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枢神经的可塑性

中枢神经的可塑性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成年损伤后可塑性 在发育成熟的神经系统内,神经回路和突触结构都能发生适应性变化,如突触更新和突触重排。突触更新和突触重排的许多实验证据来自神经切除式或损伤诱发的可塑性变化。在神经损伤反应中,既有现存突触的脱失现象,又有神经发芽形成新的突触连接。

为了主动适应和反映外界环境各种变化,神经系统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维持一定时间,这种变化就是可塑性(plasticity)或可修饰性(modifiability)。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决定了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行为改变的反应能力,这包括后天的差异、损伤、环境及经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一)大脑的可塑性

神经系统可塑性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胚胎发育阶段神经网络形成的诸多变化;②后天发育过程中功能依赖性神经回路的突触形成;③神经损伤与再生以及脑老化过程中神经元和突触的各种代偿性改变。

1.发育期的可塑性现象 中枢神经系统在发育阶段如受到外来干扰,相关部位的神经联系会发生明显的异常改变。中枢神经损伤若发生在发育期或幼年,功能恢复情况比同样的损伤发生在成年时要好。

2.成年损伤后可塑性 在发育成熟的神经系统内,神经回路和突触结构都能发生适应性变化,如突触更新和突触重排。突触更新和突触重排的许多实验证据来自神经切除式或损伤诱发的可塑性变化。在神经损伤反应中,既有现存突触的脱失现象,又有神经发芽形成新的突触连接。

(1)结构的可塑性:脑结构的可塑性包括轴突和树突发芽,突触数量增多,这些变化可提高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实验观察表明,康复训练能使脑梗死灶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增殖,侧支循环改善,促进病灶修复及正常组织的代偿作用,从而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

(2)功能的可塑性:脑功能的可塑性主要表现为脑功能的重组、潜伏神经通路的启用及神经联系效率增强等,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二)康复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

迄今为止,无论是生物学还是临床医学的研究,都没有证据表明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具有再生能力,脑损伤后的可塑性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兴奋和抑制平衡打破,抑制解除。

(2)神经元的联系远大于大脑的实际功能联系。

(3)原有的功能联系加强或减弱。

(4)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变,新的轴突末梢发芽和新突触的形成。

脑卒中后功能重组可以分成4个阶段:

(1)脑卒中后的即刻改变,整个神经网络都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这与远隔功能抑制的理论相一致。

(2)主要是未受损半球的增量调节和过度活动。

(3)双侧半球运动相关区域的激活减低,残存的神经网络建立新的平衡。

(4)脑卒中后恢复的慢性阶段。

脑损伤后功能重组的动态变化提示我们在脑卒中恢复的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康复措施以促进脑功能的重组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三)脊髓的可塑性

1.脊髓可塑性的形式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与脑一样也具有可塑性。脊髓可塑性变化的一般形式主要为附近未受伤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出芽,以增加其在传入靶区的投射密度,随后与靶细胞建立突出性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突触性终末除了发生数量变化外,还出现终末增大,突触后致密区扩大的结构变化和一般生理生化改变。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的可塑性变化与大脑一样,具有发育阶段差异和区域差异特征。

2.脊髓模式发生器 特指位于脊髓内、能自动产生稳定振荡、有序激活伸屈肌群进行交替收缩、激发肢体节律运动的模式发生器,具有独立于脊髓上神经中枢和外周感觉输入、自我维持运动样神经活动的特性。

(陈惠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