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痔区组织的血管分布特性

痔区组织的血管分布特性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痔区组织的动脉目前已被证实是直肠下动脉和肛门动脉,直肠上动脉一般不参加。据统计,门静脉高压患者痔的发病率并不高。因此,过去肛肠科专著中普遍记载的门静脉高压与痔的发病率密切相关的假说已被否定。痔静脉丛曲张而成痔的传统概念已被摒弃。由于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可使痔区静脉丛的静脉血动脉化,甚至静脉出现节律性搏动。因此动静脉吻合发生调节障碍,可能是内痔的发病因素之一。

痔区组织的动脉目前已被证实是直肠下动脉(痔中动脉)和肛门动脉,直肠上动脉一般不参加。痔区的三分叶排列方式与直肠上动脉的分支模式无关。

日本宫崎治男(1976)和我国的张东铭(1986)通过动脉造影观察痔区内微血管密度,发现直肠下动脉和肛门动脉的微血管从6个方向汇集于此,全周分布密度均等,未发现右前、右后及左侧三处的微血管有特别密集的现象。因而动脉微血管在痔区内的分布模式与痔的好发部位无关。

以往人们对痔的认识归咎于痔静脉曲张,事实上早在18世纪就有人证实,从初生婴儿到健康成人,痔静脉丛的静脉扩张现象都是恒定地存在着的,属正常生理性扩张。妇女内痔丛有雌激素受体,妊娠及月经周期雌激素水平升高时,刺激此类化学性受体,可反射性地引起静脉扩张,亦属生理现象。

痔区黏膜下静脉丛与直肠内门静脉与体循环静脉之间有着广泛的交通,门静脉血可经痔间交通静脉与痔生殖静脉分流至体循环,在排便时直肠收缩,这种分流现象更加显著。1985年Shafik通过痔丛造影发现,痔生殖静脉有静脉瓣的作用,只允许痔静脉丛的血流向体循环,而体循环的静脉血则不能流向门静脉系。因而门静脉高压与痔无直接联系。据统计,门静脉高压患者痔的发病率并不高。有人调查了188例门静脉高压患者,患有痔疮者52例,占28%,而一般人痔核发病率高达50%~80%。因此,过去肛肠科专著中普遍记载的门静脉高压与痔的发病率密切相关的假说已被否定。痔静脉丛曲张而成痔的传统概念已被摒弃。

1962年Stelzner等在连续组织切片中发现痔区黏膜下层有动静脉吻合。1963年Staubesand用X线造影法,1975年Thomson用乳胶注射法,均相继证实了这种特殊血管的存在。动静脉吻合呈丝球样的结构是痔区内独特的血管模式。

动静脉吻合是指小动脉和小静脉间的直接吻合管,血液可不经毛细血管从动脉直接流向静脉。此类血管可直行或呈球状或迂曲状。管壁构造很特殊:内皮细胞直接与变形的平滑肌细胞相接,外膜内有丰富的神经纤维。正常情况下,动静脉吻合的开放或闭合是交替进行的,每分钟开放8~12次,也有开放数日或关闭数日的。由于吻合管能自由开放,因而对痔区的温度与血量调节具有重大作用。由于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可使痔区静脉丛的静脉血动脉化,甚至静脉出现节律性搏动。此对痔血为何呈鲜红色(动脉血)给予了合理回答。

动静脉吻合是痔区良好的血量调节器。痔区供血量的多少和它的功能状态与内外环境的刺激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痔区吻合管的血流量占直肠总血量的20%,甚至可达50%。动静脉吻合管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是受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并由血液中的血管活性物质调节。活性物质可分两大类,即血管收缩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等)和血管舒张素(组胺、血管运动徐缓素、胰舒血管素、核苷酸及乳酸等)。前者为全身性,其浓度变动很小。后者由局部组织产生,当痔组织受到不良因素刺激时,激发交感神经,起初由于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引起吻合管痉挛,组织缺血缺氧;继而痔区组织因缺血缺氧刺激酸类物质增多,释放组胺,产生吻合管扩张,血液淤滞,组织水肿,血凝块形成,严重可发展为局部坏死,糜烂出血。因此动静脉吻合发生调节障碍,可能是内痔的发病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