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髓穿刺术是血液内科常用的检查项目,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检查等几个方面。胸外科医师临床上偶尔遇到某些患者,胸骨疼痛或肋骨疼痛不能除外骨髓瘤或血液病,或胸部疾病术前常规检查发现血细胞异常,需要确定血液异常的原因,或除外某些血液疾病,从而进行骨髓穿刺检查。胸外科医师应当学会阅读骨髓穿刺结果的报告,并对其操作过程有一粗略了解。

一、基本概念

骨髓穿刺术是血液内科常用的检查项目,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检查等几个方面。胸外科医师临床上偶尔遇到某些患者,胸骨疼痛或肋骨疼痛不能除外骨髓瘤或血液病,或胸部疾病术前常规检查发现血细胞异常,需要确定血液异常的原因,或除外某些血液疾病,从而进行骨髓穿刺检查。胸外科医师应当学会阅读骨髓穿刺结果的报告,并对其操作过程有一粗略了解。

二、骨髓穿刺检查

1.穿刺部位

(1)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该部骨面较平,易于固定,操作方便,危险性小。

(2)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3)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位置,胸骨较薄(约10mm),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严防穿透胸骨发生意外,但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选胸骨作为穿刺点。

(4)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胸骨或髂前上棘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

2.操作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胸骨穿刺约1.0cm、髂骨穿刺约1.5cm),用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保持针体与骨面成30°~40°),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则将穿刺针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若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钻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拔出针芯,接上10ml或20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抽吸时病人感到一种轻微锐痛,随即有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吸取0.1~0.2ml。将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急速做有核细胞计数及涂片检查数张,送细胞染色检查。如做骨髓液细菌培养,需在留取骨髓液计数和涂片后,再抽取1~2ml。抽吸完毕,将纱布盖于针孔上,并按压1~2min,再用胶布纱布加压固定。

三、注意事项

1.注意术前应做出、凝血时间检查。

2.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3.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4.胸骨穿刺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5.抽吸过多会使骨髓液稀释,影响结果。

6.骨髓液取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

四、正常人骨髓穿刺涂片所见

1.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为20∶1,超过此比例提示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与红细胞比值正常为2~4∶1。

3.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依次渐多,但一般均<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4.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原红细胞一般<2%,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为10%),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及染色大致正常。

5.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

6.巨核细胞易见到,正常人通常于1.5cm×3cm面积的骨髓涂片内可见巨核细胞7~35个,以产血小板型居多。

7.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8.无特殊细胞,如转移癌细胞;无寄生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