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内部商业秘密的流失途径

企业内部商业秘密的流失途径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内部职工泄露商业秘密的比例比较大,据美国一些企业调查,企业泄露商业秘密,30%是企业的在职员工,28%是离退休的员工。人才流动是企业内部泄露商业秘密的最广泛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某企业派人参观了生产全过程,对每一道工序都作了详细了解和拍照。此后不久,日本就停止从我国进口龙须草席,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与我竞争,逐步取得垄断地位,最终导致我国出口生产厂家全部倒闭。

企业内部职工泄露商业秘密的比例比较大,据美国一些企业调查,企业泄露商业秘密,30%是企业的在职员工,28%是离退休的员工。经过整理归纳,企业内部职工泄露商业秘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由于企业保密制度不完善,保密措施不得力,致使企业的商业秘密流失。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管理者对商业秘密的概念认识模糊,对其内容不甚了解,对其保护的制度措施不完善,因此在药品研究与开发中,对新药的资料、配方、实验数据;在企业生产工艺的改造中,对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的创新;在药品的销售过程中,对客户资源、销售渠道等内容保护力度不够,致使大量商业秘密在悄无声息中被他人盗取。

2.企业在人才流动中,被带走了商业秘密。人才流动是企业内部泄露商业秘密的最广泛的途径。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商业秘密侵权案,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人才流动(俗称跳槽)引起的。近年来,由职工跳槽引发的侵犯商业秘密案急剧增多。到2002年,此类案件已占到知识产权案件的15%,且呈逐年增多趋势。这些跳槽者大多是业务骨干,对企业内部情况了如指掌,如果没有基本的证据,一旦发生了商业秘密泄露事件,不仅难以立案,而且取证较难。

一些掌握企业商业秘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外单位兼职工作或从事第二职业,会造成泄露原企业的商业秘密。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离退休后,被其他企业和单位聘用后,利用自己在原单位掌握的技术从中牟取私利。

3.医药代表在药品销售活动中违背竞业避止义务,泄露、非法利用企业的商业秘密。一些医药营销人员在为本公司效力的同时,利用本公司的客户资源、销售渠道推销其他竞争公司的竞争产品;还有个别营销人员暗中建立自己的医药公司,利用公司的客户资源和工作关系,暗中为自己企业服务。

4.接待外来人员采访、参观、考察、实习中疏忽大意。采访、参观考察等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但同时这也是商业秘密失密的重要渠道。有的企业在接待外单位参观时缺乏警惕性或因急于谈判成功,过分热情接待对方,造成商业秘密被泄露。这样的实例很多,如曾有某国一位工程师,脚穿着粘性鞋子参观飞机制造厂,以获得金属锉屑用来进行化学分析。再如,我国生产的龙须草席,历史悠久,清朝时是皇帝享用的贡品。从1953年开始出口,外销日本、香港、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曾在莱比锡世界工艺品博览会上被誉为中国独有的工艺品,为国家赢得了大量外汇。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某企业派人参观了生产全过程,对每一道工序都作了详细了解和拍照。此后不久,日本就停止从我国进口龙须草席,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与我竞争,逐步取得垄断地位,最终导致我国出口生产厂家全部倒闭。

5.技术著述的公开发表和演讲。技术方面的著述和演讲属于自由信息,而且是自由信息的主要来源。很多专业人士愿意把他们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告诉技术同行,这是自然的,因为这意味着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和专业威望。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这些信息已经进入了公共领域,企业永远不能再对该商业秘密要求拥有所有权。如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这项科技成果先后在公开杂志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使这项技术的秘密性丧失殆尽。

6.广告及商贸展览。从一般意义上讲,广告与展览往往会产生两难现象。一方面为了促销,极力宣传企业开发的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这些广告又可能损害企业的商业秘密。通过广告或展览,对新开发的技术进行说明和描述,就属于向公众披露,从法律上讲,就等于剥夺或损害了企业获得商业秘密保护的权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