度越接近90°,其形态越接近椭圆形或圆形。反之,其形状则越接近“感叹号”形,如与地面夹角为15°左右时,喷溅血迹最为细长。

典型的喷溅状血迹的另一个特点是血迹常呈放射状排列,即在一条直线或一条弧线上,会有一组喷溅状血迹,即心脏每搏动1次,将血液从破裂的血管中压出。该血液并不形成一滴喷溅血,而是形成由数滴喷溅血组成的一条相对较直的血迹形态。在第1次血液喷出的前期,压力最高,血液喷射的距离最远,之后随着血压的下降,喷出的血液距离缓缓接近,直至消失。这样一组喷溅血中会有5~10滴的喷溅状血迹,血迹形态呈“感叹号”形,头尾相接,相互之间有小的间距。动脉喷射的血液量通常较小。这里所说的血液是指血液脱离创口的瞬间的流出量,而并不是全部的失血量。

在墙面上形成的喷溅血,如果喷出的血量大或者垂直形成,喷溅血迹会在相对集中的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重叠的喷溅,呈片状或大滴状血迹,在片状及大滴状血迹的下方有多条流柱状血迹。

(三)喷溅状血迹的分布

从人体受伤到死亡,人的心脏一直在跳动,因此破裂动脉血管出血大多为喷溅血。随着出血量的增加,血压的下降,喷溅逐渐不明显,最后形成流柱状滴血。喷溅血迹分布主要是血压作为动力的作用。它可将血液送到离受伤人体很远的角落,可喷向蚊帐顶部、天花板、吊灯上,喷溅血可越过家具、杂物的阻挡,喷向较远的地方,越远的喷溅血,形态越细小。

(四)研究喷溅状血迹的意义

(1)喷溅状血迹是人体在生前出血的有力证据喷溅血是人体心脏搏动推动血液从破裂血管中喷出而形成的,当发现喷溅血迹后,可认为系生前出血。

(2)喷溅状血迹反映出原始现场被害人生前出血的场所必定是原始现场。

(3)喷溅状血迹能反映出作案过程现场上喷溅状血迹,能反映出被害人的行为过程,以及作案人的作案过程。特别是有助于确定被害人被害时的起始部位。

(4)喷溅状血迹能反映作案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相对体位根据喷溅血的位置、方向、分布特征,可确定作案人所处的位置,确定作案人是在被害人正面、侧面还是背后,以及变动体位的关系。

(5)喷溅状血迹能反映出现场的物体是否被移动过喷溅状血迹可以将地面与尸体、物品之间的原有位置关系固定下来。一旦某件物品及尸体被人为移动过(指喷溅血迹形成之后再移动),喷溅状血迹分布的规律性就会遭到破坏,一条直线或弧线上的数处喷溅血迹的连贯性就会中止,据此可认定某物品或尸体已被移动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