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虫过敏的治疗

昆虫过敏的治疗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口咽干燥、口味改变。有严重昆虫蜇咬过敏的患者,当再次被蜇咬时,可先进行自救,然后再去医院作进一步处理。昆虫的免疫治疗无论对蜇咬性、吸入性、接触性或食入性过敏均有一定的疗效。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和全身的过敏反应。如患者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即降低一个浓度重新开始注射。

一、非特异性治疗(药物治疗)

包括昆虫通过吸入致敏、食入致敏、接触致敏等引起的身体各系统的疾病的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 全身用药多用于症状严重的急性发作,一般应用时间不宜太长,症状控制后停用,以防其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局部用药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所以能局部用药时,应尽量局部用,但局部用药也可能引起局部并发症,如吸入性用药可引起口腔真菌感染;眼部应用可引起角膜溃疡、青光眼白内障;鼻部用药可导致鼻黏膜萎缩、鼻出血;皮肤用药可致皮肤萎缩或类固醇皮炎等,所以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不管如何用法,都应慎重。

2.控制变态反应活性化学介质释放或解除其作用

(1)抗组胺药:主要通过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膜上的组胺受体而阻断组胺的作用,但因为它们分子量小,能通过血脑屏障,有中枢抑制作用,它们大多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导致口干、视力模糊、尿潴留、便秘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大多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合量少,故不引起明显的困倦嗜睡作用,且它们多数每日只需服用一次,有的服用两次,方便了患者。但第二代抗组胺药在肝功能不全、用药过量以及与某些药物同时应用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虽然发生率很低,却是可以致命的,必须引起重视,它们以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最容易产生。

(2)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肥大细胞致敏后可以释放预先合成和新合成的多种炎症介质,在过敏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代表药物是色甘酸钠和曲尼斯特,酮替芬既可稳定肥大细胞膜,又有抗组胺作用。

(3)抗白三烯药:白三烯是肥大细胞致敏新合成的一种炎症介质,是Ⅰ型变态反应迟发相重要的炎症介质,有学者报道它的生理作用比组胺强1 000倍。目前常用的是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如孟鲁司特钠。

3.控制或拮抗过敏反应靶组织或靶器官的病理反应

(1)针对平滑肌痉挛。

①茶碱类:属于黄嘌呤类药物,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使气道平滑肌细胞内cAMP浓度增加;腺苷受体拮抗作用,使平滑肌舒张;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释放,间接地起到平喘作用;抑制细胞内质网Ca2+的释放,从而抑制平滑肌的收缩;增加纤毛的运动,促进黏液的清除。茶碱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便秘、恶心、呕吐)、血管系统症状(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中枢兴奋引起失眠,严重者可引起抽搐乃至死亡。由于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血药浓度十分接近,且个体代谢差异较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应该按照患者的用药史、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后的反应和血药监测浓度等资料,为每一个病人制订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常用的药物是氨茶碱。

②β2受体激动药:属于儿茶酚胺类药物,β2受体激动药通过与β2受体的结合,活化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增多,游离Ca2+减少等一系列的细胞内信息传递的过程,可舒张气道平滑肌,增加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调节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介质的释放。β2受体激动药的常见副作用有肌肉震颤、心率加快、头痛、心律失常、肌肉痉挛、低钾血症等,调整合适的剂量通常可以避免不良反应。常用药物有沙丁胺醇。

③抗胆碱类:是选择性阻断胆碱能M受体而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尚可防止吸入刺激物引起的反射性支气管收缩,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较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6~8h),不良反应少。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口咽干燥、口味改变。过量时可减少呼吸道分泌,抑制纤毛运动,有可能加重呼吸道阻塞。目前常用的药物是异丙托溴胺。

(2)针对组织水肿:钙剂、芦丁、高渗葡萄糖、麻黄素等。

(3)针对分泌物增多:氯化铵、抗组胺药等。

(4)针对继发感染:抗生素。

4.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在我国历史悠久,中西医结合也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途径,但中医无标准的诊治方法,个体化强。

5.昆虫蜇咬过敏反应的急救

(1)观察受蜇咬的部位是否有毒囊尚在继续排毒,如果毒囊仍在蠕动,应立即用小镊子紧贴蜇刺处皮肤夹住和拔出毒囊,拔除时应尽量避免挤压毒囊,使毒液再次进入体内。

(2)受蜇咬部位的肢体应立即在受蜇咬处近心端用止血带结扎,以延缓毒液吸收。止血带应每隔10~20min松解一次,以利肢体供血。

(3)如果受蜇咬部位不在四肢,可用0.01%肾上腺素5~10ml做受蜇咬部位四周封闭。

(4)同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如注射后15~30min内血压无回升迹象,或短时间回升后又见下降者则每隔15~30min重复注射一次,直至血压回升至休克水平以上并维持稳定为止。

(5)受蜇咬部位红肿严重者可在局部冷敷。

(6)如在医院内进行抢救,可在葡萄糖液中加入氢化可的松200~3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并按病情需要随时在滴注小壶中加入正肾上腺素、洛贝林、尼可刹米或咖啡因等急救药物。

(7)对症治疗,如有窒息表现者给予吸氧等。

为了便于患者自救,国外有一种供自行注射的肾上腺素制剂,商品名Epipen,内有一支装好肾上腺素的消毒注射器,患者需要时只需将其顶住皮肤,针头即可自动弹出,将药液注入。有严重昆虫蜇咬过敏的患者,当再次被蜇咬时,可先进行自救,然后再去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二、特异性治疗(免疫治疗)

昆虫的免疫治疗无论对蜇咬性、吸入性、接触性或食入性过敏均有一定的疗效。免疫制剂在我国没有专门厂家生产,均由各家医院自己生产,一般为昆虫全虫浸液,免疫治疗开始的浓度可根据皮内试验的结果判定,经过变态反应学界前辈们的多年的经验结果,一般皮肤反应(+)即风团直径大小为5~10mm,初次选用1∶106的浓度开始注射;皮肤反应(),即风团直径大小为10~15mm,初次选用1∶108的浓度开始注射;皮肤反应()或以上,即风团直径大小为15mm以上或风团不规则,出现伪足,或出现全身的皮疹等,说明病人对此过敏原有很强的敏感性,宜采用终点滴定的方法来决定初次浓度,终点滴定的方法是对病人进行一系列的皮肤试验,测出其对此过敏原皮肤反应转阴的过敏原浓度级,作为开始免疫治疗的初次浓度。用递增的方法每周注射2~3次,直至最高浓度达到1∶100为止,并以最高浓度0.5~1.0ml维持剂量进行巩固治疗,从每周2次,每周1次,2周1次,3周1次,1个月1次,一般维持治疗应延续3年左右,3年以后如有必要每半年再加强注射1次。

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和全身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出现风团和红斑及瘙痒,如风团直径小于2cm,24h内消退,可继续治疗密切观察,风团直径的大小等于2cm,24h内消退,继续注射最后一次的剂量,以至病人注射部位不出现皮疹为止,风团直径的大小大于2cm,下次注射应减去一半剂量。如患者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即降低一个浓度重新开始注射。通常情况下一般先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如不处理才会出现全身不良反应,故免疫治疗前应告诉患者每次都要观察注射部位,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另外由于不良反应大部分出现在注射后30min之内,故注射后要求患者在诊室观察半小时,如无不良反应才可让其离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