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医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生的神圣职责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这是一个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的职业。⒉医生职业角色 医生角色,是指受过专业训练、从事医疗活动并且拥有相应的行为模式,经国家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医务人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郭永松教授对医学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真正热爱医生职业的仅占46.6%。

(一)职业与职业能力

1.职业的内涵 职业(occupation)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的特点:第一,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强调社会分工。第二,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与个人生活相关,强调物质生活来源,并设计满足精神生活。

2.职业能力 每个职业都需要一定的、特殊的能力才能胜任,如教师要有专业授课能力,总经理要有协调管理能力,这些内容具体可以在每个职业(岗位)的任职资格中了解到。职业能力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职业能力由岗位特殊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组成,其中岗位特殊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是属于专业能力的范畴,而职业核心能力则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

(二)医生职业与职业能力

1.医生职业的内涵 在社会生活中,医生是医疗活动的主体,是担负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等项工作的专业人员。医生的神圣职责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这是一个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的职业。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①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②制订科学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③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钻研业务,更新知识;④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医生的工作既神圣又责任重大,因为其工作“人命关天”,担负着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责任。

⒉医生职业角色 医生角色,是指受过专业训练、从事医疗活动并且拥有相应的行为模式,经国家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医务人员。人生需要职业,职业需要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生的一盏明灯。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人生的崇高境界,往往只有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怀的人,才能实现这一人生目标。职业是人的社会角色及所从事工作的统一,道德是一种内在的控制力。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相应的社会性质和地位,从而在道德上就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如:医生要有医德、演员要有艺德、商人要有商德、教师要有师德等,各行各业都有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是一种软性规范,它本身受人类的良心和社会成员个人素质的制约。职业道德在人的心理上表现为良知和责任感,“良心是一种对道德上有义务履行的行为(或不正当的行为)必须坚定的履行(或防止)的执著信念”。有了这种良知和责任感,就能有效地实现职业职能、创造效益、组织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的价值。对于个人来说,可以进行技能的积累,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员,为社会服务和做出贡献,实现其人生价值;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社会就会更加文明、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三)医生角色的社会化

1.学校教育阶段 是指医学生在医学院校学习理论、培养技能、形成专业角色所要求的职业素质结构的过程,或称为医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角色的综合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形成医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接受系统、完整、严格的正规学校的专业和相关知识教育,经过临床前的训练、临床训练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教育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医学知识和技术,如人体的正常和异常,疾病的表现和诊治,药物、器械使用及诊疗技术操作等;另一方面是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诸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使每一位毕业生都懂得如何保持职业道德、职业传统、职业价值,做一个合乎社会需要的医生。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对于一个医生角色的职业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将这两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均衡地发展起来。医学院校并不只是传授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地方,更是培养社会所满意的医生角色的地方;传授知识和技能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毕业后都能按社会的期望来良好地履行他们的职业角色义务,成为人们满意的“好医生”。究其实质,医学教育就是医生职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具体地说,医学教育就是按照社会期望来造就和提高包括医生在内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使他们能够满足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角色所提出的要求,这是医学高等教育的职业性特点。

医生所服务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所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也就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提出了特殊的职业要求,即医生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对于医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手段日新月异,医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已不再仅限于勇于牺牲、乐于奉献、虚心好学、实事求是等,还要求医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变化,都提示医学院校的专业教育要适应医学职业要求不断变化的特点。

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因而也决定了医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知识更新的飞速发展,国外出现了“医学是学习的职业”的说法。对医生的专业培养需要经过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连续的阶段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作为第一阶段的学校医学教育,在终身教育的体制中是一种专业性的基础教育,经它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成 长,还必须与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完成。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医学生将来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有发展潜力的医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2.医生角色的社会化 医生角色的社会化就是医疗实践,医生角色的实践阶段,即医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适应环境、胜任工作的过程。严格地说,医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还只是初步形成了职业角色的素质结构,其专业角色的社会化还必须通过角色再学习、再实践。浙江大学医学院郭永松教授对医学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真正热爱医生职业的仅占46.6%。有关的临床调查表明,刚毕业的医生与病人和社会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技术、经验、道德情感及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差距。因此,医学生毕业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实质上是开始了医生角色的进一步社会化,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通常遇到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与病人、医护人员建立妥当的人际关系;②知识的运用、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医德品质的形成;③更深入、全面、准确地掌握医生角色的权利、情感、态度和规范;④在实践中如何更新知识、提高技术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3.医生角色的继续教育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高等医学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联系不够紧密,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一些弊端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表现在教学内容过于狭窄,教学过程统得过死,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缺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余地,教学过程缺乏竞争机制,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学生培养过程相对封闭,不同程度地与社会脱节。这些弊端,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医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下的卫生服务需求、专业方向、职业岗位等迅速多变的形势,严重影响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学校设置的专业与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每一个医学生的职业去向都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是教学、科研单位,也可能是各级医疗保健服务机构,还可能是政府卫生事业管理部门。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都不尽相同。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市场体系将不断健全和完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选择权也将更大更高。无论是政府的卫生执法、监督机关,还是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事业单位,或者是合资、私立医疗机构,在引进人才方面,将会更加严格和慎重。这对于医学毕业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如何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医疗人才市场的变化,把医学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无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发展,每个学科的创新和突破,只有依靠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才能达到。要达到强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只有通过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就专业性与职业性这一点而言,必须打破学科专业设置的单一固有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和服务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医疗市场对医生的新要求和求职者为适应市场的职业多变性、设计自身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