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

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与临床心理学、行为科学、精神药理学及其他医学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神经心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学、精神药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的研究进展,为阐明药物的心理效应提供了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有可能认识药物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生理机制。气质、人格特点、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儿童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所需剂量仅为成人的1/3。

一、概述

药理心理学(pharmacopsychology)是研究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规律以及影响药物效应的心理因素,以提高药物疗效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药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用于临床实践,如研制合理的药物剂型,寻找合理的用药方法和给药途径,提高药物的疗效,促使病人在使用药物时增强自觉接受治疗的顺从性(compliance),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防止药物使用不当所造成的药源性伤害。

药理心理学是在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临床心理学、行为科学、精神药理学及其他医学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经心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学、精神药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的研究进展,为阐明药物的心理效应提供了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有可能认识药物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生理机制。例如,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于脑干的脑桥上端到中脑、下丘脑的网状结构以及边缘系统脑结构,通过调整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关系,可以消除幻觉、妄想,使行为恢复正常;抗抑郁药物,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影响突触间隙5-HT、NE的代谢,使之在神经末梢中贮积,进而增加释放或减少其耗损,以消除抑郁,改善情绪;吗啡和鸦片可以影响体内的吗啡受体,通过影响内啡肽而止痛。再如,从抗高血压药物往往引起抑郁状态,抗结核病的异烟肼可以引起轻度躁狂状态等实例可以看出,许多药物和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变异,反之,也可以使用某些药物来纠正病人的异常心理。

使用药物时,不仅要重视药物引起的生理效应,还要重视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时的心理效应。如对药物高度信任,病人的心理上处于良好的感受状态,则药物疗效可大大提高,甚至没有药理作用的安慰剂也可以具有某种良好的药效。反之,纵然是应有治疗效果的药物,如果病人对它不信任或厌恶,则其疗效大大下降,甚至没有治疗效果。

Wolf曾经做过一项很有意义的实验:从胃管给一位有恶心、呕吐症状的病人注入催吐剂,但对病人说:“现在向你胃里注入镇吐剂,很快就会显效,停止呕吐。”30分钟后,恶心、呕吐果然停止了。1小时后病人又呕吐,于是再次注入催吐剂,15分钟后恶心感消失。这一实验证明,药物确实具有心理效应,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可以逆转生理反应。对药物心理效应的这些研究表明,可以利用病人对药物认知活动的规律,因势利导,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在讨论药理心理学时,除了研究药物的治疗效应外,还应当了解药物对正常心理活动的干扰。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或减少副作用,保护病人的安全,防止意外,减少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不便和烦恼。药物引起的干扰正常心理活动的现象有如下几类。

1.记忆力减退 使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安定剂、催眠药、镇静药和抗癫药物,可有此副作用。

2.意识障碍 使用阿托品、曼陀罗、地西泮、莨菪碱类、抗组胺等药物可引起意识障碍。

3.情绪改变 抗高血压药物可致抑郁;酒精、催眠药、异烟肼可以引起欣快。

4.精神运动性失调 如安定不适于驾驶人员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长期饮酒或服用催眠药可致震颤。

5.幻觉和妄想 使用苯丙胺、激素、异烟肼、合霉素等药物时,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等类似精神病症状。

二、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病人使用药物后,有无效果,疗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列举如下。

(一)文化因素

病人的求医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对用药的民间传说、舆论和宣传、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例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多首先去找中医或民间医生,服用中药或单方草药,一般在治疗无效时,才去找西医。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只相信中医或西医。

(二)疾病的性质

一般来说,凡是感染、代谢、内分泌紊乱和营养不良疾病,应抗感染、纠正代谢及内分泌的异常功能活动、补充营养,以使用调整生理功能的药物为主。而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或虽为器质性疾病,但其症状中有心理因素色彩明显的心因性症状夹杂其中者,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此外,还应注意的一个规律是:应用治疗症状的药物,如止痛药、催眠药、助消化药、镇咳药等,较易产生心理效应;而消除病因的药物,如抗生素、解毒药,则以产生生理效应为主。

(三)个体特征

气质、人格特点、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强而不可抑制的兴奋型实验动物,其所需药物的剂量要大于弱而抑制型动物的8倍,才能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具有癔症人格特征的病人,由于暗示性强,极易接受药物的心理效应。儿童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所需剂量仅为成人的1/3。老年人出现心理效应的机会较少,但对不少药物的生理反应敏感,在一般剂量下即可引起意识恍惚或谵妄。

(四)药物的制剂、剂型和包装

医务人员应当交流并把病人对药物选择的信息(如剂型、包装、价格等)提供给药厂或商人。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调查了8所部队医院中1016名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问题,结果发现,对药物颜色的选择,以喜欢白色的最多(41.6%),其他依次为:浅黄色(23.2%)、浅红色(17.2%)、浅绿色(11.7%)、棕色(2.3%)、黑色(2.2%)、紫色(1.8%)。看来,病人喜欢色淡、鲜明的药片,不喜欢深色者。对药物的味道:最喜欢甜味(40.9%),其他依次为:无味(34.5%)、香味(12.2%)、酸味(5.6%)、苦味(4.7%)、咸味(1.8%)。对药物剂型的选择:最喜用糖衣片(42.2%),冲剂则锐减为17.9%,其余依次为胶囊(15.2%)、普通片剂(13.6%)、丸剂(7.3%)、合剂(2.1%)、散剂(11.3%)。对包装的选择:喜欢玻璃瓶者仍较多(35%);喜欢压膜装药物的病人也较多(31.4%),因携带轻便,又可防潮;对塑料包装满意者仅有14.8%;无所谓者占10.1%;愿用纸包者最少,仅占8.7%。此外,药物的装潢设计、美工造型、图案、商标,也都会产生药物的心理效应。为了适应病人的求异心理,市场上不断有新药推出。

(五)用药心理

医师和病人都喜欢使用作用强、见效快、安全的药物。成都军区军医学校对5所医院的门诊用药进行了调查,共查处方10090张,发现滥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的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病人要求用,二是医生往往有一定的投其所好的心理。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喜欢用新药、进口药、名贵药,多用药、联合用药的心理十分普遍;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病人则希望用价廉而有效的药物。

(六)用药方法和途径

就服药次数来说,病人倾向于以少为好。因为既可减少麻烦,又能避免遗忘服药。故出现一日一次、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用药方法。用药次数过频、间隔时间太短,易发生副作用,干扰工作和学习,可引起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就用药途径来说,在病人中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注射比口服好,静脉输液又比肌注好,故而有人伤风感冒也要求注射一针青霉素(只一次)。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病人多因害羞不愿采取直肠用药。对于吸入法,因对呼吸道黏膜有激惹,病人也不乐意应用。

(七)药物副作用

例如,用药后出现疲乏、头晕、恶心、呕吐、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使病人不易耐受,往往就会引起不遵从医嘱、中断治疗,甚至动摇对治愈的信心。假如不预先告诉病人药物副作用,病人更会因副作用的产生而多虑,怀疑病情恶化、用药不当,或吃错了药等,从而引起不少心理障碍。为此,医护人员应先向病人介绍一些用药知识,这可以增加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强化药物的心理效应。

(何慕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