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发性脊柱侧弯症

原发性脊柱侧弯症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发性脊柱侧弯症占侧弯症的70%~80%。幼儿型脊柱侧弯症发生于出生后~3岁。原发性脊柱侧弯症在儿童型以5~6岁最多,青少年型12~14岁最多。目前趋势是男性14岁、女性13岁时手术,同时可行脊柱融合术。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弯手术可早期做。对于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由于植骨块易被瘤组织侵蚀而不易生长,需用比较牢固的固定,如Luque法。麻痹性脊柱侧弯,由于躯干肌肉萎缩而无法维持躯干姿势,使用Harrington棍容易造成断棍或脱钩,故需

原发性脊柱侧弯症占侧弯症的70%~80%。根据年龄,原发性又可分为生后至3岁的幼儿型,4~9岁的儿童型,10~25岁的青少年型(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

一、幼儿型脊柱侧弯症

幼儿型脊柱侧弯症发生于出生后~3岁。胸椎侧弯占绝大多数,80%向左凸,但发病之初无椎体畸形,常合并其他畸形,如斜颈、头部颜面不对称、身体矮小等。

预后:男性病人较女性多且预后较好,出生后1岁内92%可自行消退,3岁以内有自愈趋势,肋脊角差R-VAD<20°预后好。自行痊愈者可很快痊愈,也可迟至12岁。侧弯较稳定者侧弯角一般不超过55°,但在4岁前已达50°,则肯定会进一步发展。

二、儿童型及青少年型脊柱侧弯症

4~9岁发病者为儿童型,5~6岁多见,至生长成熟年龄,约80%的侧弯角可发展至70°。青少年型在10岁以上发病,12~14岁多见,女性占大多数,90%凸向右侧,为原发性的典型形式,是下面讨论的主要类型。

(一)发病率

因标准不一致,使发病率统计悬殊3%~10%,侧弯角>5°者只占1%,女多于男。

(二)病因

AIS病因不明,王善松(2003)综述表明与褪黑素生长激素、脊柱生物力学有关,但神经系统异常,如脑干网状结构功能异常、脊髓空洞、本体感觉异常、局限性神经源性疾病致脊柱两侧肌肉力量不等,可能是AIS的首要原因。有学者认为多基因遗传是重要原因,与椎体骨骺发育障碍、习惯性姿势等有关。

(三)发病类型

原发性AIS在胸部多凸向右侧,顶椎多为T8、9,胸腰及腰部以左凸为多,复合曲度(双原发曲度)以胸椎右凸、腰椎左凸为多。

(四)病象

原发性脊柱侧弯症在儿童型以5~6岁最多,青少年型12~14岁最多。早期查体很少注意脊柱,特别是女性青少年,侧弯不重又无症状,更不易发现。在15~16岁生长期,侧弯发展亦快,畸形加重,身高不增加甚至变矮,胸背畸形严重。到18~20岁椎体发育停止,侧弯也基本停止发展,以后可有所增重,而代偿曲度已出现,且多已代偿。

(五)检查

轻度者站立时两肩不等高,脊柱棘突连线偏离背中线,腰两侧凹陷深浅不等,向前弯腰时两背不等高,但改变体位后,畸形尚可纠正。脊柱侧弯症早期躯干不对称界限(图23-5),超过此界限即为不正常。

图23-5 脊柱侧弯早期躯干不对称界限

A.肩腰髂嵴差;B.肋凸差;C.腰凸差

重度时,弯腰胸部侧弯出现剃刀背,前胸向凹侧膨出,且乳房高起,胸廓畸形重。腰部侧弯因胸部受累轻,外观畸形轻,站立时凹侧上肢与躯干离开,凸侧腰侧面凹陷三角消失,腰背部隆起。

严重脊柱侧弯症可有心率快,呼吸急促,甚至脊髓受压症状。

可矫正角:上胸段行枕颌带悬吊,胸腰段行单杠悬吊均可观察侧弯矫正情况,还可用如下方法。

1.垫脚法 在凹侧脚下垫起5cm,躯干为保持直立位而减少代偿角,上下代偿角减少的度数,即为原发曲度应矫正度数。

2.Vom Lackum法 立位和坐位上下两代偿曲线角的差数即为可矫正角。

3.Risser法 (正常立位侧弯角-正常卧位时侧弯角)×3=可矫正角。

4.Cobb法 病人腰椎代偿凸侧臀部垫高5.0~10cm拍坐姿正位X线片,再取仰卧,向胸椎代偿凸侧尽量弯曲拍片。还剩余未代偿完的度数,即原发曲度纠正后残留度数。

可矫正角与术前矫正训练程度有关。周秉文(1993)对上胸段者术前采用颅骨牵引;对胸腰段用胸、骨盆反向牵引,用布带固定两足悬吊的反向牵引,牵引2周后在反悬吊位拍X线片,作为矫正后残留度数;高位者也可先拍自然立位前后位片,再拍颌枕带悬吊位X线片,两者Cobb角差数+10°,作为预计矫正角。

发病的年龄小者,在到达骨发育停止的年限较长,因而预后差。女性右凸易有进展,胸椎侧弯较腰椎发展严重,肋脊角>20°者发展较严重。顶椎已有楔形变者,自行矫正机会少。

三、预防及治疗

(一)预防性查体

AIS的早期是非结构性的或称姿势性的,如能早期发现加以预防和积极治疗,是可以阻止其发展的。即使发现时已有脊柱结构性改变,早期治疗也远较晚期手术便利,效果也好。所以早期发现是防治AIS的关键。

(二)非手术疗法

1.体育疗法 适用于非结构性或姿势性侧弯,方法是均衡地锻炼躯干肌肉,肌电图见凸侧骶棘肌有电活动,说明深部背肌无力甚至麻痹。需在维持并增加脊柱活动的基础上,和凹侧肌肉失用性萎缩,可进行均衡背肌锻炼及胸式深呼吸以维持正常胸廓。根据侧弯和旋转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矫正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宜过劳。单杠悬吊锻炼有利于侧弯的伸展。

体育疗法不能完全纠正侧弯,甚至有60%会加重,应定期随访,加重时加用其他疗法。

2.经皮电刺激 使凸侧肌肉收缩,减少凸侧的肌无力状态,治原发单曲线者有84%停止进展或有改进,使原发双曲线者有86%停止进展或有改善。此法可代替支架,较便利,可一直维持到骨发育停止。

3.支架矫正 常用Milwaukee支架(图23-6),包括骨盆固定带及颈部的枕托及喉垫,前面1根、后面2根纵杆支撑连接,躯干凸侧加压迫带及垫。本法适于胸部20°~40°较轻的侧弯,能矫正Cobb角的30%~35%,可日夜穿戴,直到脊柱稳定。

婴幼儿用Kallabis压迫带矫正(图23-7)。

图23-6 Milwaukee支架

图23-7 Kallabis压迫带

单纯用支架不可能彻底矫正畸形,对轻者仅能防止发展或保持现状,并作为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法。

4.石膏型矫正法 用Risser石膏型,适用于代偿不全的结构性侧弯病人,只适于矫正1个原发侧弯,不适于矫正继发侧弯(图23-8)。

图23-8 Risser石膏型

石膏型包括颈、双肩、胸、骨盆、凹侧髋关节和大腿。在石膏型的前后中线相当于侧弯顶点水平略偏凸侧,包埋铁制活页各1个,活页顶端向凸侧。待石膏干后将石膏横形割断,在凸侧割去一楔形块,凹侧用螺栓撑开器撑开,每日撑开少许,1个月达极限再补贴石膏。

(三)手术疗法

当石膏支架等均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时,即需行手术治疗。自1940年Hibbs创用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侧弯以后,手术方法不断演进。1962年Harrington正式报道用新型器械治疗脊柱侧弯,手术疗效达到99%,假关节发生率不足1%。经过30年的使用,使这一手术成为常规方法,已在世界各地的脊柱外科中广泛应用。

1.手术适应证

(1)小儿脊柱侧弯>40°并进行性加重。

(2)成人侧弯有较重的疼痛、疲劳、出现下肢神经症状者。

(3)经牵引或石膏矫形,原发侧弯得到较好的矫正,但去除后效果难以巩固者。

(4)麻痹性侧弯,下肢功能尚好,侧弯脊柱不能支持,甚至影响坐位及扶拐者。

2.手术年龄 Harrington认为6岁以上即可施行手术。目前趋势是男性14岁、女性13岁时手术,同时可行脊柱融合术。对发展较快的儿童,早期只做撑开手术,不做融合术,每隔1~2年做小切口再撑开1次,直至成熟再行脊柱融合术。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弯手术可早期做。Hallock在复习脊柱结核进行融合术的椎体发育时观察到,在同一时期未融合的椎体生长34%,融合的椎体只生长21%,因此对发育期病人,融合应慎重,但侧弯较重、发展快,也可早期进行脊柱融合术,1个短而直的脊柱,要比1个长而扭曲的脊柱强得多。

3.手术方法 一般对<100°,比较柔软的脊柱侧弯,可用Harrington或Luque法,或联合Harring-Luque法,亦可用C-D方法。对于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由于植骨块易被瘤组织侵蚀而不易生长,需用比较牢固的固定,如Luque法。

麻痹性脊柱侧弯,由于躯干肌肉萎缩而无法维持躯干姿势,使用Harrington棍容易造成断棍或脱钩,故需用Luque或C-D手术方法。陆晓文(2001)用前路松解,后路器械矫正固定效果好。

病人腰前凸明显、腰骶角过大或腰肌麻痹明显,无法维持坐姿,可用Galveston法。脊柱旋转明显的腰段,或胸腰段脊柱侧弯,可用Dwyer或Zielke术进行旋转矫正融合。脊柱侧弯严重及先天性脊柱侧弯者,术前要做辅助手术:软组织松解、颅盆环牵引术。并存脊髓纵裂者,应在矫正前切除纵裂的骨嵴。有低位脊髓“栓系综合征”者,应先切断畸形增粗的终丝,然后再用矫正装置。近年来兴起的C-D技术,亦是一种坚强内固定,也有很好的矫正旋转作用。

4.脊柱侧弯的辅助手术

(1)颅盆环牵引术:Dewald和Ray首先报道颅盆环牵引,由于髂骨用斯氏针穿过可损伤内脏,我院对骨盆用4个锥形螺钉固定,减少了内脏损伤的可能。主要适用于后凸畸形、严重侧弯,内固定装置前辅助牵引,以防止脊髓损伤。颅盆牵引每日0.1~0.2cm,一直达到颅盆矫正度数,或出现神经症状。

颅盆牵引过程中出现的神经症状包括:斜视、伸舌偏歪、肠系膜动脉综合征、下肢麻痹等,一旦出现需立即放松牵引,给予脱水药,可逐渐恢复。近3年来,我院对脊柱侧弯在40°~60°的病人,应用了颅盆环牵引、脊柱软组织松解、植骨融合、石膏固定等一整套方法,治疗160例病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2)隆凸肋骨切除术:对刀背畸形单纯采用隆凸肋骨切除、横突及横突根部一并切除,可收到较好的疗效。而对于脊柱及横突旋转引起的肋骨隆凸则收效甚微。

(3)幼儿肋骨融合术:7~12岁儿童,可将隆凸肋骨4~5根,自中段劈为两半,将远段上半切开,提起与上一肋骨缝合,以限制脊柱凸侧生长,有利于凹侧生长,在椎体发育过程中自然得到矫正。

(4)脊髓骨嵴切除、脊髓终丝切断术:由于CT、MRI的应用,这两种畸形检出率增多,尤其是先天性脊柱侧弯易合并这种畸形。如果手术不先切除骨嵴或终丝,在安装内固定后,可造成病人瘫痪。骨嵴切除有一定的难度,术中需仔细操作。

5.脊柱侧弯矫正术 一般分脊柱融合和应用器械矫正两大类,还有后方径路及前方径路两大类。

(1)脊柱融合术:脊柱融合范围因人而异。先天性侧弯、少年进行性特发性侧弯病人,为减少躯干长度丧失,用小范围融合术,只融合原发侧弯的椎体;大范围融合,包括原发侧弯和上下各1~2个椎体。脊柱融合用经典Hibbs法,现已被MOC关节内融合替代。此手术将关节内软骨去除,加以植骨片,横突和椎板翻转骨板,填于横突间及椎板间,术后用石膏固定9~10个月。

(2)Harrington装置和融合术:Harrington器械手术方法是在侧弯脊柱的凹侧用支持棒,在凸侧用压缩棒,以达到脊柱矫形及稳定。Harrington上下支持钩都应置于两端中立位椎体上,上钩一般置于胸椎关节突,下钩置于下方脊柱椎板上。①放置Harrington钩:将准备置钩的胸椎上韧带及关节囊去除,用窄骨刀将上关节突的下部凿除,切骨线应外侧低内侧高,在椎板外侧缘形成台阶,可防止上钩内移进入椎管。显露上关节突的软骨面,先将钩的前端向前方抵于上关节突,然后将钩放平,再向上轻轻捶入。下钩多置于腰椎椎板上,将其椎间隙的黄韧带切除,用椎板咬骨钳向外侧咬平椎板,直至小关节突能容纳支撑钩宽度为止。然后将下钩置入,卡于椎板上。②Harrington支撑棒:先用外撑开器撑开,融合小关节,再更换Harrington棒,用支撑钳逐渐将脊柱撑开。在撑开过程中不断注意上、下钩部位的椎板有无发生骨折的趋势。支撑到一定程度时,应用“唤醒试验”或诱发电位机监测,观察脊髓有无受损。③压缩棒:一般安装于凸侧顶椎上下各3个椎体上,胸椎的压缩钩插入肋骨横突之间,下钩安置于腰椎椎板下,然后上好压缩棒,逐步上紧螺丝。压缩棒有矫正后凸畸形的作用,对脊柱侧后突尤为适应。④术毕行小关节、椎板融合,可利用肋骨、髂骨剪成细条状植骨。⑤并发症,主要是撑开过度,影响脊髓功能,一旦发生,应立即松开支撑棒;其次是脱钩、断棒、感染、假关节形成等。

(3)Luque手术:利用两根L形棒,用钢丝通过硬膜外腔捆绑,来达到固定脊柱、矫正畸形的目的。此手术的最大优点是固定牢靠,术后不用石膏背心固定。①手术显露:局麻内加1∶5 000 000的副肾素(200ml盐水中加1ml的副肾素注射液)在切口全长的皮内注射,中线切开皮肤、皮下达棘突骨膜,自动拉钩牵开皮肤、肌肉,把各个椎板上的残余软组织刮除干净,电凝止血。②显露硬膜外腔:用咬骨钳咬除部分棘突、棘上、棘间韧带,显露黄韧带。黄韧带中间有一纵行裂隙,以此为突破口,咬除部分黄韧带,用神经剥离器轻轻分离硬膜,然后依次开窗。上胸段椎管较窄,放入椎板咬骨钳时要特别小心。③关节融合:椎间隙显露完毕,显露所需固定的脊柱左右关节突,切除关节囊,用骨刀切除关节突关节的软骨面,内置骨松质植块。④Luque棒固定;将脊柱钢丝双股弯成C形,紧贴椎板穿入硬膜外腔,然后将双股钢丝交叉压挤固定于椎板上,接着做另一侧,放好一排钢丝后,可先捆绑一侧预弯好的Luque棒,再固定另一侧。Luque棒的短臂应放在长臂之上,同时用钢丝捆绑,以防短臂向前旋转压迫脊髓,又防止向后旋转顶到皮下。钢丝拧紧要适度、均匀,末端保留1.5cm长。⑤术后创口放负压引流管,去掉牵开器,逐层缝合。拆线后石膏固定3~6个月。⑥并发症:主要是脊髓损伤、硬脊膜撕破,后期钢丝断裂、Luque棒从皮肤穿出。

(4)Dwyer装置:是经前路纠正畸形和固定的一种器械。用不同大小的金属U形钉固定椎体,且每个椎体用螺丝钉固定,用1根钢缆束串连每个螺钉,起到矫正固定作用。此术适用于脊柱侧凸伴前凸者,10岁以下儿童忌用。①手术入路:经第10肋胸腹联合切口,显露矫正区脊柱后,切除椎间盘及软骨板,刚到骨松质即止,松动矫正区每1个椎体,但上端椎体下面椎间盘,和下端椎体上面椎间盘不切除。②Dwyer螺钉和垫圈:根据各椎体宽径,选择合适长度的螺钉和垫圈。在椎体侧方,上、下缘中点打孔,侧弯顶处椎体上的钉孔应靠后些,以利于矫正旋转和防止发生腰后凸畸形。将螺钉穿过垫圈拧入已打好的骨孔,防止穿入椎管和穿过对侧。③穿入压缩钢索进行加压矫正:取钢索1根,将纽扣固定到钢索一端,将钢索穿过第1个椎体螺钉头部的套孔,再依次穿过第2个螺钉,椎间隙内植入碎骨片,在螺钉下方用钢绳张力器牵拉,至椎间隙刚靠拢即止,勿用力过度以免拔出螺钉。依次穿入下一椎体上的螺钉,植骨牵拉加压。在最底部,钢绳穿过螺钉,植骨牵拉加压后,将另2个纽扣套入钢绳牵紧固定,剪除多余钢绳。④术毕放置胸腔引流管,缝合胸膜及胸腹壁。拆线后石膏背心固定3个月。

(5)Zielke装置:方法与Dwyer相同,不用钢绳而用牢固又可弯曲的金属杆,和无叶片的垫圈,减少了金属对植骨融合的影响,又设计了反旋转装置,对畸形、旋转的椎体有更强的矫正能力。本手术的另一优点是脊柱融合的节段比Harrington和Luque手术要短。近年来该手术有取代Dwyer手术的趋势。

(6)Cotrel-Dubouset(CD)装置:用多个钩子将2根滚花金属棍固定于两侧椎板上,并用2个横向牵引装置(Device for transverse traction,DTT)横向牵拉组成1个长方形的强有力的固定装置。其优点是只固定矫形范围,适用于腰骶段,可有效地矫正旋转畸形,固定十分坚固。之后有TSRH系统和CDHorizon系统,原理相同。

(7)椎弓根螺钉三维矫形术:采用美国AST公司的Trifix system椎弓根螺钉系统。全麻下充分显露脊柱侧弯区的椎板、小关节、横突,根据术前影像学测量数据,上中胸椎以小关节外缘纵轴与两侧横突上1/3连线交点为进钉点,下胸椎、腰椎以小关节外缘与横突中点连线;掌握相对垂直椎板(即冠状夹角<5°),外展夹角(矢状角)0°~15°的原则;然后在凹侧放入相应长度预备的矫形棒,由冠状面向矢状面外旋90°~95°,适当撑开或加压后锁定,同法将凸侧固定,并装上二根横向连接器。破坏椎板外层皮质及小关节,取自体骨(剃刀背切除肋骨及部分髂骨)行选择性融合,术中予唤醒试验监测。

任忠明等(2003)用上法治疗AIS 14例,按King分型:KingⅠ2例、KingⅡ4例、KingⅢ7例、KingⅣ1例,先天性脊柱侧弯1例,神经纤维瘤脊柱侧弯1例,Cobb's角57°(45°~80°),Moes法旋转度Ⅰ~Ⅳ,Risser骨成熟度Ⅳ~Ⅴ级。

术中出血600(400~1 200)ml,无脊髓损伤、血气胸、断钉、松棒、感染等并发症,Cobb's角术后14°,矫正率75.4%,术后2周出院,佩戴支具3~6个月,随访>6个月,全部病例达到骨性融合,身高增加平均3.7cm,未出现矫正丢失、“曲轴效应”现象。

(8)脊柱侧弯术式的研讨:脊柱侧弯是一种三维立体空间的复杂畸形,包括冠状面S形侧方弯曲,矢状面胸后凸、腰前凸的减少或消失,以及轴向面上的椎体旋转畸形。影响患者脊柱屈伸、侧弯、旋转。

Harrington装置 通过单一平面两侧支撑点的撑开或加压,矫正冠状面侧弯,由于应力集中,使脱钩、断棒率高,引起矫正率丢失,并可能影响脊柱矢状面排列,产生僵直的“平背综合征”,使病人在站立、行走时躯体前倾,影响其正常功能。

Lugue术通过多节段椎板下钢丝、棒固定,在应力相对分散下,纠正冠状面侧弯的同时,重建或保护矢状面弧度的二维矫形,但无纵向去旋转矫形力,并存在远期钢丝断裂,损伤脊髓神经的潜在危险。

Contrel、Dubouset(CD)装置达到脊柱侧弯在三维空间的矫正,开创了脊柱侧弯矫形的新领域。但上中胸椎单纯后柱固定钩局限,应力往往较集中,易致椎板崩裂,所置钩的侧方滑移,以及去旋转的力量较难传递到前中柱。使矫正程度不易掌握和控制。由于中上胸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学特点,及其相邻组织结构的重要性,限制了胸椎椎弓根螺钉的使用,加上脊柱侧弯独特的三维畸形,增加了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危险性。

作者通过后路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三维上的节段性固定,将棒预弯、去旋转以及节段性撑开、加压,使选择性固定点上的矫形力,较好地分散到脊柱三维上,更为安全有效地发挥了脊柱三维矫形功能,相应减少了术后矫正丢失,平衡失代偿的发生。

邹德威等(2002)用中华长城锥弓根三维矫形组225例,矫正率平均82%,无1例术后并发症,疗效明显高于传统术式,随访>5年,矫正丢失率<7%,Suk、Lee等(1995)用节段性胸椎椎根螺钉固定矫正AIS,认为它有更好的畸形去旋转力,且不占据椎管空间,明显提高了矫正率和安全性。

作者强调无论何种内置物,只能暂时起纠正固定作用,必须靠日后坚强骨融合,故注重对植骨床、植骨量的准备及融合范围的选定。

6.后路手术并发症的防治(陈伯华,1991) 脊柱侧弯经后路矫正的创伤小,安全,还被广泛用于骨折、结核、肿瘤病灶清除后的内固定。术后早期可并发呼吸循环衰竭、神经损伤、感染、脱钩,晚期可并发断棒、迟发性神经损伤、脱钩、钢丝离断、假关节形成等。

(1)心肺并发症:脊柱侧弯病人胸廓变形,心肺功能受损重,手术创伤、出血,可发生术中心跳骤停、术后肺栓塞、呼吸循环衰竭,个别发生DIC,病死率0.07%~6%。

防治:术前查心肺功能;术中重视麻醉管理,术者操作要熟练,控制出血;术后补血防感染。

(2)神经并发症:脊髓血运随侧弯曲度增加而减少,若侧弯矫正过度,脊髓伸直,脊髓血管痉挛,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血运障碍,久之可造成永久性损害。骨质的挤压、硬膜外血肿及硬脊膜损伤后脑脊液囊肿形成、脊柱裂等均为影响因素。延迟瘫可因矫正过度和术中血压下降。脊髓胸段血供较差,尤其T4~9

神经紧张症:较上述脊髓损伤为多、表现为感觉迟钝,可能因手术操作或矫正过度有关,椎板下器械最易发生,还表现多节段区域放射痛、麻刺及感觉过敏。持续几日至几周,多能恢复。

防治:①先天性侧弯脊髓畸形多应做CT等辨明;②严重侧弯者术前行牵引,悬吊牵引效果好,逐渐延长脊柱,使临界神经病变早期出现而易防治;③术中保护椎外血管网,补足血容量,术中发现异常应立即取出器械,一般<3h有恢复征象者,大多数完全恢复,>6h仍无恢复征象时,完全恢复的可能性很小,术中行脊髓监测,Stagnare催醒试验有明显的预防作用;④术后定期监测及时记录下肢末梢神经及马尾神经情况,尤以3d内为主,并发症出现后立即取出器械。

(3)断棒:Harrington、Luque棒均有发生,以前者为多。断面分析:断面背侧面为抗张力断裂,腹侧为压强力断裂,因而为疲劳断裂。多发生在应力集中,相对薄弱处,如Harrington棒断裂多在盘状螺纹基底部,发生率为0.01%~2%。成人比青少年多,双主凸病人断裂发生率相对较高。术前弯度越大,则断棒发生时间越早,原因多为反复强度的弹力变形所致。自体骨植骨融合较未植骨者,断棒率明显减少,但即使融合坚固,融合块亦可屈服于弹性变形,使力矩及持续弯曲力作用于撑开棒,至疲劳极限而断裂。

Luque技术亦有断棒以至双棒皆断者。自体骨融合、加前路骨融合、用骨库骨充分植骨等,均可减少断棒。将Luque棒由0.48cm增至0.6cm直径,使断棒率下降,但放置难度加大,易产生疲劳断裂。植骨融合至骨盆,增加骨盆的水平力,使更多的应力加在脊柱上,使棒易断。

防治:自体骨植骨融合效果明显,十分必要。要尽量缩短Harrington棒盘状螺纹段的长度。有后凸畸形者,附加多节段钢丝、套管、加压棒、多节段椎板截骨等。严重侧弯用长短双Harrington棒支撑、前路松解融合、Harri-Luque技术等。器械选用良好的合金材料,尽量减少力矩,加大圆角过渡弧度(交界处)。除非有后凸,否则不必弯棒,以免减少限载,易致断棒。植骨要充分,术后固定躯干3~12个月。

(4)脱钩:主要为上钩旋转滑脱,发生率在2%~7.5%,有的达17%,原因是操作熟练程度,术后无外固定,强力扭转躯干,但与侧弯类型无关。

引起脱钩的原因还有:植骨融合不牢固,假关节形成。上胸椎下关节突较为薄弱,前后水平承受力较小,又为屈伸应力集中处。若后凸畸形纠正过大,关节突受到强大的水平后拉力,可发生骨折而脱钩。Harrington设计器械及手术方法:上钩置于胸椎下关节突,卡住椎弓根,既不易脱钩,又可增加撑开力,下钩挂于椎板,椎板可承受686N的力。如果下钩未卡在椎弓根上或打入内、外板间,或挂于横突上,均易致骨折脱钩。上钩过紧,或未加固定钢丝也可造成脱钩。

试验证明:胸椎椎板上的平均牵伸力的破坏值为657N(儿童)或725N(成人),故纵向负荷不可超过300N。关节突及椎板的破坏力为450~1 350N,最终撑紧上钩后,用225~450N即可得到基本矫正,400~675N可有58%的矫正。有经验的医生感觉到撑开棒紧张达到临床紧张感时,撑开力为290N。可见只要安放位置正确,椎板、椎弓根是足以承受矫正力的,术中撑开1h后,由于软组织松弛,撑开器械纵向负荷可以下降,应用这一松弛现象,可以增加撑开力,以进一步矫正,还能防止脱钩。

脱钩的预防:上钩置于上、下关节面间,卡紧椎弓根。下钩置于椎板上,胸椎椎板呈蝶形,下关节突似蝶翼,将下关节突凿开0.2~0.5cm槽,即可看清上关节突关节面。从上、下关节突间进钩,将钩夹住并抵住椎弓根,一般是不会脱钩的。叉钩的应用增加了上钩的稳定性,减少脱钩,上钩固定钢丝可起固定作用。术中充分植骨,术后躯干固定,可减少假关节形成,避免强力扭转。严禁术后弯腰、低头等,均可减少脱钩。

(5)钢丝断裂:从力学分析,凸侧钢丝往往在两端断裂,凹侧钢丝多在中央断裂,发生率1%~10%。预防方法是钢丝要够粗,拧钢丝时用力均匀是主要的。钢丝绕另一钢丝转时易折,拧紧后先上提再拧,避免过紧而断裂。钢丝断裂或感染时,取钢丝较难,有人试验几个角度取钢丝,均有损伤脊髓的可能。

(6)假关节形成:任何内固定器械只是维持矫正,最后还靠脊柱融合。无论是Hibb还是Moe融合,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假关节形成,发生率在3%~17%,如果严重侧弯则在25%~30%。假关节形成常伴发断棒、脱钩、钢丝断裂。何为因果尚有争议,多数倾向于假关节形成导致器械失败。

一般认为侧弯加重、断棒、痛为诊断假关节形成的3个必要条件。X线片诊断准确率仅13%,断层摄影在理论上可达84%,实际上仅有40%。约22%假关节需第2次手术才能发现,骨扫描有人报道准确率90%~100%,但有人统计假阳性率为82%。因为术后早期所有病例可有正常的强度吸收期。

密集植骨、内支撑固定确实、术后石膏背心固定均可减少假关节形成,仅X线片示假关节而无其他征象,可不必治疗,多在3~12个月重新愈合。若丧失角度大或有症状,可再次手术植骨以获得坚固的融合。

(7)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发病率为1.2%~4.5%,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胃扩张而死亡,原因可能是过度矫正,脊柱伸直延长,使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变小,压迫十二指肠第3段,产生梗阻。有人不支持这种观点,因为在解剖上尚未见到此现象。瘫痪病人,内脏下垂也可降低角度致梗阻,术后出现持续性恶心呕吐即可疑诊。腹部X线平片可见胃、十二指肠比正常多几倍的胀气。钡餐透视倾斜检查,上端有尖如鸟嘴(cut off)的改变,6h后仍有残留钡剂。治疗为左侧卧或俯卧,禁食、胃肠减压、记出入量、注意电解质、pH值。症状持续时应去除矫正器械,如仍无效应考虑手术,术前牵引逐步矫正,使病人适应可减少发病。

(8)感染:发病率为1%~3%,金属架是体内异物易发生感染。手术剥离范围大,术野暴露时间长、渗血多,感染机会多,故需注意无菌操作,完善止血。术后创口引流48h,术前、中、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泌尿系感染可高达9%,故导尿管应及时去除或膀胱冲洗。

(9)术后躯干失平衡:AIS的主要问题是脊柱失衡,三维矫形也在于重建脊柱平衡和矢状面生理曲度,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矫正冠状面Cobb's角。躯干平衡的重建比矫正cobb's角更重要。

平衡包括:①整体平衡。即能独立行走,头部位于骨盆中心线上,视线水平;②区域平衡。即骨盆水平位,双肩等高,躯干位于骨盆中央;③局部平衡。即骨盆水平,上下代偿性侧弯的角度与主侧弯角度相当,脊柱到左右胸廓距离相等。

平衡程度的影像学指标: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冠状平面根据T1椎体中点距离骶骨中垂线的距离,正常范围在(1±2)cm;矢状面根据X线侧位片T1椎体中点与骶骨中垂线的距离。

李明等报道62例AIS病人,术前冠状面侧弯平均3.1cm,48%。病人术后X线片偏离中线平均1.2cm,改善显著。

Benli IT等采用Isola系统的悬臂梁椎体平移矫形术,发现术后躯干平衡矫形效果非常理想,建议重视椎板下钢丝、和平移矫形的运用。

三维矫形术后躯干失代偿的发生,可能主要与融合节段,尤其是下方融合节段选择不当有关。骨成熟度较低的青少年病人,术后发生躯干失平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