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角类制剂治疗偏头痛

麦角类制剂治疗偏头痛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认知功能及智能障碍临床综合征。不同的血管性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可有不同。4.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如失语、轻偏瘫、偏盲、感觉障碍及锥体束征等提示皮质及皮质下功能障碍。1.治疗高血压并维持适当水平,减少以后梗死发病率,防止终末器官疾病。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认知功能及智能障碍临床综合征。VD与AD相比,多有卒中病史,常表现阶梯式恶化或波动性病程,疗效及预后较好,尤其VD早期病情不严重时,故V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很大意义。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多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者常有高血压和双侧半球多次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病史;具有脑梗死局灶定位体征,如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假性延髓麻痹等。

(2)认知功能障碍表现近记忆力、计算力减退,不能胜任以往熟悉的工作和进行正常交往,以至外出迷路、不认家门、穿错衣裤,最终生活不能自理;可表现表情淡漠、焦虑、少语、抑郁或欣快等。

(3)可急性起病和阶梯式恶化,智能损害多呈斑片状缺损,表现为几种不同的精神活动障碍,与血管病变的部位及大小有直接关系。VD与AD相比,在时间及地点定向、短篇故事即刻和延迟回忆、命名和复述等方面损害较轻,在执行功能方面如自我整理、计划、精细运动的协同作业等方面损害较重。不同的血管性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可有不同(表2-13)。

2.辅助检查 CT扫描可显示双侧半球多发性梗死灶,MRI可显示MID的双侧基底节、脑皮质及白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的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脑组织可见局限性脑萎缩。皮质下白质或侧脑室旁白质广泛低密度区称为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

表2-13 脑梗死性痴呆临床表现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二)诊断

MID的诊断标准

1.多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史。

2.痴呆多伴随脑血管事件后突然发生,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等情绪改变。

3.病情呈阶段式加重,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呈斑片状分布,每次卒中后症状加重。

4.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如失语、轻偏瘫、偏盲、感觉障碍及锥体束征等提示皮质及皮质下功能障碍。

5.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多发性脑缺血病变,可伴脑白质疏松改变。

(三)治疗

1.治疗高血压并维持适当水平,减少以后梗死发病率,防止终末器官疾病。收缩压控制135~150mmHg可改善认知功能,低于此可使症状恶化。

2.改善脑循环。①钙离子拮抗药:如尼莫地平和氟桂利嗪;②二氢麦角碱类:双麦角碱每次0.5~1mg,每日3次口服;尼麦角林(麦角溴烟脂);③烟酸;④中药:三七总皂苷(血栓通)、葛根(普乐林)和甲基吡嗪(川芎嗪)等。增加脑血流量,提高氧利用度。

3.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50~100mg/d,噻氯匹啶250mg/d或氯吡格雷75mg/d。

4.脑代谢药,促进脑细胞氨基酸磷脂及葡萄糖的利用,增强反应性和记忆力,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吡拉西坦(脑复康)、甲氯芬酯、双氢麦角碱、ATP、辅酶A等。

5.脑保护药物包括自由基清除药如维生素E、维生素C及银杏叶制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如硫酸镁;钙离子拮抗药如尼莫地平和氟桂利嗪。

6.康复治疗,由于VD常为斑片状智能损害,日常生活能力和言语训练等康复治疗常可收到较好疗效,要鼓励病人多与外界接触,参与一定的社交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或使其部分地回归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