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射线片上可用于同一认定的部位

射线片上可用于同一认定的部位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某种疾病的病程期内可借助因病损局部不透光及自身形态特征用于同一认定。存留于软组织的异物,如弹片、玻璃、金属等亦是良好的认定标志。因此,应用骨骼的放射影像资料进行同一认定具有明显优势。牙齿是颅面骨骼中最常用的识别标志。依据牙齿、颌骨及其毗邻结构的生理解剖特征、病理变化和牙齿的各种治疗情况等进行比对,诸如牙齿阻生、先天缺失、龋坏、牙冠修复、固定桥修复、根管治疗等可以进行同一认定。

二、X射线片上可用于同一认定的部位

(一)软组织

对X射线来说,正常软组织属中等密度。在某种疾病的病程期内可借助因病损局部不透光及自身形态特征用于同一认定。可以利用的有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盆腔、腹腔内生成物如胆囊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寄生虫钙化斑,肺脏或胸膜的钙化灶等。存留于软组织的异物,如弹片、玻璃、金属等亦是良好的认定标志。

(二)骨骼

骨骼是高密度组织,能够清晰显示其结构、变异、病变及骨关节手术后改变等。骨骼相对独立,受各种外界因素作用后的改变比其他组织器官更稳定。当骨骼停止生长后,其结构、外形、窦腔和骨小梁的方向等保持相对稳定,年龄增长及各种负荷的长期作用会逐渐改变骨的形态,但在一定年限内仍然相对稳定。因此,应用骨骼的放射影像资料进行同一认定具有明显优势。

1.牙齿人类颅面,包括牙齿、颌骨、额窦和颅底等硬组织,集中了较多个体差异大、有独特形态特征的骨性解剖结构或标志;当人体生前或死后遭受各种因素的作用后,颅面骨骼往往是人体保存最完好的部分,成为最有价值的同一认定识别标志群。

牙齿是颅面骨骼中最常用的识别标志。依据牙齿、颌骨及其毗邻结构的生理解剖特征、病理变化和牙齿的各种治疗情况等进行比对,诸如牙齿阻生、先天缺失、龋坏、牙冠修复、固定桥修复、根管治疗等可以进行同一认定。在没有牙科治疗资料时,可以比较牙冠的细微形态,牙根的形态、分叉、融合、大小和曲度,髓腔形态以及各牙之间的空间关系等进行同一认定。利用牙科影像资料可以采用特征法和测量法。

特征法:1976年SCHWARTZ和1991年HAPPONEN等认为X射线全景片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在一张X射线片中显示全部牙齿、上下颌骨及其毗邻的相关结构。2004年,LEE SANG-SEOB等随机抽取300例韩国某大学口腔医院的普通X射线牙齿全景片,采用8类牙齿特征作为识别指标,分别观察全口、上颌、下颌、上颌前牙、上颌左右后牙、下颌前牙及下颌左右后牙牙型的多样性,其中全口牙型的多样性最高,为99.92%,认为全景片是一种极具实用价值的同一认定方法。2006年高东、邓振华对颌面数字全景片进行研究,依据全部牙齿的各种解剖特点、病理改变和治疗特征作为识别指标,筛选V(virgin tooth,正常牙),M(missing tooth,缺失牙),I(impacted or unerupted tooth,阻生牙),D(defect,牙冠缺损),Rr(residual root,残根),F(filling therapy,填充治疗),P(pulp canal therapy,根管治疗),Is(implanted supported denture,种植义齿),C(crown,固定冠),Cd(dowel crown,桩冠),B(fixed bridge,固定桥或固定义齿),Pc(pulp canal therapy+crown,根管治疗加固定冠)和Pb(pulp canal therapy+bridge,根管治疗加固定桥)共13项识别指标对全口牙型特征进行32位英文字母编码研究,并设计“上颌右-上颌左/下颌右-下颌左”书写格式。全口牙型识别指标分为Ⅰ,Ⅱ两个等级,其中Ⅱ级指标为部分Ⅰ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表5-1、表5-2)。根据表5-1、表5-2采用Ⅰ级+Ⅱ级指标分别逐一进行全口牙型编码,并按照“上颌右-上颌左/下颌右-下颌左”的格式记录,即得32位英文编码。

测量法:2004年,JAIN和CHEN运用图像识别技术开发出同一认定的软件,将X射线片中牙齿的轮廓提取出来进行同一认定。2005年,MOTTALEB等再以牙齿轮廓作为识别指标对翼片中磨牙、前磨牙进行分类、记数、测量,然后比对,进行同一认定研究。

表5-1 全口牙型Ⅰ级识别指标编码

img14

表5-2 全口牙型Ⅱ级识别指标编码

img15

2.额窦额窦借额鼻管或无额鼻管开口于中鼻道。人刚出生时没有,2~3岁出现,但4~6岁时影像学检查尚不能显现。此后随年龄增长其大小与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逐渐增加,青春期后迅速发育,约20岁时完全形成并定型。此后其形态终生不变。但老年时因骨壁变薄或某些疾病如额窦炎、黏液瘤等会使窦腔扩大,或者因外力作用如骨折、手术等可改变其形态。

1921年SCHULLER报道额窦个体差异极大,比较额窦X射线片可进行个人识别。此后不断有学者进行研究。1987年HARRIS的研究认为额窦的特征是唯一的,其宽度、高度、分隔及气室的形状和数目均有个体差异。2007年徐?、邓振华等认为额窦CR(computed radiography)影像可用于同一认定,总结出额窦CT片可分为标准型(Ⅰ型)、单侧缺失型(Ⅱ型)、单侧发育不全型(Ⅲ型)、双侧发育不全型(Ⅳ型)、无中间隔型(Ⅴ型)、未发育型(Ⅵ型)等六大类型。他们还提出8位数的额窦同一认定识别编码:①额窦不对称性(the degree of asymmetry,DA);②最大额窦面积的侧别(superiority of side,SS);③左侧额窦面积与眼眶面积比值(left FSA/OA ratio,FSOR 1);④右侧额窦面积与眼眶面积比值(right FSA/ OA ratio,FSOR 2);⑤左侧额窦上缘弓形弯曲(the outline of the left ipper border,OUP 1);⑥右侧额窦上缘弓形弯曲(the outline of the right upper border,OUP 2);⑦额窦部分分隔(the occurrence of partial septa,OPS);⑧额窦中间隔(location of frontal median margin,LFMM)。这些指标减小了拍摄体位、拍片放大率的影响,能够较客观地把额窦特征转化成数字编码。

3.乳突1927年CULBERT和KAW报道乳突气房与额窦一样,具有个人特异性,可用于同一认定。1991年RHINE和SPERRY报道美国墨西哥州发现1具无名尸体,推测可能为一名19岁的女子,得知其失踪前2个月因为交通事故行头颅侧位拍片,于是对尸体拍摄X射线片进行比对,结果发现2张X射线片的乳突气室不仅总体外观一致,而且每个气室形状细节都极为相似,至少有5处完全一致,且没有一处不同,从而确定死者身份。乳突形态的观察包括乳突气室的数目、大小、边缘、分隔及鼓室盖的弧度等,但比对相对困难。

4.蝶鞍1960年VOLUTER认为蝶骨及其周围结构如垂体窝的形态与结构、蝶鞍角、蝶窦大小与形状、蝶鞍周边气室的骨质结构、范围和位置等部位均是独一无二的,可以用于同一认定,并称其为V-试验。

5.颅缝头颅各骨块的边缘是以缝韧带或膜相连接的。在颅骨发育过程中当颅盖各骨相遇时,各骨块边缘变得十分复杂,形成凹凸镶嵌,出现不同构型的颅缝,如锯齿型、小齿型、锯状齿型、波浪状型等。颅缝的构型细节终生不变。

6.头颅其他结构头颅其他结构如额嵴、枕骨隆凸、血管沟、头颅骨轮廓及其上下、前后、左右径等在X射线片上均能够显示,同样可以作为同一认定的指标。ROBERT提出将额嵴分为单线嵴、双线嵴、漏斗型、球型及无额嵴等5种类型。颅盖骨和颅骨板障中的血管沟即动静脉的走行路径,脑膜中动脉在顶骨上走行较直,其前支在大多数片子上可以清楚显示,表现为树枝状的透光影,同样具有个体特异性。1991年RHINE等比对失踪女子颅骨侧位X射线片时发现,两张X射线片上的脑膜中动脉前支其形态、走行角度一致,且一样有断续的结节。

(三)胸部

胸部用于个体识别中最常用的是肋骨,包括肋骨形态、肋软骨骨化或钙化、疾病、创伤引起的改变。此外,胸骨、锁骨、肩胛骨、颈胸椎以及肺门肺纹理、心影及大血管形态等亦可用于个体识别。MARTEL为了验证非头颅骨用于同一认定的有效性,选择50例男女后前正位胸片作为比对对象,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人员均能正确选出9名不明病人的两套片子。他指出棘突、横突和下位肋骨的前端(尤其是钙化的软骨)特别有价值。

(四)腹部和骨盆

腹膜后组织、腰骶部骨骼受邻近肌肉组织和韧带的保护,在暴露于野外时仍保持着关节相连,易于摆正体位摄片与生前X射线片比对。每个人腰椎的大小、构型及腰椎骨盆赘生物和髋臼窝形态等均有差异,可作为差异性指标进行比对,用于同一认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