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与饮食控制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与饮食控制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也是罹患脑卒中的严重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鉴于以上因素,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定期复查血液流变,平时服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糖尿病伴有肥胖的患者应减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饮食控制的目标,是要控制血糖,保证营养素的摄入,恢复正常体重。不仅适用于减肥,也适用于2型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

一、糖尿病危害脑血管健康

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也是罹患脑卒中的严重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文献报道,有3.6%~6.2%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卒中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群卒中病率的4~5倍。

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常常患有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微血管也可能有基底膜增厚的改变,基底膜糖类沉积,脂肪样和透明样变性,易形成粟粒样动脉瘤。这些病理变化,易致脑血管腔狭窄,易发生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病变,易致血栓形成,或动脉破裂出现脑出血。此外,长期患糖尿病的人,脑部血流自动调节的功能受损,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血小板的黏附力增加,对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类、胶原纤维的敏感性增加,具有强烈收缩血管的作用,并促使血小板凝聚,加之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减弱,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脑缺血的发病率增加。

鉴于以上因素,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定期复查血液流变,平时服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糖尿病伴有肥胖的患者应减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由于糖尿病易引起人体脂肪代谢紊乱,高脂血症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控制血糖、减肥、降脂都与饮食密切相关,所以合理的饮食对于控制糖尿病的病情非常重要。

二、饮食的管理

1.总的原则

总热量控制,合理供应糖类(碳水化合物),多吃蔬菜和粗粮,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限制脂肪和纯糖食物,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总的目标

既要控制血糖,又要避免营养不良,总热量是根据活动情况、营养状态和生理状态来确定的。

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每日总热量(千卡)=理想体重×每日热能供给标准

糖类(米、面类)占总热量的50%~65%,每天200~300克。

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5%,每天1~1.5克/千克体重。

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按理想体重,每天0.6~1克/千克体重,约每天40克,其中饱和脂肪酸不超过1/3。

食物纤维每天多于35克。常吃的食物中每100克含纤维素量:燕麦3.1克、大麦片4.9~6.5克、黄豆3.4~4.8克、玉米1.2~1.6克、番薯0.5~1.3克、土豆0.3~1.0克。

举例:身高169cm,体重65千克,轻体力活动。

理想体重:169-105=64千克

每日所需总热量=理想体重×轻体力活动者一日所需热量标准(本例体重接近理想,活动量在轻体力活动和卧床之间,故选25千卡/千克体重)计算:

64千克×25千卡=1600千卡/日

3.每天食谱制定按以下要求

①“营养宝塔”要求包括谷物(薯)类、蔬菜水果类、鱼禽蛋肉类、奶豆制品类四大类和25克烹饪油类。

②按3大类食物的热量分配和食物储量分配食物

计粮食250克(5两)、牛奶250毫升、鸡蛋1个、各种瘦肉100克(按生肉计)、豆制品50克、叶菜750克(1.5市斤)、其他蔬菜250克、炒菜用植物油1.5~3汤匙。

为丰富菜谱,每一大类食物可用等热卡的实物交换(同类等热卡)。等热卡的实物可向医师或营养师咨询。

三餐的热量分配为1/5、2/5、2/5或1/3、1/3、1/3。增加餐次,总热量不变的进食,更可避免血糖的高峰。

4.饮食控制血糖的七个转变

饮食控制的目标,是要控制血糖,保证营养素的摄入,恢复正常体重。现在控制血糖偏高的饮食新理念,归纳起来有如下7项。

①从“控制主食”向“控制总热量”转变:糖尿病人知道主食应多吃纤维高的粗粮,如玉米、荞麦、燕麦或在大米中掺杂些豆类食品。但是,不少糖尿病患者只知道控制主食量,还不知道控制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脂肪摄入量,因此导致血糖控制不良。曾有学者指出,糖尿病的恶化不仅是血糖控制不良,也可能是血脂过高。糖和脂肪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

②从“摄取单一食物”向“摄取多种食物”转变:糖尿病人因为怕吃,吃的选择越来越狭窄,久而久之会造成营养不良。但是,只要掌握同种类食品互换就可以增加糖尿病人的饮食种类。同类食物中的不同品种可以等(热)量互换,使所进食物不至于单调。

③从“先干后稀”到“先稀后干”转变:中国许多地方的人,习惯先吃干饭,然后喝汤。这种进餐顺序对于正常人无妨,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其表现为餐后高血糖,且饥饿感明显,用“先干后稀”的吃法,不但会使血糖明显增加,且饥饿感缓解不明显。如果采用“先稀后干”的吃法,先有汤垫底,再吃干饭,不但可以减轻饥饿感,而且餐后血糖升高速度也会减缓。有人总结的“饭前喝汤,健康苗条;饭后喝汤,越喝越胖”。不仅适用于减肥,也适用于2型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

④从“细嚼慢咽”到“定量快嚼快咽”转变:有专家在做吃馒头葡萄糖耐量试验时发现,30分钟吃完100克馒头者,比15分钟吃完者,血糖升高明显。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糖尿病患者吃同样的食物,“快吃快咽”的进餐方式是比较合适的。注意这里的食物是“一定量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进餐快,血糖升高慢,饱腹感不明显,此时如果不控制总量,等饱腹感出现了,已不知不觉中吃进了过多的食物,血糖必然会升高。

⑤从“盲目选食物”向“按升糖指数选食物”转变:专家研究表明,食物种类不同、不同的烹调方法、不同的吃法,对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是有影响的。如吃等量馒头,比吃米饭餐后血糖升高要明显,吃等量大米的稀饭比大米干饭升高血糖明显,“先菜后饭”血糖上升慢于“先饭后菜”。不同的烹调方法对餐后血糖也有影响,从影响血糖高到低为序依次是:糯米饭>大米粥>馒头>大米干饭>面条>饺子>菜包子。

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糖类的摄入,这不敢吃,那不敢吃,使得他们常处于半饥饿状态,这对治疗反而不利。为了让糖尿病患者既能获得足够的糖类,又不至于使血糖升高,应该选择血糖指数低的食物吃。

食物的血糖指数(CI),表示某种食物升高的血糖值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升高的血糖值的百分比。CI的百分率越高,说明这种食物血糖指数越高,这种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越强。

糖类含量相同的食物进入人体后,为什么会引起完全不同的血糖效应呢?这是由于不同的糖类在肠胃内消化吸收的速度不同所致,而消化吸收的快与慢,又与糖类本身的结构、类型有关。此外,烹饪方式,如颗粒大小、软硬、生熟、稀稠及时间、温度压力等对CI都有影响。总之,越是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CI值越高。

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健康食品。中外营养学家已制订出200多种日常食物的CI对比数据(见常见食物的血糖指数附表)。他们认为,CI低于55%(即升糖指数为55)的为适合糖尿病患者和希望控制血糖者的健康食品,而CI超过70%(即升糖指数为70)的食物,不仅不适于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异常者食用,也不适合希望减肥降脂的人食用。注意食物标签上的产热营养素的含量及食物升糖指数,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必要的(见“部分常见食物升糖指数表”及“成人糖尿病患者每日热能供给量表”)。

⑥从“煎炸炒”向“蒸煮拌”转变:由于9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血脂升高,因此为糖尿病者或高血糖倾向的人烹调食物时,应放弃“煎、炸、炒”等耗油量多的烹调方法,而选用“蒸、煮、拌”等方法。不用或少用食油的烹饪方法。

⑦重视摄入富铬的食物:铬是葡萄糖的耐量因子,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和血脂的控制,每人每日需要50~200微克。含铬丰富的食物有海带绿豆、黑木耳、莲子和黑芝麻等。

成人糖尿病每日热能供给标量见表18-1。部分常见食物升糖指数见表18-2。

表18-1 成人糖尿病每日热能供给标量(千卡/千克理想体重)

注:体型计算公式为(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
本表录自浙江电视大学教学讲义《健康生活》第2册

表18-2 部分常见食物升糖指数

1.(CI)表示某种食物升高的血糖值;2.录自浙江电视大学教学讲义《健康美食》

5.糖尿病患者饮食宜与忌

①糖尿病患者不宜选择的食物:肥肉、禽肉皮、内脏、蛋黄、咸菜、榨菜、黄酱、豆瓣酱等。

②糖尿病患者吃水果有条件限制:糖尿病患者需要水果的营养和纤维素,所以不是不能吃水果,而是不能无条件地吃水果。那么,有什么条件呢?

空腹血糖小于140mg/dl(7.8mmol/L)餐后2小时的血糖小于180mg/dl(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5%,近期血糖无明显波动。

吃水果的时间。两次正餐中间或睡前1小时为宜,一般不提倡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

吃水果的种类。一般而言,西瓜、苹果、梨、橘子、猕猴桃等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较为适合。香蕉、红枣、荔枝、红果、菠萝、甜橘、葡萄等含糖量较高,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吃水果的数量。根据水果对血糖的影响,每天可食用200克左右水果(约90千卡热量)但同时应减少25克主食。

相当多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单靠饮食管理即可好转。老年人饮食习惯不容易改变,要尽可能照顾原来的饮食状况,逐步改变。

三、运动疗法管理

运动不仅可以增进胰岛素功能,降低血糖,而且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增强心肺和脑功能,促进末梢循环。

运动疗法主要适用于: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对肥胖者更有益。

经适当胰岛素治疗,病情比较稳定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一般在11.1~14mmol/L的糖尿病患者;有某些合并症,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的患者。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应根据具体病情采取低冲击力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爬楼、骑车、登山、甩手、打太极拳等。家务劳动也可消耗一定热量,但必须做到力所能及,以不感到劳累为度。

对于一些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心脏病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避免慢跑、球类、跳跃等高冲击类剧烈运动。运动前后应做5~10分钟的热身运动及缓和运动,从而增加运动疗法的效果,消耗过多的热量,维持合适的血糖,但不宜在太热或太冷的天气中运动。

如果糖尿病患者有下列情况,则暂时不宜运动:

空腹血糖高于14mmol/L;

血压大于80mmHg;

有急性感染时;

有心、脑、肾并发症者;

属于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者。

四、情感控制管理疗法

情感控制管理疗法即心理平衡,强烈的情绪,如紧张、愤怒、心神不宁或沮丧也会影响血糖水平,因此处理好这些情感问题很重要,不要设法去隐藏或克制情感。对于有些病人而言,处理病后的情感问题也是血糖控制的最重要工作。

大约有6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用胰岛素。他们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心态平衡,不激怒,不生气,有事想得开,始终保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疾病,坚持用饮食控制和锻炼来控制血糖,通过控制体重,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可无需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只要体重降低5~7千克,血糖就可降至正常。

五、自我监测管理疗法

除了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外,科学合理、有的放矢地应用药物进行治疗,对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延缓糖尿病慢性病合并症的发生、减少其伤残和死亡率非常重要。在治疗中,对每个患者都应进行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的监测,制定最佳饮食,活动及药物治疗的方案。患者自己也要学会定期做好糖尿病监测记录,通过自我监测及时地获取有关数据,从而有效地调整药物,饮食和运动量,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国际糖尿病联盟为此将“自我监测(护)”列为糖尿病五大治疗原则之一,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管理。

1.血糖监测

这是糖尿病患者首选项目,通过监测血糖,患者可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自测血糖的时间和次数视病情而异,血糖控制稳定者每月监测1~2次,不稳定者每周1次,使用胰岛素者要经常监测,以防低血糖发生。此外,在血糖监测的同时,最好每隔3个月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患者近3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比较客观地反映控制血糖的程度。

2.尿糖监测

对肾糖阈值正常者而言,尿糖测定是一种简便的方法,目的是要保持尿糖阴性,但老年糖尿病患者肾糖阈升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肾糖阈降低,这时监测尿糖的意义便显得不大,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3.尿酮体监测

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持续高血糖者(≥240mg/dl),以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4.血压、血脂监测

血压、血脂正常者每年至少监测1~2次,血压异常者应密切监测,每周测1次血压,血脂异常者每3个月复查1次。

5.体重监测

每月测一次体重,每6个月至1年测一次心电图,查1次尿蛋白和眼底以及进行神经功能的检测,如发现体征变化,则随时去就诊检查。

六、药物控制管理疗法

在合理的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血糖尚不能控制,应借助降糖药物。现有降糖药物有胰岛素制剂和不同作用的4类口服降糖药物,选择何种药物应由医生处方,自己不宜自行服用。口服降糖药物吸收时间,维持时间每种药品各不相同,要按医嘱服用,自己一般不要更改剂量和服药次数。

其他药物有时可能和糖尿病的药物产生互相影响,因此应让医生知道患者正在服的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这非常重要,有些药物(如倍他乐克)会掩盖低血糖反应,非常危险。

七、其他疾病的控制管理疗法

尽量不要让自己生其他疾病。当您生病时,特别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感冒发热、气管炎或其他炎症时,血糖会趋向于增高。当然,每个人都在尽量避免得其他疾病,一旦得了病,记住需要仔细监测血糖,尽快去就诊,并告诉医生,以调整降糖药物种类和剂量。在治疗新的疾病同时,控制好血糖十分重要。

总之,只要正确认识,从饮食、心理、运动、药物及家属监测等方面做好控制管理,对糖尿病加以注意,就能控制住病情进一步发展,保持健康,正常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