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脂质代谢障碍学说的形成及现状

脂质代谢障碍学说的形成及现状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脂代谢障碍或称为血脂紊乱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过漫长的100余年,直至1994年4S大型调脂试验正式公布,才达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统一认识。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发生率有直接的相关性。相反,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明显地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MRFIT试验入选36万余例血脂紊乱的病人,调脂治疗并远期随访表明,血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危险性减少2%。

脂代谢障碍或称为血脂紊乱(dyslipidamia)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过漫长的100余年,直至1994年4S大型调脂试验正式公布,才达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统一认识。最早已有人发现胆固醇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是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冠心病人有1/3左右胆固醇很高,1/3左右胆固醇偏低,1/3左右胆固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分歧很大。20世纪60-80年代的研究证明,胆固醇高低的重要性不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更有价值,这就是脂蛋白代谢障碍的起源。直到今天仍然公认LDL-C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具有和LDL-C升高同样重要的致病作用,因此,目前更重视LDL与HDL的比值。正常LDL/HDL的比值为2~3,>3认为是脂代谢紊乱,需要积极调脂治疗。从1994年4S调脂试验到今天,近100余项与调脂有关的临床试验,均证明不仅脂代谢紊乱的病人需要调脂治疗,就是脂代谢正常的高危人群也需要调脂治疗,因为他汀类的调脂药同时具有保护内皮、抗炎症、抗凝血、稳定斑块的治疗作用,故将21世纪称为他汀时代的世纪。

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发生率有直接的相关性。来自Framingham研究的52 096例病人的远期随访资料显示,总胆固醇水平从≤204mg/dl、205~234mg/dl、235~264mg/dl、265~294mg/dl和≥295mg/dl,每1000人的冠心病发生率由10人依次的、逐渐地增加至130人,提示血清胆固醇水平每增加1%,冠心病危险性增加2%左右。相反,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明显地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MRFIT试验入选36万余例血脂紊乱的病人,调脂治疗并远期随访表明,血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危险性减少2%。

随着临床试验的增加,从二级预防到一级预防,调脂治疗都有降低冠心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明显效果。而且血清LDL水平正常的人群,进一步降低LDL水平,仍可进一步降低事件发生率,并且存在LDL降低越明显,事件发生越少的趋势。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是否LDL降的越低越好?LDL降的越低越好的提法是不妥的,不符合辩证统一和动态平衡的规律,人体没有胆固醇,细胞就会死亡,因此把胆固醇降到零,肯定是危险的。那么LDL降到什么水平最好呢?能降到每个人的青少年或儿童时期的水平,就是最理想的。因此ATPⅢ的降低LDL的靶目标为极高危人群≤70mg/dl,高危人群≤100mg/dl,中危人群≤130mg/dl,低危人群160mg/dl。但是目前还没有资料将胆固醇降至低于70mg/dl以下,是否会进一步降低死亡率,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脂质代谢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是肯定的,但其机制是复杂的,目前的研究结论尚不能圆满解释其发病机制,还有众多未知领域需要去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