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睡眠呼吸疾病历史与现状

睡眠呼吸疾病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年美国正式颁布了睡眠和觉醒疾病的分类,以指导对睡眠有关的疾病诊断。此后,UPPP和CPAP成为治疗睡眠呼吸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从原有设备脑电图着手改进,使能进行PSG监测,5年后协和医院创立了国内首家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集科研、临床于一体的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

一、睡眠呼吸疾病历史

人类很早就开始关注睡眠,1810年Wodd就注意到过度肥胖的病人并发呼吸窘迫和白天嗜睡。1837年英国作家狄更斯所著《匹克威克外传》中描述了一个极度肥胖、红圆面孔、白天嗜睡、大声打鼾并伴有右心衰竭的小男孩Joe(匹克威克),这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OSAHS)临床表现最早的描述。1875年苏格兰生理学家Richard Caton发现了大脑的电活动现象。1928年德国精神病医生Hans Berger首次把脑电活动用于睡眠研究;1937年,美国Loomis辨别觉醒和睡眠5个循环阶段;1951年,美国N.Kleitman和E.Aserinsk,提出人的快速眼动(REM)睡眠;1956年Burwell等报道了Pickwickian(匹克威克)综合征。1959年Dement和Kleitman对33人进行了126个晚上的脑电图(EEG)连续记录,发现了EEG和眼动的节律性变化,由此发现了REM相睡眠和非快动眼相睡眠。1960年睡眠研究开始使用全夜生理监测,即后来的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医学正式开始发展。1962年,法国M.Jouvet在描记录快速眼动睡眠时,EEG活跃、肌张力完全消失,取名为“异相睡眠”;1964年Stephen Michell博士进入Stanford大学精神系,创建了睡眠门诊,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睡眠中心。1968年,Rechtschaffen和Kales根据多种生物电指标,修正了睡眠分期标准并出版了《睡眠分析图谱》,被国际公认,应用至今。

1969年Kuhlo等首次用气管造瘘术建立旁路通气绕过上呼吸道阻塞,使此类患者的治疗获得成功,缓解OSAHS患者心血管并发症。19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失眠进行睡眠监侧,提供了很多发作性睡眠呼吸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的知识,使世界接受了“睡眠医学”的概念。1972年法国神经生理学家Christian Guilleminault到达斯坦福大学,他带来了欧洲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经验,从此,Stanford大学睡眠中心开始在PSG检查时加入呼吸监测和心电监测。从1972年开始,呼吸和心电监测逐渐成为PSG的常规监测,在睡眠监测同时加上呼吸和心率传感器。同年Stanford大学开设的“睡眠学科”课程标志了睡眠医学的诞生。1975年对PSG的认识达到顶峰,从事PSG的技术人员须通过考试获得执照。1975年,经过大量的医学教育,美国政府终于将PSG检查费用列入可报销的范围,PSG检查费用可有保险公司支付,从此睡眠紊乱临床诊治工作大量开展起来。同年创刊“睡眠杂志”。1975年,国际上第一次关于发作性睡眠呼吸疾病的大会在法国Languedoc召开。成立第一个病人自愿组织——美国发作性睡病协会。同年,美国成立“睡眠紊乱协会”,协会成立之初只有5个成员,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并有了自己的学术期刊——《Sleep》。1976年春季,Mary Carskadon博士建立了衡量嗜睡程度的多次小睡潜伏试验的标准。1979年美国正式颁布了睡眠和觉醒疾病的分类,以指导对睡眠有关的疾病诊断。1979年第1版《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出版发行。1981年Fujita把Ikemateu在1964年首创的术式介绍到美国,亦即腭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推广与治疗OSAHS取得成功。同年,澳大利亚Sullivan采用持续正压气道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OSAHS。此后,UPPP和CPAP成为治疗睡眠呼吸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替代气管造瘘术,成为OSAHS有效的治疗方法沿用至今。1990年睡眠医学被世界接受,美国建立了国家睡眠研究基金和网络,促进了人们对睡眠及其疾病的了解。OSAHS的治疗一直落后于诊断,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减肥和气管切开。1987年在法国召开了第一届鼾病国际学术会议,由耳鼻咽喉科、肺科、心血管内科专业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推动了本病诊治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带来了传感、通信和医学生物工程等技术的革命性进步,PSG智能化,CPAP治疗发展逐步成熟。OSAHS治疗途径和手段,如C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与呼吸同步性更好,Auto CPAP是压力滴定更适合生理需要,噪声更小,提高了患者使用时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口腔矫治器等无创技术、改良UPPP、下颌前徙术等手术及射频组织消融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将睡眠医学推向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睡眠呼吸障碍的病因、病生理机制及其对全身多系统影响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治疗前评估和多科综合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睡眠呼吸疾病的诊疗日趋走向科学循征和系统规范化。

二、国内睡眠医学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河南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王雨若教授首先开展睡眠基础理论研究;此时北京协和医院的黄席珍教授从美国Stanford大学回国后在国内开始系统地研究睡眠呼吸疾病。1981年,北京协和医院的黄席珍教授收治了第一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这是我国医学专家首次进入神秘的睡眠世界研究。从原有设备脑电图着手改进,使能进行PSG监测,5年后协和医院创立了国内首家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集科研、临床于一体的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

20世纪,孙济治及王直中教授开展了腭咽成形术治疗鼾症的研究,1987年孙济治报道了210例手术治疗的分析。1995年山东医科大学和北京同仁医院等先后成立了睡眠呼吸监测中心。脑电多导睡眠监测仪取代有纸多导睡眠图记录,自动CPAP(Auto CPAP)的临床应用,加速了睡眠医学的发展,由于计算机、传感、通信和医学生物工程等技术的进步,诊断睡眠呼吸障碍的标准方法也日趋完善。2001年,第3版《睡眠医学的基础与实践》出版。2002年、2003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和呼吸分会分别发表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制定出初步统一的诊治指南,大大推动了本领域诊疗的规范化。国内OSAHS的诊疗工作逐渐走向深入并广泛开展起来。

基础理论研究是学科技术的发展的主脉,北京同仁医院韩德民教授提出重视源头疾病,症状结构功能的理念、维护呼吸功能的综合治疗学,以及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理念将治疗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21世纪初,韩德民教授在基于软腭解剖结构-功能的研究提出保留正常结构、维系正常功能的理念,在传统的腭垂腭咽成形术基础上进行术式改良,进一步提高了疗效,保护了腭咽功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扩增舌后气道的舌源性气道手术、正颌、成骨牵引术治疗颌面畸形致舌气道狭窄、软腭前移术缓解软腭后气道狭窄、腭帆牵引治疗软腭闭陷等手术的开展使OSAHS在诊断阻塞定位后分类、分平面段治疗有了多种选择,并取得明显的效果,同时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引进及扩展应用于舌根减容、舌根淋巴增生和腺样体肥大等微创技术给轻、中度患者带来微创、便捷、效佳的选择。口腔矫治器的不断改进有益于轻、中度下咽阻塞患者等。对上呼吸道各部位阻塞的治疗为各类不同阻塞层面及不同程度的患者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同时无创正压通气技术发展趋向成熟完善,它更加智能化和符合呼吸生理,大大提高了治疗的顺应性和疗效。

21世纪以来,睡眠医学在国内发展迅速,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医院陆续成立了睡眠呼吸障碍门诊及睡眠障碍中心,近千家医院参与本领域临床研究,有耳鼻咽喉科、呼吸科、口腔科、心血管科、精神科、小儿科及老年科等学科,各学科研究互相渗透,逐步形成了多学科联合的学术研讨氛围,诸多学科的加盟推动睡眠医学发展,过去的20年是国内外睡眠医学进展最快的时期。

但目前国内的“睡眠研究诊治中心”的规模和数量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各学科之间科间协作不够。在疾病研究上还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础理论科研工作不足。临床中PSG监测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各种治疗设备、治疗术式的使用掌握上还有待提高质控标准,有待按照规范化的诊治标准开展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