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脂蛋白滞留与应答

脂蛋白滞留与应答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非适应性炎症为主的局部的生物学反应继发于LDL滞留之后,进一步促进了脂蛋白的滞留和病变进展[2]。一旦出现脂蛋白的滞留,AS过程即开始启动,经过继发的炎症反应,呈现加速发展趋势。这些研究结果为脂蛋白滞留-应答学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降脂治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更是为该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现在证据表明,单纯将含ApoB脂蛋白降低足够的水平,即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脂蛋白滞留与应答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起始于含ApoB的脂蛋白(主要是LDL)滞留黏附于血管内皮下层,在细胞外基质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修饰,刺激来源于循环血中的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后者吞噬修饰后的LDL转化为泡沫细胞。以非适应性炎症为主的局部的生物学反应继发于LDL滞留之后,进一步促进了脂蛋白的滞留和病变进展[2]

含ApoB脂蛋白(以LDL为主)在血管内皮下层滞留是整个学说的基础和核心。高胆固醇食物饲养的动物,其动脉内皮下很快出现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的沉积,这些脂质颗粒与内膜下基质分子结合并发生聚集。易发生脂质颗粒沉积的部位与随后发生AS的部位完全一致[3]。给新西兰兔静脉注射LDL后,血脂水平急剧升高,最早检测到的动脉壁的变化(2h内)也是动脉壁内LDL的滞留。一旦出现脂蛋白的滞留,AS过程即开始启动,经过继发的炎症反应,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对非心源性死亡的儿童与青年尸检后发现,动脉管壁存在从无脂质到极少量脂蛋白来源的脂质沉积,从无炎症细胞到大量早期巨噬细胞的浸润,这些巨噬细胞来源于循环血中的单核细胞,最终转化成为泡沫细胞[4]。这些研究结果为脂蛋白滞留-应答学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降脂治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更是为该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流行病学研究及降脂治疗的临床试验均发现,降低LDL-C水平与心脏病风险减少间呈正相关。许多大规模随机的临床试验均已表明,他汀类药物减少心血管病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脑卒中、心力衰竭等AS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并减少冠脉血供重建的需要。迄今为止,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而言,降低血浆LDL-C是最为成功及关键的治疗,抗感染治疗、抗氧化治疗、改善内皮功能等治疗均未能在不应用调脂药物降脂的情况下取得明显疗效[5]

脂蛋白滞留-反应学说的提出和发展是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新认识,不仅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预防为主的原则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更是为强化降脂治疗、“越低越好”的理念提供了直接可靠的依据。在PROVE-IT试验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亚组LDL-C水平在0.5~1mmol/L(20~40mg/dl)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同时,未见不良事件(肿瘤、肝功能损害、横纹肌溶解症)增加[6]。另一项对平均LDL-C水平约为<1.3mmol/L(50mg/dl)的冠心病或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2年,也观察到预后的改善[7]。强化降脂治疗,除了降低动脉壁脂蛋白滞留可能性外,还可以带来其他益处,如改善内皮功能,促进巨噬细胞从损伤部位的排出等。现在证据表明,单纯将含ApoB脂蛋白降低足够的水平,即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