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阴与太阳病位皆在表,故不称传,而称陷。本条亦是讲桂枝汤加味方证,看似与桂枝加葛根汤雷同都为治表,但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是治太阳之表,而桂枝加附子汤是治少阴之表,是六经病证不同了。值得注意的是,由桂枝加附子汤证可窥见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这便是,方证的积累、方证的八纲分类自然产生了六经。若脉更兼见微,并其人复恶寒,病已由阳转阴,故更加附子治之。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附子为温性亢奋药,加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陷于阴证者。

【解读】桂枝汤证陷于阴证,即指由太阳证变为少阴证。胡希恕老师论述太阳病变为少阴病时,用“陷”而不用“传”,是形象地说太阳病,因汗出多津液伤而体表皮肤经脉皆虚陷,病虽还在表,其证已不属阳证而属阴证。少阴与太阳病位皆在表,故不称传,而称陷。桂枝汤证虽有汗出,但不是汗漏不止;桂枝汤证虽恶风,但必伴发热,今汗漏不止,只见其恶风,不见发热,且见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更属虚极呈现阴证之象,虽未言脉,亦必微细可知,此已转化为少阴证,因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本条亦是讲桂枝汤加味方证,看似与桂枝加葛根汤雷同都为治表,但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是治太阳之表,而桂枝加附子汤是治少阴之表,是六经病证不同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桂枝加附子汤证可窥见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这便是,方证的积累、方证的八纲分类(病位分阴阳)自然产生了六经。胡希恕老师谓“六经来自八纲”,是一生用心读仲景书的体悟。

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关节炎及诸多痹证。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宜汗不宜下,若误下法后,因气冲于上,而虚于下,以至脉促胸满者,宜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脉更兼见微,并又恶寒者,则宜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按】促,为寸浮关以下沉之脉。注家多谓“数中一止”,乃宗叔和之说,实非。太阳病就由于误下,虚其腹气,但表未罢,故气上冲胸,以至胸满,上实下虚,脉亦应之促浮。下后气上冲,本宜桂枝汤,今腹气因下而虚,故去芍药。若脉更兼见微,并其人复恶寒,病已由阳转阴,故更加附子治之。

【解读】第21、22条紧密相关,本同属一条,成无己改为两条,并把微寒,改为微恶寒,是不对的。若微寒者,微后当加“,”号,是继脉促而论述,微言脉,而寒言证,即第22条的微寒,是承第21条而来,下之后胸满,又见脉微而且恶寒,呈少阴证,故加附子治之。

这里注意:胸满与腹满不同,要联系桂枝加芍药汤证对照分析,桂枝加芍药汤证,是因桂枝汤证又见阳明里实而见腹满加芍药,腹满为阳明里实;本条的胸满,是因下后下虚腹虚,而表不解气上冲。

注:有的版本“微寒者”以下为另条,便于文义贯通合为一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