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底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胃底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分布在欧亚大陆包括中国、朝鲜、蒙古国、俄罗斯及一些东欧国家等。据流行病学分析,认为传染源主要为鼠类。病毒及其毒素对血管壁的直接损害是主要发病因素。右心房内膜下出血病变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髓质病变表现为高度充血和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又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分布在欧亚大陆包括中国、朝鲜、蒙古国、俄罗斯及一些东欧国家等。我国除青海、新疆外,均有病例报告,尤以湖北、江西、黑龙江等省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休克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特征。病死率在10%左右。主要在冬季发病。

【病因及传染途径】 目前已基本证实汉坦(Hantaan)病毒感染为本病的病因。据流行病学分析,认为传染源主要为鼠类。传染途径大多倾向于通过野鼠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皮肤的伤口,或吸入污染的尘埃,或食入污染的食物等方式进入人体而致病。亦有认为螨等叮咬病鼠,再将病毒传播给人体。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病毒及其毒素对血管壁的直接损害是主要发病因素。当病毒进入机体后,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和中毒症状,同时病毒侵入细胞,进行复制并释放新抗原,后者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肾组织等,在补体的参与下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及血浆外渗等改变,导致低血压休克、出血、肾衰竭等各种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 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小血管损害。表现为充血、出血、水肿、并伴实质细胞的灶性坏死,间质炎症反应轻微,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1.血管和心脏病变主要侵犯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管壁疏松水肿,甚至呈溶解状态,并伴有高度充血、出血和水肿。在皮肤、睑结膜、浆膜、心、肺、肾、消化道黏膜、肝、脑、肾上腺、垂体等处可见有点状或斑状出血,严重者呈弥漫大片出血。浆膜腔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棕黄色或血性液体。

心脏最明显的病变为右心房和右心耳的内膜下弥漫性出血,严重者出血可达整个肌层和心包脏层。常在三尖瓣根部纤维环,与心室呈明显分界。右心房内膜下出血病变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他的心内膜多为点状出血。镜下观,心肌纤维水变性,横纹消失和断裂,心肌间质水肿、充血和出血,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呈非特异性炎症。

2.肾最突出的病变在髓质,而皮质无明显改变。髓质病变表现为高度充血和出血。尤其在锥体部与皮质交界处更为明显。在锥体中部有时还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灰黄色贫血性梗死样坏死区。肾盂黏膜可见充血、出血点或出血斑。镜下观,肾小球充血,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球囊内可见出血和蛋白性液体。肾髓质病变特别明显,尤以皮髓质交界处更为显著。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水变性和坏死,管腔内有红细胞及蛋白或颗粒管型。间质内水肿、充血和弥漫性出血,造成肾小管腔狭窄。有时小血管内可见微血栓形成,间质内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3.垂体以腺垂体病变为著,亦为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之一。早期仅见中度充血和局灶性出血。随病程进展,在肾衰期死亡病例,腺垂体出现广泛片块状坏死,类似梗死灶,坏死灶周少量炎细胞浸润。中叶和后叶仅见有充血和偶见小灶状出血,一般无坏死。

4.其他组织和器官病变皮肤、黏膜及浆膜均有充血、水肿及出血。肾上腺、肝、脾、胃肠、胰、脑实质等处亦可见充血、变性、出血及程度不同的坏死等。

【临床病理联系】 该病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典型的具有3类症状:发热、出血、肾损害。

1.休克多数患者在发病后3d左右发生低血压和休克。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①病毒直接损害血管;②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引起小血管麻痹,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外渗,血容量急剧减少,造成低血压和休克,故本病导致的休克为中毒性、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③垂体和肾上腺的出血、坏死,使维持正常血压的内分泌调节紊乱,血压下降;心肌损害,致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

2.出血为本病临床上突出的表现之一,目前认为: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DIC的发生,纤溶系统激活等复杂机制有关。

3.急性肾衰竭肾脏的损害很突出,几乎所有病例均导致急性肾衰竭。主要表现为少尿、蛋白尿,以后可出现多尿,经过数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危重病例肾损伤严重,可死于肾衰竭,此为主要死因。肾衰竭与肾髓质广泛小血管损害、休克致肾血流量的减少和DIC的形成等有关。

4.发热是本病的首发和必有的症状,系由于病毒侵入血液形成的病毒血症所致。

5.继发感染本病易引起继发感染,特别是在肾衰竭期,以肺炎、支气管炎为常见,可能是病毒感染、尿毒症等降低了机体抵抗力。

(丁凤云)

病例及思考题

病例1

患者,男,38岁,工人。咳嗽,消瘦一年多,加重1个月入院。一年前患者出现咳嗽,多痰,数月后咳嗽加剧,并伴有大咯血约数百毫升,咯血后症状日渐加重。反复出现畏寒、低热及胸痛,至3个月前痰量明显增多,精神萎靡,体质明显减弱,并出现腹痛和间歇交替性腹泻和便秘。十年前其父因结核性脑膜炎死亡,患病期间患者同其父有密切接触。体格检查:体温38.5℃,呈慢性病容,消瘦苍白,两肺布满湿啰音,腹部触之柔韧。胸片可见肺部有大小不等的透亮区及结节状阴影,痰液检出抗酸杆菌。入院后经积极抗结核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 全身苍白,消瘦,肺与胸壁广泛粘连,胸腔、腹腔内均可见大量积液,喉头黏膜及声带粗糙。两肺胸膜增厚,右上肺见一厚壁空洞,直径3.5cm,两肺各叶均见散在大小不一灰黄色干酪样坏死灶。镜下见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区,并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回肠下段见多处带状溃疡,镜下有结核病变。

【思考题】

1.根据临床及尸检结果,请为该患者作出诊断并提出诊断依据。

2.用病理知识,解释相应临床症状。

3.请说明各种病变之间有何相互关系。

病例2

患者,男,27岁,农民。因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血5d入院。20d前参加秋收(当地鼠害比较严重),5d前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尤其以肾区疼痛为甚。血压97/60mmHg,体温38.8℃。面色潮红,呈醉酒貌。睑结膜及咽部、颊黏膜充血、水肿并点状出血。全身皮肤散在瘀点及瘀斑,肾区叩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0.85,核左移,红细胞计数:600×1012/L,血红蛋白:17g/dl。尿蛋白:,红细胞计数:10个/HP,可见各种管型。入院后抢救无效,终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尸检:全身皮肤及黏膜散在瘀点及瘀斑,睑结膜充血、出血,口鼻有血性分泌物。脑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点状出血,肺表面充血并可见点状出血,右心房出血,肾脏体积增大,苍白、水肿,并可见点状出血。镜检:脑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小灶性坏死。肺组织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粉染液体。心肌细胞水肿并可见小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并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极度水肿、充血并出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肾盂及肾盏可见大片出血。

【思考题】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尸体解剖资料,做出诊断,并提出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变化,解释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

3.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什么?

病例3

患儿,男,4岁,于7月23日送达本院,入院时家长述患儿晨起自述头痛,高热不退,嗜睡,于中午开始呕吐,颈部发硬。体温40℃,面色苍白无华,神志不清,时有惊厥,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呼吸深浅不均,节律不齐,听诊肺部有湿啰音。一小时后患儿忽然一阵强烈抽搐,立即呼吸骤停,抢救无效死亡。抽取脑脊液呈微浊状,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略有增高。肉眼可见脑组织膨隆,血管扩张充血。镜下可见血管扩张充血,其周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神经细胞部分出现变性和坏死,并可见部分区域有软化灶形成。

【思考题】

1.本病的病理诊断是什么?为什么?

2.如何鉴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

3.两者在病理学上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