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痹第二十七

周痹第二十七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周痹病发生在身上,它的疼痛随着血脉运行而上下移动游走,而且疼痛的部位左右对称相应,疼痛又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根本就没有间断的时刻,很想听听这种疼痛是发生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发生在分肉之间?是怎样导致这种病的?这种疼痛游走得这样快,以致于来不及在痛处下针;而当疼痛似乎集中在某个部位时,但还来不及决定如何治疗,疼痛又已经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想听听其中的缘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是众痹,而不是周痹。黄帝道:很想听听众痹这个病。岐伯回答说:由于这种病的病邪布散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并随时转移、随时停留,交替发生,因而疼痛也随时发作、随时休止,交替出现。虽然左右影响对称相应,但并不是周身都痛,而是时发时止、交相出现。黄帝道:好。如何进行针刺呢?岐伯答说:针刺这种病,某个部位的疼痛虽然已经停止,但仍然必须针刺那个部位,不要让它再次发作。

黄帝说:好极了。我还希望您再讲一讲周痹这个病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周痹的病邪存在于血脉之中,随着血液在身体中流动而遍及全身,所以,在发病的时候,并不是左右对称的发作,而是病邪随血液流动,停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发病。黄帝说:那么针刺治疗又如何呢?岐伯回答说:疼痛是从上至下发展的,就先针刺疼痛部位之下的穴位,使邪气不再继续下传,再针刺其上部疼痛的部位以祛除病邪本身。黄帝说:好的。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又为什么将这种疼痛称作周痹呢?岐伯回答说:风寒湿的邪气,从外至内逐渐侵入人体的分肉之间,将肌肉之间的津液挤压为汁沫,汁沫因寒冷而凝聚,凝聚为有形之物后就更加排挤分肉而使之分裂,因此而生疼痛,疼痛发生之后,人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个疼痛的部位上,心神集中在这个地方,就会使阳气聚敛,阳气聚而热生,痛因热解,疼痛解除之后,邪气就会继续流窜,在其他的部位聚集,于是疼痛也就随之转移到这一部位了,因此疼痛就会这样此起彼落。

黄帝说:好的。我已经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岐伯接着说:这种病邪在内并没有深入脏腑之中,在外也没有通过皮表发散出来,而是独留于分肉之间,致使人身的真气不能流畅地在周身贯通,因此叫做周痹。在针刺治疗时,首先要沿着发病的经络,用手指按切诊察,以判断其病是虚是实,以及大络的血脉是不是有瘀结不通,以及经脉中有没有下陷空虚的情况,根据证候进行调治。或用熨蒸的方法通其经络,若有牵引疼痛,拘急坚劲的情况,就用按摩导引等方法行其气血。黄帝说:对。我明白这个病的机制了,也知道了治疗的方法。原来使用九针除了能使经气顺达流畅之外,还能治疗十二经脉阴阳不调的各种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