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他骨折比较,复杂的髋臼骨折即使由有经验的医师手术,也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位失败率。伤后一般不主张立即行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对于髋臼骨折脱位的患者,入院后应立即行闭合复位术,使股骨头还纳于髋臼中,延迟复位将会增加股骨头坏死率。Stewart研究证实,超过24h的骨折脱位,几乎100%将发生股骨头坏死。

1.手术决策 手术决策涉及多项综合因素。首先是风险与效益比(risk-benefit equation)。与其他骨折比较,复杂的髋臼骨折即使由有经验的医师手术,也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位失败率。如果经验不足而使患者承受较大的创伤和风险,最终仍然复位不良,其后果可能还不如非手术治疗。其次为患者全身情况,包括其原有的健康情况和多发伤的严重性,以及患者的生理年龄和骨质量,后者主要指骨质疏松、先天性异常和病理骨折。然后应考虑骨折因素,是否为不稳定骨折,有无骨结构损害,如压缩,关节内骨片,髋臼扭转性移位,合并股骨头,颈、干骨折或软组织嵌入等,这些情况都将给治疗带来较大困难。当然,还应具备一定的设备条件,包括点状复位钳、骨折撑开器、重建接骨板等复位和内固定器以及术中X线透视或摄片、降压麻醉条件等。

2.手术适应证 ①骨折移位>3mm;②并发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③关节内游离骨块;④CT片示后壁骨折缺损>40%;⑤移位骨折累及臼顶负重区(Matta内顶弧角<30°、前顶弧角<40°、后顶弧角<50°);⑥无明显骨质疏松。

3.手术时机 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时机,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伤后一般不主张立即行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应在伤后2~3d以后进行,以使患者的全身情况适当稳定,骨盆出血停止。理论上以伤后5~7d为最佳,此时骨盆内的小静脉已栓塞,出血少,骨折线清晰易于复位。Matta报道伤后手术时间<7、8~14d和15~21d解剖复位率分别为74%、71%和57%,其中伤后手术时间<14d与15~21d的解剖复位率比较,差异具非常显著性意义。因此,未并发其他部位损伤且全身情况较好的患者,可在伤后2~6d手术。而多发伤患者在解除生命危险的基础上,伤后6~10d为切开复位的“有利时机”(window of opportunity)。持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伤后6d之前应以处理更严重的并发伤、稳定全身情况为主,而伤后11~21d将进入免疫抑制期,机体抗感染和康复能力减弱。

在以下情况时,需考虑急诊手术:伴有不能闭合复位的髋脱位、进行性神经损害、合并重要血管损伤以及开放性骨折。对于髋臼骨折脱位的患者,入院后应立即行闭合复位术,使股骨头还纳于髋臼中,延迟复位将会增加股骨头坏死率。Stewart研究证实,超过24h的骨折脱位,几乎100%将发生股骨头坏死。Brav报道,在12h以内复位者,股骨头的坏死率为17.6%,复位时间延迟者,坏死率可达56.9%。

伤后超过3~4周的患者,手术难度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由于髋臼及其周围血液供应丰富,并以骨松质为主,骨痂生长迅速,X线片中仍相当“清晰”的骨折线,在术中已很难辨认,更难以判断骨折在三维方向上的旋转情况。如欲在直视下复位,需清除大部分骨痂,这将增加术中失血,且往往仍难以取得完善的复位。至于3~4个月以上未曾做过治疗或首次手术失败的陈旧性骨折,基本上已失去切开复位的机会,除少数患者仍可一试外,以选择其他治疗如全髋置换更为简便。对于骨折畸形愈合但无明显疼痛,且功能尚可的年轻患者,应以功能训练为主,不必急于进一步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