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药煎服法

方药煎服法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适宜的中药治疗既可以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又可以治疗已发生的亚健康状态。依据中医辨证,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虚证、虚中夹实之证,治疗上可以选用养心安神、健脾和中、滋阴补肾、疏肝行气之品,以促进脏腑低下功能恢复正常,保持机体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等,起到维护重要脏器生理功能的作用。胀痛可因叹息、嗳气或矢气而减轻。或分别选用成药,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适宜的中药治疗既可以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又可以治疗已发生的亚健康状态。依据中医辨证,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虚证、虚中夹实之证,治疗上可以选用养心安神、健脾和中、滋阴补肾、疏肝行气之品,以促进脏腑低下功能恢复正常,保持机体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等,起到维护重要脏器生理功能的作用。辨证论治如下。

1.肝气郁结

(1)主要表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喜叹息、胁肋胀满、乳房胀痛、经前腹痛、月经不调或经血成块状,苔薄白、脉弦或涩。

若肝郁不解,发为肝气横逆,可犯脾胃。除上症外,兼见恶心呕吐,泛酸嗳气,脘腹痛胀,称为肝胃不和。

肝气犯脾,兼见纳呆腹胀,少腹疼痛,大便不爽,称为肝脾不和。

(2)治法:疏肝理气。

(3)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15克,陈皮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付,连服5~7日。或选成药,如小柴胡冲剂。

2.瘀血内阻

(1)主要表现:局部肿胀或成痞块、痛如针刺、拒按、痛处固定、皮色青紫、面色黧黑或晦暗、肌肤甲错,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紫胀,脉细涩。

血瘀常可兼气滞证候,如兼见局部胀痛、胀重于痛,疼痛时重时轻、时作时止,胀痛部位多不固定,可见窜痛作痛。胀痛可因叹息、嗳气或矢气而减轻。

(2)治法:活血化瘀。

(3)方药:桃红四物汤,熟地黄15克,川芎8克,白芍10克,当归12克,桃仁6克,红花4克,水煎服,每日1付,连服5~7日。或选成药,如复方丹参滴丸。

3.心脾两虚

(1)主要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甲淡白、失眠多梦、心悸心烦、头晕健忘、少气懒言、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舌淡脉细。

(2)治法:健脾宁心。

(3)方药:归脾汤,白术10克,茯神20克,黄芪20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15克,人参15克,木香10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5枚,水煎服,每日1付,连服5~7日。或选成药,如归脾丸。

4.湿热内蕴

(1)主要表现:口苦、呕吐或恶心、纳呆食少、脘腹痞闷、肢体困重、身热不扬、尿黄,舌红苔腻,脉濡数。

(2)治法:清热利湿。

(3)方药: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滑石20克,茵陈15克,黄芩10克,薏苡仁15克,连翘10克,薄荷10克,杏仁10克,藿香10克,水煎服,每日1付,连服5~7日。或选凉茶,如王老吉凉茶、广东凉茶等。

5.脾虚湿胜

(1)主要表现:腹胀、口腻纳呆、恶心脘闷、食欲不振、脘腹隐痛、头身困重、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胖苔白腻、脉沉细或濡。

(2)治法:健脾祛湿。

(3)方药: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人参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木香6克,砂仁(后下)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付,连服5~7日或选成药,如香砂养胃丸。

6.脾肾阳虚

(1)主要表现:面色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纳呆食少、食后腹胀、五更泄泻、头晕耳鸣、腰膝冷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2)治法:温肾健脾。

(3)方药:金匮肾气丸或附子理中汤,附子(先煎)5克,桂枝10克,生地黄20克,山药15克,山茱萸15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每日1付,连服5~7日。或选成药金匮肾气丸。

7.肝肾阴虚

(1)主要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视物不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苔少脉细数。

(2)治法:滋肾平肝。

(3)方药: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如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明显者,可加枸杞子、菊花各9克;如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盗汗颧红明显者,可加知母、黄柏各10克,水煎服,每日1付,连服5~7日。或分别选用成药,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