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经典论文的问世

的经典论文的问世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Osler的经典论文开辟了认识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新纪元。心脏检查呈现较典型的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表现。因为这类患者多合并有心脏杂音,提醒医生高度警惕。Osler的论文中所指出的另一种类型的心内膜炎,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这种类型的心内膜炎在心瓣膜上以化脓性栓塞灶为特征,而且身体其他部位也有化脓性病灶存在。1899年,擅长于儿科诊疗的Heubner指出,临床上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心内膜炎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Osler的经典论文开辟了认识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新纪元。1885年,Osler总结了209例重症心内膜炎病例,是有史以来首次对细菌性心内膜炎大样本的总结。在这篇具有划时代的文献中,他描述了2种类型的心内膜炎,即原发性心内膜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原发性心内膜炎是指全身无化脓性病灶的证据,栓塞通常表现为非化脓性栓塞。心脏检查呈现较典型的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表现。既往史中多有心瓣膜疾病史。这种类型的心内膜炎在临床上容易诊断。因为这类患者多合并有心脏杂音,提醒医生高度警惕。病理学检查可见心瓣膜畸形,瓣膜上有石灰样物质沉积。Osler还首次描述了这类心内膜炎瓣膜上有纤维蛋白样物质,上面附有血小板。

Osler报道的209例病例中,其中53例有风湿热史。他分析了有风湿热病史者易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原因,这是由于血液中的细菌容易黏附在已有病变的心瓣膜上,并容易在这种瓣膜上生长繁殖。

Osler的论文中所指出的另一种类型的心内膜炎,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这种类型的心内膜炎在心瓣膜上以化脓性栓塞灶为特征,而且身体其他部位也有化脓性病灶存在。当年Osler所描述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就是现在所称的化脓性心内膜炎。他在论文中还呼吁医学界应重视对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细菌学研究,建议用实验方法复制出细菌性心内膜炎,以便进一步认识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过程。

1893年,Osler报道了2例慢性心内膜炎,其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发热,病程长达10个月至1年之久。他同时还描述了心内膜炎患者一种特殊的临床表现,即皮下小结。这就是当今经典教科书中仍引用的Osler小结。

由于Osler在心内膜炎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也促进了与他同时代的世界各国同行们对心内膜炎的研究。法国学者Jaccoud就是其中之一。法国医学文献称心内膜炎为Jaccoud病或“Osler—Jaccoud”病。Jaccoud从临床和细菌学两方面着手研究心内膜炎。有些患者病程表现隐匿,临床症状可能不明显,此时只能依靠血培养而作出诊断。1888年,Jaccoud报道1例老年患者,临床病程长达4个月之久,后来在二尖瓣上培养出葡萄球菌而确诊。

1891年,德国学者Fraentzel在心脏病学教科书中,将细菌性心内膜炎划分为3种类型:①急性心内膜炎,病程9周以内;②亚急性心内膜炎,病程10~12周;③慢性心内膜炎,病程在12周以上。Fraentzel指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慢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与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有所不同,前二者的临床表现是以不规则的寒战和高热为特征的。

1899年,擅长于儿科诊疗的Heubner指出,临床上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心内膜炎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对这种病例,尤其要注意心脏杂音的动态变化,这样就不会使心内膜炎漏诊。同年,Harbitz总结了他4年研究心内膜炎的经验,将心内膜炎划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类型。而感染性心内膜炎又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1899年,Kelymask报道了65例重症心内膜炎的尸体解剖结果,65例中有l/3在临床上表现为亚急性病程。

1902年,Herrick对溃疡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转归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临床上表现为亚急性病程的心内膜炎是可以治愈的。

1905年,Coleman总结6例心内膜炎临床上发热的热型曲线,热型曲线呈弛张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