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脏电刺激的经典认识过程

心脏电刺激的经典认识过程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Prevost证实,直流或交流电可以终止心室纤颤。Beck的工作为治疗心脏停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长针很难直接插入心房肌,而且人的心脏在停跳的情况下,多合并有室内阻滞,所以针形电极导管可以刺激心房,仍达不到使心脏复跳的目的。Callaghan的工作开创了经静脉心内膜心脏起搏。实验结果证实,能引起心室有效的收缩。1952年,Zoll首先临床应用电刺激法,从而开创了心脏停搏的有效急救方法,开创了人工心脏起搏的新时代。

很早以前就已明确,电流对心脏有显著影响。但长时间无人对其作过系统的研究,更谈不上为临床应用。到1900年,Prevost着手研究电流对心肌兴奋性、传导性和节律性的影响。Prevost证实,直流或交流电可以终止心室纤颤。但是,这个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类却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

1933年,Hooker较详细的研究了交流电在终止心室纤颤中的作用,并直接对暴露的心脏应用电休克法。

1936年,Ferris等人证实,可用电容器放电终止羊的心室纤颤。

1940年,Wigger研究分析了不同的电休克方法在终止心室纤颤中的作用。他认为用直流电休克时,开始可能产生短暂性纤颤,继之采用较强的电休克可以终止心室纤颤。因此,他们称这种程序为抗休克(counter shock)。Beck的工作为治疗心脏停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1932年,Hyman就试图用一种有效的、不开胸的方法,使停搏的心脏复跳。他进行了动物实验,用一根长针形电极经胸壁穿刺到达兔的心房,电极另一端连接电脉冲发生器,以刺激心房获得成功。但这种方法从未在人体身上应用过。因为长针很难直接插入心房肌,而且人的心脏在停跳的情况下,多合并有室内阻滞,所以针形电极导管可以刺激心房,仍达不到使心脏复跳的目的。

1940年,Wigger研究了各种不同刺激参数,如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间期不同时对心肌兴奋性的影响。并在实验中发现心肌相对不应期中有一易损期。若刺激落在此期上,就容易产生颤动。

1950年,Callaghan用1根线状电极从犬的颈外静脉插入到心脏,刺激窦房结区域,用体外起搏法产生有效的节律。Callaghan的工作开创了经静脉心内膜心脏起搏。在他的实验研究启发下,Zoll研制成功一种标准类型的起搏器。他用1根长线状电极置于犬的食管内,另一根置于犬的心包上。实验结果证实,能引起心室有效的收缩。因此,可用本法使心跳复跳,并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接着他又着手改进心外电刺激技术和仪器,力求仪器设备完善和操作简化,便于临床推广和应用。Zoll等在研究中发现,电流达50~200mA(或30~150W)时,心脏才对刺激起反应。倘若电极的负极与心肌紧密相连,则引起心脏兴奋所需的能量就比较小,刺激时间一般仅需2~3ms,而且不易产生竞争性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时,心肌本身有缺血、缺氧,即使应用短程刺激也易产生竞争性效应。

1952年,Zoll首先临床应用电刺激法,从而开创了心脏停搏的有效急救方法,开创了人工心脏起搏的新时代。

1954年,Zoll和Kouwenhven等研究成功一种体外电休克除颤技术。用60Hz交流电,放电时间0.15 s。1955年,Zoll首次报道应用体外电休克除颤抢救成功1例室颤患者,Zoll等还证明电休克除颤技术,可以终止临床上任何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

1961年,Lown等应用R波触发控制同步电除颤技术。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刺激落在易损期上,故方法安全可靠。他将该方法命名为心脏电复律法(cardiovers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