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液里有梅毒怎么治

体液里有梅毒怎么治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梅毒螺旋体侵犯动脉中层。在感染早期,梅毒螺旋体进入血流后,部分至主动脉壁的营养血管。④心房颤动在梅毒性心血管病中常见,可能与冠状动脉口阻塞性病变有关。梅毒心血管病患者有冶游史,有典型的梅毒或晚期梅毒的临床表现,阳性的梅毒血清学反应,明确的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并不困难。近年来,随着超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梅毒性心血管病有望得到早期诊断。向患者讲解梅毒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机制,疾病的转归。

梅毒性心血管病(syphili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是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心血管病,包括梅毒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瘤、冠状动脉口狭窄和心肌树胶样肿。多在感染后10~25年始出现心血管症状和体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梅毒螺旋体侵犯动脉中层。在感染早期,梅毒螺旋体进入血流后,部分至主动脉壁的营养血管。在梅毒后期梅毒螺旋体引起主动脉壁炎症,形成瘢痕。梅毒可以侵犯任何部位的动脉,但以升主动脉受侵最多,因其富有淋巴组织,有利于梅毒螺旋体的进入(图36-0-1)。

图36-0-1 梅毒性主动脉炎

梅毒感染可以从升主动脉蔓延到主动脉根部,引起主动脉环的扩大和主动脉瓣联合处的分离,从而产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支持组织受到破坏和主动脉瓣卷曲,长度缩短,由此发生主动脉瓣反流。

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和肌肉层坏死,该部动脉壁弹性消失而向外膨出,形成主动脉瘤,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可致心肌供血不足,发生心绞痛。

梅毒螺旋体很少直接侵入心肌,心肌的病变主要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冠状动脉口狭窄引起心肌的肥厚或纤维化。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按病变范围和影响,临床上有以下五种类型,同一患者可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表现。

1.梅毒性主动脉炎(syphilitic aortitis,SA) 多见于晚期梅毒,多发生于升主动脉,亦可累及远端的降主动脉。

(1)症状:大多无症状,患者可感到胸骨后不适或钝痛。

(2)体征:主动脉扩大,叩诊时心脏上方浊音界增宽,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可能闻及轻度收缩期杂音,X线可见主动脉局部增宽。

图36-0-2 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syphilitic aortic incompetence) 为晚期梅毒的表现,是梅毒性主动脉炎最常见的并发症(20%~30%发生率),在感染20~30年后出现症状(图36-0-2)。

(1)症状:轻重差别大,轻者无症状,重者由于主动脉瓣大量反流,可合并冠状动脉口狭窄,引发心绞痛。持久的主动脉瓣反流引起左心室负荷加重,逐渐出现左侧心力衰竭。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病程在1~3年内进展快,发生肺水肿及右侧心力衰竭,半数死亡

(2)体征:①叩诊示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由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增宽,胸骨右缘第2肋间浊音界可增宽。②心尖冲动常增强。③主动脉瓣发生反流,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闻及收缩期吹风样与舒张期吹风样杂音。反流严重时,在心尖区可听到舒张期隆隆样杂音(Austin-Flint杂音),伴各种周围血管体征。④心房颤动在梅毒性心血管病中常见,可能与冠状动脉口阻塞性病变有关。⑤X线示左心室显著增大,心影可呈靴形,升主动脉呈局限性扩张。⑥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左胸导联示ST段下降和T波倒置。

3.梅毒性冠状动脉口狭窄(syphilitic stenosis of coronary ostia) 梅毒性主动脉炎第二个最常见的并发症(20%~26%发生率)。病变累及冠状动脉开口致冠状动脉口狭窄,患者可有心绞痛,硝酸甘油缓解效果较差。因病变缓慢,常有侧支循环形成,极少发生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其发病年龄较冠心病好发年龄早,常静息及夜间发作,发作时间较长,硝酸甘油缓解效果较差。

4.梅毒性主动脉瘤(syphilitic aortic aneurysm)

(1)梅毒性主动脉瘤是梅毒性主动脉炎最少见的临床表现,为梅毒直接侵犯主动脉中层所致。其症状是由瘤体压迫、牵拉、侵蚀周围组织所引起,视主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而定。①压迫症状:主动脉瘤压迫上腔静脉时面部、颈部和肩部静脉怒张,并可有水肿;主动脉弓动脉瘤压迫左无名静脉,可使左上肢比右上肢静脉压高;压迫气管和支气管时引起咳嗽和气急;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嘶。②侵蚀症状:瘤体侵蚀胸骨及肋软骨而凸出于前胸,呈搏动性肿块;侵蚀胸椎横突及肋骨在背部外凸于体表;瘤位于升主动脉亦可使主动脉瓣环变形,瓣页分离而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若发生急骤则可致急性肺水肿。③疼痛:主动脉瘤常引起疼痛,各处骨质受侵均产生疼痛,疼痛突然加剧预示破裂可能。④动脉瘤破裂入支气管、气管、胸腔或心包等其他部可引起猝死。

(2)体征:根据主动脉瘤体的部位,X线在相应部位的膨出,呈扩张性搏动,瘤体可侵蚀毗邻骨质,发生骨质破坏。动脉造影可明确瘤体部位及范围。

5.梅毒性心肌树胶样肿(syphilitic gumma of myocardium) 主要为心肌树胶样变,少见,局限性心肌梅毒性树胶样肿不产生任何症状。如侵及传导系统可引起房室束或束支传导阻滞,呈弥漫性则可引起心脏增大和进行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

梅毒心血管病患者有冶游史,有典型的梅毒或晚期梅毒的临床表现,阳性的梅毒血清学反应,明确的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风湿性瓣膜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产生的心脏杂音和一些其他疾病鉴别。近年来,随着超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梅毒性心血管病有望得到早期诊断。

三、治疗原则

1.驱梅治疗

2.对症治疗 治疗心绞痛和心力衰竭。

3.手术治疗 梅毒性主动脉瘤可行瘤体切除血管移植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行人造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口狭窄可行冠状动脉口内膜截除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四、常见护理问题

(一)疼痛

1.相关因素 与心肌氧供失调有关及动脉瘤压迫毗邻组织有关。

2.临床表现 胸骨后不适或钝痛。

3.护理措施

(1)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

(2)向病人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如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

(3)密切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及血压变化,并记录。

(4)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

(5)由主动脉瘤压迫引起,则无明显诱因疼痛突然加剧预示破裂可能,应绝对卧床,严密观察疼痛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要注重血压的监测、控制。

(二)活动无耐力

1.相关因素 与心排量下降、心肌氧供失调有关。

2.临床表现 病人主诉胸闷不适、疲乏无力。

3.护理措施

(1)评估心功能状态:评估患者活动情况,确定活动受限的原因。可由主动脉关闭不全所致的心排血量下降引起。亦可由冠状动脉口狭窄,活动后心肌氧供失调引起。

(2)根据病情,为病人谨慎安排强度、进度适宜的锻炼,提高体力活动耐受力而改善症状,并监督执行。

(3)久病卧床的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活动时不感胸闷、胸痛为宜。并注意病情变化。

(4)告知病人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改变体位,以防劳累和直立性低血压诱发胸痛。

(5)鼓励病人适度活动,促进活动兴趣与动机,有利于心血管系统和锻炼。

(三)知识缺乏(特定的)

1.相关因素 缺乏与梅毒疾病知识有关。

2.临床表现 病人不能说出梅毒疾病有关知识。

3.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了解疾病的程度,通过与患者沟通,有针对性地对其关注的问题进行宣教。

(2)向患者讲解梅毒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机制,疾病的转归。告知患者梅毒危害的同时,使患者了解梅毒可以治愈。

(3)传染链:梅毒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梅毒的传播过程中,通过性行为感染者占95%,因此在治愈前禁止性生活。

(4)梅毒不同时期传染性:一般来讲,患梅毒的最初1~2年传染性较强。随病期延长,梅毒的传染性也逐渐减小,即使与未经治疗的病程在2年以后的梅毒患者有性接触,也不会被传染。病程超过8年者,其传染性已极小。教会家属处理患者污染物品的方法。

(5)提供病人用药的书面资料,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四)寻找健康行为缺乏

1.相关因素 与缺乏支持系统有关。

2.临床表现 患者悲观,不愿谈及病情。

3.护理措施

(1)做好心理护理:首先尊重患者的人格,以诚恳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在与患者的交往中,建立真挚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向其解释此病完全可以治愈,并不影响生育,消除患者悲观心理。

(2)协助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尽量告知其配偶,以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也有利于夫妻同治。耐心说服患者的配偶、性伴及子女,以便共同了解患者特殊的心理变化,关心、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达到彻底治疗,避免再传染等目的。

(3)保护性医疗:保护与尊重患者隐私,创造一个保密的就医环境。患者一览卡上病名用英文标示,以使患者的这些信息作为隐私严格保密。询问病史和查房时亦尽量采取单独交谈方式。

(五)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

1.相关因素 与使用抗生素治疗有关。

2.临床表现 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出现的变态反应。

3.护理措施

(1)预防变态反应: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而过敏性休克是青霉素变态反应中最为严重的表现,它可危及生命。因此须严格按青霉素皮试操作规程。①皮试虽然阴性,仍须严密观察患者用药中、用药后的反应,患者注射后应观察20min后方能离开。②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如胸闷、气促、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呼吸道有阻塞感,立即行急救。③在使用同一批号的青霉素中,若出现变态反应,必须特别警惕变态反应的发生,这与同批号青霉素中含有杂质有关。

(2)预防吉海反应:此反应系由药物治疗后大量螺旋体被杀死释放的异性蛋白所致,于用药后数小时发生。表现发热、皮损和骨膜炎疼痛加重等,一般24h后缓解。对首次注射青霉素的梅毒患者,治疗前口服泼尼松5mg,每日4次,连续4d。在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的同时,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在注射青霉素后每小时测量体温1次,发热才肌注地塞米松5~10mg。

(3)避免局部硬结:普鲁卡因混悬青霉素和长效青霉素由于颗粒大,注射后易引起局部硬结。注射时要掌握深度,须达到肌肉层,采取双侧臀部交替注射。大剂量注射时,宜分半分侧注射,有利于药物吸收,避免局部硬结。若出现硬结,不宜在硬结处注射,可使用热敷等方法消除硬结。

(4)观察用药反应:一旦发现变态反应或吉海反应须立即处理。但另据有关报道,注射普鲁卡因混悬青霉素易产生假性变态反应。往往出现血压增高,脉搏加快,一旦出现,应先测血压、脉搏,不能轻易使用肾上腺素,以免造成脑血管意外。要保证患者规则治疗,避免发生意外,把使用青霉素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5)青霉素脱敏:至今仍未发现有对青霉素耐药的梅毒螺旋体株,因此青霉素是驱梅首选抗生素。近年来青霉素皮试阳性者可用依次递增青霉素浓度的脱敏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①口服脱敏:从给予首次青霉素药剂计算起,整个过程在4h内完成(表36-0-1)。口服脱敏每剂溶于30ml水中口服,每次间歇15min,脱敏全过程历时3h45min,累积总剂量130万U,末次剂量结束后观察30min才能进行青霉素治疗。

表36-0-1 青霉素皮试阳性梅毒患者的口服脱敏方案

(续 表)

②青霉素治疗:口服脱敏后次日开始小剂量青霉素驱梅治疗。由第1天20万U肌内注射,第2天加大剂量至40万U,第3天加大剂量至80万U肌内注射,第4天开始用青霉素60万U静脉滴注每6h一次,持续15d,驱梅治疗结束。

(六)有传染的危险

1.相关因素 与梅毒易传染有关。

2.护理措施

(1)医护人员的自身保护,每次操作后均应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穿刺性操作时应戴手套

(2)患者用物处理:注射器、输液器、可与其他患者的一起消毒毁形。压脉带、体温计可固定消毒使用。有血性分泌物的物品应焚烧。患者的衣服、被褥应专用,换下后应先消毒再清洁。

(3)同病室病友的保护:有条件的应尽量为其准备单间,如无条件,要告知并督促患者不要使用公共设施,使用坐便器时加一次性套子,病友之间书报、食物不宜相互交换。

(4)终末消毒:患者用过的物品需分类消毒处理。病房环境可用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被服消毒处理后再清洗,床垫、棉被和棉芯可用日光暴晒。

(5)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教会患者及家属处理污染物的方法,预防交叉感染。

五、健康教育

1.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梅毒的危害,心血管疾病是梅毒危害的一个表现,且梅毒经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2.树立患者及家属消毒隔离意识,积极宣传正确的消毒与隔离可以避免梅毒在正常交往中的传染。梅毒患者须杜绝不正当的性行为,其性伴若有梅毒接触史,应及时做梅毒血清试验,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3.告知患者驱梅治疗的必要性及疗法

(1)一经确诊,须做充分驱梅治疗,青霉素为首选的抗生素。可用以下两种方案给药:①苄星青霉素G(bicillin)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周,总量720万U;②普鲁卡因青霉素G 60万U肌内注射,每天1次,共21d。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头孢噻啶,每天肌内注射0.5~1g,共10d;也可用红霉素口服,每次500mg,每天4次,共30d,但通常认为效果较青霉素差。

(2)有心力衰竭者须控制心力衰竭后再做驱梅治疗。

(3)用药后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变态反应的观察方法。

(4)告知患者24h间隔、均分、连续用药对完成治疗过程的重要性。教导患者变态反应可能出现在用药的全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告知患者梅毒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程较长,应注意病情反复,定期复查,发生梅毒并发症及时就诊。

5.晚期梅毒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利康复。

6.预后:单纯性梅毒性主动脉炎如能及时治疗,防止病情进展,预后尚好,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未发生心力衰竭前可无症状,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病情急转恶化,3年内病死率达70%。有心绞痛症状者预后更差,有发生猝死的危险。

参考文献

[1]李春盛,樊寻梅.聚焦2005年ECC及CPR治疗推荐国际会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0):871-872

[2]沈 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3-14

[3]郑 智,李树生.猝死防治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0(1):468-518

[4]杨铁城,李春盛.心肺复苏研究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188

[5]闫素英.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8):701

[6]谢智慧,李建国,马璇岚.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839

[7]李春盛.目前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5(4):362-363

[8]沈 洪,王革新.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8):454-455

[9]沈 洪.解读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修订原则.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3):136

[10]李春盛,杨铁城.2005美国心脏学会CPR与ECC急救指南(一).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3):278

[11]沈 洪,蒋 健.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回顾国际(CPR与ECC急救指南2005)的修订.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4):193-194

[12]毛燕君.介入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9-118

[13]田金萍.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并发心包填塞的观察与护理.现代护理,2003,8(2):98

[14]陈宏勃,张玉秋,张基昌.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感染原因及对策.吉林医学,2005,26(12):1342

[15]孙晓霞.心脏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59-660

[16]胡大一,马长生.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1 000例回顾.//胡大一,马长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416-424

[1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第二次全国射频消融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总汇.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0,14:42-43

[18]任自文.加强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应用意识和术后随访[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1):3-4

[19]王方正,华 伟,张 澍.6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患者的随访[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1,2(4):120-122

[20]金葵花,柳 荫,袁琰琴,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的护理.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2):2097

[21]徐玉鹏,葛建云,陈 立,等.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医学科技论坛,2005,2(3):42-43

[22]马长生,刘兴鹏,王 勇,等.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的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治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4:18-22

[2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2,16(2):81-95

[24]曹 江,秦永文,胡建强,等.难治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J].上海医学,2003,26(9):660-662

[25]张文英,李 琳,司水清.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15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6

[26]李海燕,曹爱芳,袁彬娥.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8):68-69

[27]曹克将,陈 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01)

[28]兰国斌.关于心律失常治疗的几个问题[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01)

[29]杨 芳.永久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3):111-114

[30]Scott Gottlieb(杜昕译).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同样有效.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4,7:146

[31]NHLBI.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 Working Group on High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he fourth report on the diagnosis,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ediatrics,2004Aug(114)(2Suppl 4th Report):555-576

[32]Barst RJ,Langleben D,Frost A,et al.Sitaxsentan therapy for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Feb 15 2004,169(4):441-447

[33]Mellemkjaer S,Ilkjaer LB,Klaaborg KE,et al.Pulmonary endarterectomy for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Ten years experience in Denmark.Scand Cardiovasc J,Feb 2006,40(1):49-53

[34]Lee AJ,Chiao TB,Tsang MP.Sildenafil for pulmonary hypertension.Ann Pharmacother,May 2005,39(5):869-884

[35]Guidelines Committee.2003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3,21:1011-1053

[3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Writing Group.200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ISH)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3,21:1983-1992

[37]吴兆苏.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发展30年回顾.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81-884

[38]刘国仗,马文君.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84-888

[39]倪永斌,张维忠,王宏宇,等.高血压病脉搏波速度与脉压关系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4):257-259

[40]Lisheng Liu.The Study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Blood Pressure,2004,13:72-74

[41]WHO consultation.Appropriate body mass index for Asian population and i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Lancet,2004:363

[42]Braunwald E,Domanski MJ,Fowler SE,et al for the PEACE trial investigators.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s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N Engl J Med,2005,351(20):2058-2068

[43]郭翼珍,龚艳春,章建梁,等.高血压病伴“代谢综合征”患者463例的干预治疗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132-136

[44]朱鼎良.我国高血压基因研究十年回顾和几点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7):585-587

[45]秦永文.实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6]Chessa M,Carminati M,Butera G,et al.Early and lat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of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J Am Coll Cardiol.2002,39(6):1061-1065

[47]杨文英,杨海宁,郎庆龄,等.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0):891

[48]吕桂玲,吕福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护理48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1,21(4):40-41

[49]汪小华,惠 杰.心血管护理学.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339-352

[50]李 寰,张玉顺,吴栋梁,等.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治疗200例的并发症.心脏杂志,2003,15(6):549-551

[51]王广义,王峙峰,郭 军,等.经导管膜部心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4,25(5):369-370

[52]胡海波,蒋世良,徐仲英,等.应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3):237-240

[53]李海燕,宗永琴,曹爱芳,等.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9):97

[54]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98

[55]Rao PS.Transcatheter occlusion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Which method to use and which ductus to close(editorial;comment).Am Heart J,1996,132(4):905

[56]胡大一,杨士伟,闫明珠,等.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介绍(2).中国医药导刊.2006,8(2):139-142

[57]陈才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4):331-333

[58]戴闺柱.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l(9):643

[59]European study Group on Diastolic Heart Failure.How to diagnose diastolic Heart failure.Eur Heart J.1998,19(5):990-1003

[60]Zile MR,Gassch WH,Carroll JD,et a1.Heart failure with a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is measurement of diastolic function necessary to make the diagnosis of diastolic heart failure?Circulation,2001,104(4):779-782

[61]王丽华,陈光献,谢春玲,等.高浓度静脉补钾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应用及护理.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21)

[6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34

[6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076-1095

[6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下).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31-1434

[65]秦永文.实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1-36

[66]霍 勇,马长生,王 德.介入心脏病学论坛200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0

[67]马长生,盖鲁粤,张奎俊,等.介入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68]胡大一.“生命网”——他汀类胆固醇的新模式和服务系统[J].中国医药导刊,2004,6(6):468-469

[69]陈韵岱.随访门诊——“生命网畅通无阻的关键”[J].中国医药导刊,2003,4(26):310

[70]胡大一.生命网多重危险因素控制会议纪要[J].中国医药导刊,2003,5(3):231

[71]顼志敏.做好“生命网”——探索冠心病防治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刊,2004,6(1):71

[72]王贵芝,高鹤南,熊 薇,等.护士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15-516

[73]宋丽芬,于瑞英,李瑞杰,等.“生命网”系统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效益评估.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3):203-204

[74]王锡明,武乐斌,柳 澄,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71

[75]丁香莲,龚龙飞,程锡芳,等.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0):900-901

[76]李成云,张桂华,李华菊.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观察和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40-43

[77]付 扬.梅毒及其护理现状.中国当代医学.2006,22(5):123-124

[78]赵仙先.梅毒性心血管病.内外科护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05-307

[79]吴志华.现代性病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94

[80]章 伟.梅毒治疗过程中吉海反应相关因素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3):141-142

[81]乔树宾,高润霖,尤士杰,等.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3):210-212

[82]周 一,孙莎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4,3(2):97

[83]张 明,李占全,金元哲,等.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长期疗效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76

[84]Fananapazir L,McAreavey D.Therapeutic options in patients with oh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nd severe drug-refractory symptoms.J Am Coll Cardiol,1998,31:259-264

[85]Singwart U.Non-surgical myocardial reduction for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Lancet, 1995,346:211-214

[86]马丽萍,徐 耕.经皮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分析.心脑血管病防治,2005,12(5):14

[87]马尽国.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与临床.中国医学文摘,2006,20(3):131-133

[88]胡大一,孙艺红.心脏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和进展.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3(12):934-937

[89]蔡 明.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的现状与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4(12):42-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