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并发症的抢救治疗

并发症的抢救治疗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失代偿期常出现凶险并发症。现就其主要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治疗讨论如下: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25%,起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因此,积极抢救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降低肝硬化病死率的关键。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性威胁,加强监护,监控出血引起的心肌缺血。重复使用病人的效应性降低。主要用于治疗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及上消化道出血等。

肝炎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失代偿期常出现凶险并发症。现就其主要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治疗讨论如下: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25%,起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最常见的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超过50%,在首次出血病人中占80%左右。肝硬化病人40%~70%迟早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虽仅1/3会出血,但首次出血的病死率为30%左右。2年后再出血率达70%,再出血平均病死率也高达30%。因此,积极抢救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降低肝硬化病死率的关键。

门脉高压性胃病是肝硬化出血的第二大原因,但多表现为慢性出血(10.8%),急性出血相对较少(2.5%);肝源性溃疡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7%~8%。较少见的出血原因尚有异位静脉曲张、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肝性胃肠功能衰竭。

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措施:

1.一般急救措施 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迅速送入急诊室并尽早移入ICU,最好由有经验的医护小组处理。禁食、静卧,烦躁不安患者给予异丙嗪(25mg,肌注)或地西泮(10~20mg,肌注)镇静,禁用吗啡或哌替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性威胁,加强监护,监控出血引起的心肌缺血。

2.迅速纠正出血性休克 补充有效血容量,给予静脉输液(5%葡萄生理盐水250ml+维生素K110mg,静滴)、输入新鲜血浆纠正凝血异常、输入新鲜同型血液。输血血细胞比容≈0.3、血红蛋白≥100g/L,避免过度输血,致门静脉压提高而继续出血。维持动脉收缩压≥90mmHg,提高至原水平会使门静脉反弹而再度出血。中心静脉压监控血流动态。

3.药物止血 血管活性药物止血越早应用越好,即使诊断尚未确定,即可药物止血。在内镜检查前,甚至在病人家中急救时,尽早用药可降低内镜时出血和提高止血效果。生长抑制素及其类似物有效而安全,即使是其他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也可有效。

(1)奥曲肽(八肽生长抑制素,善得定),用法: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继以静滴。

10%葡萄糖溶液250ml+奥曲肽0.2mg,静脉滴注,每分钟8滴,持续滴注24~48h。

消化溃疡出血或应激性溃疡出血:每次0.1mg,皮下注射,每日3次。

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八肽环状化合物,具有天然生长抑素的药理活性,且有长效作用(本品的半衰期为1.5h,而天然生长抑素为2~3min)。本品对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有选择性抑制作用,比天然生长抑素作用强,经动物实验证明:静注本品15min,对生长激素的释放作用为天然生长抑素的70倍,对胰岛素的抑制为天然生长抑素的3倍。对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胃液素、胆囊收缩素、肠血管活性多肽也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胃酸、胰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能减慢胃肠的通过时间,促进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对内脏血管有收缩作用,可降低内脏血流,降低肝脏血流量,以降低门脉压和门脉血流量。

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如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和应激性溃疡出血,胰腺疾病如重型急性胰腺炎、胰损伤等。

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部位疼痛和胃肠反应包括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脂肪便、腹泻、腹痛和胃肠胀气等。长期应用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和胆结石。也可使糖耐量降低,甚至引起持续性高血糖。少数病人可致脱发。

(2)生长抑素(施他宁):本品为人工合成环状十四肽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和作用与天然生长抑素相同。其作用和用途与奥曲肽相同。

用法:10%葡萄糖溶液1 000ml+施他宁3mg,静脉滴注,每日1次,3d。

(3)垂体后叶素(垂体素):本品由家畜(猪、牛、羊)的脑垂体后叶中提取的水溶性成分。含等量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和缩宫素(催产素),有合成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用于产后出血、肺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尿崩症等。

用法:5%葡萄糖溶液500ml+垂体后叶素40U,静脉滴注,开始时静脉连续滴注0.2U/min,无效时加至0.4~0.6U/min,止血后以0.1U/min,维持12~24h停药。由于门静脉血流和门静脉压降低,使出血点凝血。即时止血率在50%~70%,但再出血率可达50%。重复使用病人的效应性降低。

(4)去甲肾上腺素口服止血,或生理盐水200ml+去甲肾上腺素16mg,分次口服。

去甲肾上腺素:是肾上腺素受体(α、β)激动药。以兴奋α受体为主,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乎无作用。与肾上腺素比较,其收缩血管及升压作用较强,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但可扩张冠脉,兴奋心脏。口服本品后胃黏膜血管收缩,吸收极少。主要用于治疗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及上消化道出血等。

(5)胃内灌注止血药:常用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巴曲酶(立止血)、孟氏液和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8mg%,用前4℃预冷,灌注胃后变换体位使其作用于整个胃黏膜;10min后抽尽胃内容物,若为血性可注入凝血酶6 000~10 000U(或巴曲酶2U);每1~2h1次,直至胃内容物中无血色。

①凝血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冻干块状粉末,易溶于水。可直接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加速纤维蛋白的形成,促进血液凝固。用于肾止血、扁桃体摘除、拔牙等止血。也用于胃及十二指肠出血、毛细血管渗血等。消化道出血时:用温开水(不超过37℃)溶解成每毫升含10~100U溶液,口服或灌注,每次1 000~4 000U,每1~6h1次,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及用药次数。

②巴曲酶(立止血、蛇凝血素酶):本品是从毒蛇的毒液中分离,精制所得的一种巴曲酶。注射后可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而促血液凝固,其中的类凝血酶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形成栓子,产生止血效应。可使出血时间缩短1/3~1/2,并持续2~3d。静注、肌注、皮下注射或腹腔给药均能吸收。静注后5~10min开始达高峰,24h后作用消失;肌注后止血作用在15min开始,19min达高峰,持续24~48h,皮下及腹腔注射后20~30min起效,止血作用可持续48~72h。局部用药于0.5~1min止血。半衰期为3~10h。静注、肌注、皮下注射或局部用药:一般1次1个克氏单位(相当巴曲酶50μg),每日1~2次。紧急情况下可静注和肌注各1个克氏单位。

③孟氏液(碱氏硫酸铁溶液)成分为硫酸亚铁104.5g、硫酸55ml、硝酸75ml、蒸馏水加至1 000ml。本品为三价铁制剂,含铁量为20%~22%。是强收缩药,用于局部止血如胃肠道出血,耳、鼻、喉及口腔等处止血用。

④云南白药:由多种中药组成。用于活血消肿、止血定痛,如跌打伤及各种出血等。

(6)奥美拉唑(洛赛克、渥米哌唑):10%葡萄糖液20ml+奥美拉唑40mg,静脉滴注,12h 1次,3~5d

奥美拉唑是抗消化性溃疡药质子泵抑制药,能特异性地抑制胃酸分泌。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黏膜出血等。

(7)法莫替丁(信法丁、噻唑咪胺、捷可达):10%葡萄糖溶液100ml+法莫替丁20mg,静脉滴注,12h1次,3~5d。

法莫替丁是组胺H2受体阻滞药。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比雷尼替丁强9倍,对组胺刺激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比西咪替丁强约40倍,持续时间长1.3~1.5倍。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

(8)甘油加压素:血管加压素是最强的内脏血管收缩药,因其严重不良反应,现已少用。血管加压素降门静脉作用主要是末端几个氨基酸,甘油加压素是合成的三甘氨酰赖氨酸加压素,末端有3个甘氨酸残基。剂量为:1~2mg静滴,4h1次,24h后8h1次。

完整分子有即刻血管收缩效应;随之在组织中缓慢转换为血管加压素,有较长的生物活性期,有较高的局部浓度,而血清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毒性。临床观察表明可高效控制出血和降低病死率,是能提高生存率的惟一药物,可较长时间应用以防止早期复发。

(9)硝酸甘油(三硝酸甘油酯):硝酸甘油释放NO抑制微血管和肌成纤维细胞的收缩,而降低肝内血管阻力和扩张门体侧支循环,扩张静脉作用强,只轻微扩张动脉。与血管收缩剂联合应用,以缓合血管加压素的不良血流动力学效应,却不失去其降低门静脉压的作用。与单用血管加压素对比,降低了毒性并发症,提高了控制出血的效果。静滴40μg/min开始,只要能维持动脉压90mmHg可增加至400μg/min。

4.紧急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的必要步骤,但必须先稳定血液动力学;必须先气管插管保护气道。内镜检查须用粗胃管吸出滞留血液后才能进行。尽早药物止血、使内镜检查易于实施。即使药物止血已初步见效,内镜检查仍不应迟延,因须鉴别其他出血原因。

(1)曲张静脉破裂:晚期肝病病人大都有胃食管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破裂是最可能的出血原因,占70%~90%。极大多数是食管静脉曲张,单独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仅占4%~8%。

(2)溃疡病出血:肝硬化病人中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可能因其黏膜的保护性降低。肝硬化合并症溃疡病者占肝硬化病人的24%,随访1年后约有20%发生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比胃溃疡出血多1倍。肝硬化病人合并溃疡病出血要比单纯溃疡出血严重得多,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都较高。

(3)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由于门静脉高压、高动力循环中的黏膜充血。肝硬化时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主要引起消化道慢性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率不高。一组300例肝硬化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中曲张静脉出血47%、溃疡病14%、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仅4%。

5.胃食管气囊止血 成功率可达80%以上,过去曾作为常规抢救措施,因撤出后易再发出血,现仅作为其他治疗的过渡。严重并发症有吸入性肺炎,是由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可气管内插管预防;操作意外可发生上气道堵塞、食管穿孔;插管12~24h或以上者可发生食管溃疡,是气囊放气后出血复发的一个原因。由于并发症的严重性,气囊填塞仅限于致死性大出血,应由有经验者操作。

急性胃食管静脉出血在止血后仍易早期复发,故在急救时即须考虑:①纠正血容量;②尽快止血;③预防早期复发;④预防并发症;⑤预防肝功能恶化。

胃食管静脉破裂常是急症,须根据病人当时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紧急处理主要是血管活性药物;急症内镜检查,必要时须进行镜下治疗;一般须病情稳定后才择期手术断流或分流。

6.内镜治疗 当药物预防未取得理想降低门脉压或服用普萘洛尔时仍发生出血,此时应选择内镜治疗。

(1)硬化剂治疗:硬化剂注射曲张静脉内和静脉旁,有多种硬化剂可供选择使用,乙醇胺油(ethanolamine oleatd)较常用,因刺激性较小,疼痛、溃疡和狭窄较轻,但长时期内须进行多次硬化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难治性食管静脉曲张或曲张静脉破裂的裂口过大时,硬化剂或套扎疗效不佳时,可用组织黏合剂栓塞法,即注射晴基丙烯酸酯。直接注入胃底或食管粗大的静脉内,即刻将曲张静脉和供血主干阻塞并使曲张静脉消失,对控制活动性出血有很高的成功率。

效果:出血控制71%~88%,并显著减少早期再发出血,失败率6%。当食管静脉硬化取得疗效后,25%~35%的胃底静脉曲张也可好转。

并发症:几乎均有短时发热、吞咽困难和胸痛。化学性食管炎、溃疡和胃酸反流可形成狭窄。0.5%的硬化治疗病人操作局部溃疡扩展,在5~7d后穿孔,从而发生吸入性肺炎和纵隔炎、胸膜渗液可达50%,门静脉栓塞36%,菌血症13%。出血常由剩留的曲张静脉或深溃疡引起,在曲张静脉闭塞前再出血约30%。注射晴基丙烯酸酯组织黏合剂可发生异位栓塞。有很高的并发症发生率,紧急操作位置不易准确,并发症更常见。在急性大出血时硬化治疗的病死率可达40%以上,主要死因是出血性休克。由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逐渐被并发症较少,而疗效略优的套扎治疗取代。但对于轻度静脉曲张病人,套扎治疗不能奏效时,仍选用硬化剂治疗为佳。

(2)套扎治疗:将曲张静脉完全吸入内镜末端的杯内,用一弹性环将其绞扎,2~3d后曲张静脉缩窄脱落,形成无菌性栓塞和表面浅溃疡,创伤性很小。须重复套扎,间隔7~14d,直至曲张静脉消除或明显变细(曲张程度降低)。套扎须彻底,一般需2~4次。

效果:与药物止血或硬化剂治疗同样有效。食管静脉Ⅲ度曲张病例套扎后约半数减轻至0~1度,内镜下套扎术对急症或预防复发均有效。首次套扎后2周。因侧支循环被阻断后血液重新回流到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使门静脉压更加增高,故2~3周后须重复治疗。疗程结束后宜6~12个月复查,酌情补扎。同时服用降低门静脉压药物受体β阻断药非常必要。

并发症:短时吞咽困难常见,也可发生菌血症、溃疡或出血。因无有害溶液注入食管,并发症明显比硬化的少,尤适用于有明显肝功能损害的病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