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有如下决定骨折端内固定系统强度的可变因素:①骨骼质量;②骨折块几何形状;③复位情况;④内固定的设计;⑤内固定的位置。外科医师能掌握的只有复位的质量、内固定器械的选择及其安置。粗隆间骨折常用的内固定物有两大类:带侧板的髋滑动加压钉和髓内固定系统。现在固定角度钢板固定已基本不用,目前常用的一般是髓内固定系统,短带锁髓内固定器械,如伽马钉和髋部髓内钉等。对于处理时较为困难的骨折,可使用股骨重建钉。这些髓内固定器械在理论上分担股骨颈内侧皮质的载荷较外侧皮质多。与带侧板的髋加压螺钉相比较,由于髓内钉更加内移,在髓内钉与螺丝钉交界部的弯力矩小于钢板-螺钉交界部,术后髓内钉所承受的局部应力要明显小于钢板-螺钉,而固定强度则要大于后者。髓内钉固定的其他优点还包括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由于髓内固定系统对患者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允许早期下地,越来越得到骨科医师青睐。鉴于大部分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均有明显的骨量减少,股骨头颈部位可用于固定的骨的质量也就难于满足需要,因此,选择股骨头颈部位骨质量最好的部位进行内固定也就显得至为重要。股骨头内骨小梁的方向与骨骼的应力线方向一致,较厚的骨小梁来自股骨距并沿此上行至股骨头负重区,较少的骨小梁来自股骨头凹区的下方和股骨颈上方,进入粗隆部并到达外侧皮质。股骨距为来自小粗隆下股骨干后内侧部的致密垂直骨板,向外侧放射至大粗隆,增强股骨颈后下方。股骨距内侧最厚,越向外侧越薄。因此,股骨头颈部骨的质量在不同的象限各不相同。尽管加压螺丝钉在股骨头颈内的理想位置仍有争论,但均同意应位于股骨头颈的中央或稍偏下后方。股骨头颈的前上方为骨质最差的部位,内固定装置的最佳位置应由外科医师掌握。目前常用的两顶点间距离即TAD的概念,TAD代表正位和侧位X线片上,股骨头顶点至骨松质螺丝钉顶点之间的距离经矫正放大率后所得的数值。有报道在一组198例粗隆周围骨折的患者中,TAD数值小于25mm时,无一例因骨松质螺丝钉切割穿出而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