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颅内淋巴瘤

颅内淋巴瘤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颅内淋巴瘤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但MRI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于原发性淋巴瘤,MRI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3.比较影像学 CT对于颅骨受侵的判断较为敏感,MRI上,由于肿瘤细胞的特异构成所引起的信号改变,对于诊断本病具有重要的价值。1.最常见于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尤其是AID,可出现类似全身淋巴瘤或白血病的典型症状;而原发性淋巴瘤以颅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

颅内淋巴瘤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淋巴瘤又称为网状细胞肉瘤、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圆细胞癌等;继发性淋巴瘤多为转移性肿瘤。最常见于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尤其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患者。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但MRI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于原发性淋巴瘤,MRI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7岁,以癫、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就诊(图12-8-4)。

图12-8-4 原发性淋巴瘤

影像所见

A.CT平扫;B.CT增强扫描

大脑半球中心部位相当于胼胝体膝部可见蝴蝶状稍高密度肿块影,跨越中线向两侧延伸,瘤周可见轻微的低密度水肿带;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

病例2 男,15岁,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就诊(图12-8-5)。

图12-8-5 原发性淋巴瘤

影像所见

A.MRI T1WI;B.MRI T2WI;C.增强扫描

T1WI见左额颞区有一分叶状稍低信号影,边缘欠清晰,同侧侧脑室略受压,但占位程度较轻;胼胝体压部、膝部亦可见类圆形低信号区,边缘模糊。

T2WI:左额颞区病变边缘为高信号,内侧呈不均匀中等信号,胼胝体病变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左额颞区及胼胝体病变均呈“团块”样增强。

病例3 男,12岁,患者常年乏力,面色苍白,骨穿诊断为淋巴瘤,仅半年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图12-8-6)。

图12-8-6 继发性淋巴瘤

影像所见

A.MRI矢状位T1WI平扫;B.MRI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

T1WI右侧额顶叶硬膜下可见梭形稍低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影像与病理】

1.目前有关原发性肿瘤的起源观点不一,有人认为是由小胶质细胞产生;也有人认为是来源于脑膜及Virchow-Robin间隙的网状组织细胞。

2.原发性淋巴瘤好发于脑深部中线部位;而继发性(转移性)淋巴瘤好发于大脑表面。

3.AID病人常为多灶性。

4.75%~85%发生于幕上,额颞叶受累常见,其特征为常累及中央灰质区(基底节、背侧丘脑及下丘脑)与胼胝体。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平扫CT,肿瘤呈均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2)增强扫描大多明显均匀强化。

2.MRI表现

(1)由于肿瘤细胞成分多而间质液少,MR所有脉冲序列一般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部分呈高信号。

(2)肿瘤易累及胼胝体;瘤周组织可肿胀水肿,但结构改变不明显,即占位效应不明显为其特征。

(3)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团块”状强化,较少坏死囊变。

(4)肿瘤可单发,也可多发。

(5)原发性淋巴瘤多累及深部中央灰质团;而继发性淋巴瘤多累及大脑表面,其中硬膜下最常受累。

3.比较影像学 CT对于颅骨受侵的判断较为敏感,MRI上,由于肿瘤细胞的特异构成所引起的信号改变,对于诊断本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影像与临床】

1.最常见于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尤其是AID,可出现类似全身淋巴瘤或白血病的典型症状;而原发性淋巴瘤以颅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

2.进行性恶化为其临床特征,常于几个月内死亡,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鉴别诊断】

累及大脑表面的多灶性肿瘤与弓形体病不易鉴别;在MRI上,应与T2WI上其他低信号肿瘤(包括脑膜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鉴别;累及深部中央灰质团、呈多灶性病变者还应与转移瘤鉴别(后者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处,小病灶大水肿)。

(范国光 于 兵 干芸根 陈 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