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部康复实施

足部康复实施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术后4周:解除石膏矫形托。6周内携带手杖行走。注意观察有无腓神经损伤,进行足趾主动活动。术后1周:解除石膏外固定,使用矫形紧固支持带缠绕踝关节以预防足内翻,并限制踝部前移松动。以往,肌腱移植术后常常需要使用石膏外固定6周时间,但是如果改用、穿着适合的踝部矫形器则能够缩短术后康复的时间,踝关节的功能恢复良好。待X线片显示骨愈合良好时可拔除克氏针固定。

(一)跟腱修补术后(图6-114)

术后体位:膝关节屈曲40°,踝关节跖屈20°,长腿管型石膏外固定(图6-83)。

图6-114 跟腱修补术

术后第9天:拆线,更换成短腿管型石膏固定[俯卧位下上石膏,屈膝90°,要求尽量将踝关节在0°位固定,并在石膏的足底负重部位外加行走垫(图6-115)];练习使用双拐负重行走。

图6-115 小腿石膏固定

术后3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开始在牵引搁架上利用牵引训练跟腱功能,牵引重量从1kg起始,逐日递增0.5kg,直至最大牵引量3kg。使踝关节在对抗牵引下练习跖屈运动;练习穿着石膏矫形托行走,1周内矫正尖足畸形(图6-103)。

术后4周:解除石膏矫形托。尖足矫正后开始使用双拐练习负重行走,如果足部背伸活动有所恢复则可过渡到使用单拐步行。在扶持肋木下练习弯腰、屈膝、下蹲动作,加强踝关节的背屈力量,加大背屈活动度(图6-116,图6-117)。6周内携带手杖行走。

图6-116 踝关节的强制背屈练习

图6-117 踝关节的强制背屈练习(下蹲运动)

(二)踝部非负重部位骨折术后

手术主要使用金属螺钉或张力带内固定方式(图6-118)。

图6-118 张力带内固定

术后体位:短腿石膏管型固定,小腿抬高(足部位置高于膝部)搁于内衬软垫的搁架上(图6-99)。注意观察有无腓神经损伤,进行足趾主动活动(图6-100)。

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性收缩运动(图3-12)。

术后第5天:拆除石膏外固定,改用绷带缠绕。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助力主动运动,但是禁止练习踝关节的内翻、外翻活动。夜间仍需用石膏托固定。如果合并有韧带损伤时则需要使用石膏持续外固定5周。

术后1周到第10天:解除石膏外固定,开始练习不负重行走(图3-21)。步行时由于下肢静脉回流不畅会引起足踝部肿胀,可以在行走前使用弹力绷带缠绕小腿加以防治(图6-106)。继续限制踝关节的内、外翻活动。对于老年患者,如果进行不负重步行训练有困难时可使用PTB石膏固定6周(图6-107)。

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行走。如果合并有胫腓连结韧带损伤施行了螺钉内固定的则需在去除螺钉后方可开始练习部分负重步行。

术后8~12周:完全负重行走。

内固定置入物取出时间:一般在手术1年后。

(三)踝部负重部位骨折术后

手术主要使用接骨板等内固定方式(图6-119)。

图6-119 接骨板内固定

术后体位:短腿石膏管型固定,小腿抬高(足部位置高于膝部)搁于内衬软垫的搁架上(图6-99)。注意观察有无腓神经损伤,进行足趾主动运动(图6-100)。

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性收缩运动(图3-12)。

术后第5天:拆除石膏外固定,改用绷带缠绕;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助力主动运动,夜间用石膏托固定。

术后第10天:解除石膏固定,开始练习不负重行走(图3-21),步行时由于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引起足踝部肿胀,可以使用弹力绷带缠绕小腿加以防治(图6-106)。但是限制踝关节的内、外翻活动。

待小腿肿胀消退后可穿着PTB矫形器(图6-120,图6-121)或用PTB石膏固定。

术后10~12周:去除PTB矫形器或PTB石膏固定,开始部分负重行走练习,逐渐增加负重量。

图6-120 PTB辅具固定
需完全负重时加用行走垫

图6-121 PTB辅具固定
部分负重时使用

(四)踝部外侧韧带成形术后[Watson-Jones法等(图6-122)]

术后体位:踝关节内旋位,短腿管型石膏外固定(图6-123)。

术后1周:解除石膏外固定,使用矫形紧固支持带缠绕踝关节以预防足内翻,并限制踝部前移松动。练习主动运动(图6-124)。

以往,在肌腱移植术后通常需要使用石膏外固定制动6周时间,但是如果应用适合的矫形器则可以有效缩短康复时间,使踝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恢复。

图6-122 Watson-Jones法
利用腓骨肌腱进行韧带重建

图6-123 内翻位小腿石膏固定

术后2周:开始1/3载荷行走练习。

术后3周:递增至1/2负重行走训练。

术后4周:进行踝关节被动背伸和跖屈的运动。

术后5周:完全负重行走。

术后6周:加入踝关节的被动内、外翻运动练习内容。

术后8周:练习使用足尖站立活动。

图6-124 制止踝内翻和前移的辅具固定

术后12周:去除矫形支持带,然后在3个月内,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使用护踝或绷带缠绕保护。

以往,肌腱移植术后常常需要使用石膏外固定6周时间,但是如果改用、穿着适合的踝部矫形器则能够缩短术后康复的时间,踝关节的功能恢复良好。

(五)踝关节外固定支架术后(图6-125)

术后体位:短腿石膏托固定,小腿抬高(足部位置高于膝部)搁于内衬软垫的搁架上(图6-99)。

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性收缩运动(图3-12)。

术后第10天至2周:拆线,然后将患部连同外固定支架一起用短腿管型石膏固定,在固定下练习不负重行走。

术后8周:解除外固定支架固定,在短腿管型石膏外固定(附加行走石膏跟)下练习负重行走。

术后12~16周:一旦骨折愈合解除石膏外固定。

(六)三关节融合术后[Lambrinudi法(图6-126)]

术后体位:长腿管型石膏外固定(图6-83)。

图6-125 使用外固定支架进行踝关节融合术

图6-126 距下、距舟、跟骰关节融合固定

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性收缩运动(图3-12)。

术后第5~7天:石膏开窗,创口换药,更换纱布。

术后2周:拆线,更换石膏外固定(长腿管型石膏)。

术后4周:更换石膏,换成附加行走跟的短腿管型石膏,然后开始练习不负重行走。

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行走。

术后8周:在穿着矫形器下进行主动运动,夜间仍用石膏托等保护。

术后12周:解除石膏外固定。当X线显示三关节已融合后可完全负重行走。

(七)趾外翻矫正术后[Hohman法等(图6-127)]

图6-127 外翻跖骨截骨矫形固定

术后体位:短腿管型石膏外固定(图6-128)。

图6-128 术后体位
在石膏上做一钮孔将趾牵向内侧

术后3周:解除石膏外固定。待X线片显示骨愈合良好时可拔除克氏针固定。开始CPM功能训练(图6-129)以及患部热浴。

穿着趾矫形器,练习不负重行走,术后趾矫形器需使用6个月(图6-130)。

术后7周:开始趾的负重练习。

要求在4~5周时能够穿着矫形器自立行走(可以使用拐杖辅助)。

图6-129 趾的CPM训练

图6-130 外翻的矫正辅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