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极的心理活动

消极的心理活动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住院”对个体来说也是一种应激过程,它会很快地使病人把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体验和感觉,所以消极的心理活动时有发生。但是意志减弱的病人会觉得“住院”治疗就意味着病情较重,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盲目轻信别人的言语,并极易屈从环境的影响。有些病人住院后却有意无意的变得顺从被动、软弱无力、缺乏主见、优柔寡断、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表现出行为退化或称角色过度。

“住院”本身就意味着病人离开了他所熟悉的人、环境和某些事物,陌生感和剥夺感在所难免。由于“住院”对个体来说也是一种应激过程,它会很快地使病人把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体验和感觉,所以消极的心理活动时有发生。这些心理反应可能是轻微的、一过性的,经过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自身的心理调节,便可及时缓解;有时则可能持续较久,甚至会表现出以负性心理活动为主导的心境。从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特征来分析,有时可能某一方面的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然而,一般情况多以复合形式呈现。

(一)认知过程

由于感知觉的指向性、选择性、理解性和范围都受到情绪和性格特征的影响,所以病人对各种症状的感受性会增加,甚至可能出现主观感觉异常,进而影响其对疾病的认知。例如,病人在住院时对疼痛的感知会与平时不同。所以,护士在临床上要区分“痛感觉”和“痛情绪”,注意病人的“痛态度”。

(二)情绪情感过程

病人的情绪和情感活动较易被负性心理所控制,护士常常可以通过病人的表情动作及时掌握。依其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情绪不稳定 病人患病最初阶段的情绪常变得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病友和医务人员发生冲突。这通常是病人与自身疾病及环境变化不断地抗争,却又力不从心而激起的情绪发泄。而慢性病人则多有怨言,脾气较大,甚至易哭泣。他们往往把患病看作是在受惩罚,从而感到委屈。

2.焦虑 焦虑是住院病人较常遇到的心理问题,护士在评估病人的焦虑反应时,应考虑到诱发病人焦虑体验的刺激因素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其感受到的“威胁”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想象中的;个体的反应是能够适应的,还是应对无效;其反应程度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在对焦虑病人实施护理时,要考虑不同情况,因人施护。在轻度焦虑时,病人常处于对事物高度注意的状态,易培养某些兴趣及求知欲。此时他希望从医务人员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护士能够适当地给予指导,即可以帮助病人提高应对能力,缓解其焦虑反应,也提高了护士在病人心目中的威信;中度焦虑时,病人常感到不安,易紧张,注意力集中,人也十分机警。病人常想避免或逃避焦虑的来源,或责怪他人并尝试着自我安抚。也可能会使用很多防御技巧来减轻焦虑,例如否认、压抑等。这时的心理支持十分重要,护士在把握病人个性心理特征的同时,对病人面临的处境要表示理解,与病人一起分析那些可能被忽略了的客观存在的有利因素和自身条件,帮助病人排除困扰,协助他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重度焦虑时,病人自觉精神过度紧张而无法平静,感到不能控制自己,无助孤独,无安全感,并且也丧失必要的组织能力,无法将所做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面面俱到,看问题也不能做到客观全面。由于焦虑是与“失助感”有关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护士应该主动地接近病人,通过恰当地心理支持使病人体验到护士对他的关心和帮助。护士要帮助病人找出产生焦虑的原因,针对其焦虑目标耐心地与病人交谈,讲解医疗知识,客观地分析各种可利用的积极因素,指导病人用理智和成熟的思维方法分析自己的情感反应,也可以通过一些成功的实例鼓励病人建立自信心,使病人领悟到克服心理困扰时不应该逃避现实。同时,使他感到护士的业务能力和适时的帮助指导是值得信赖的,护士是他住院期间的良师益友。

3.抑郁 人得了重病,或病程过长,或预后不良,或丧失了劳动能力,或由于疾病导致了形象受损时,往往对现实和未来产生丧失感,情绪由低落变得沮丧,由失望变得异常悲观。对事业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甚至产生厌世之念。通常表现为愁眉不展,表情淡漠,言寡行独,兴趣索然,厌恶社交,抑郁苦闷,暗自垂泪,有时也可以表现出焦躁,放弃治疗,甚至有自杀行为。由于有的病人心理变化具有潜隐性,所以护士要细心观察。对于那些神经类型属于脆弱型、易感性强、胆怯而敏感的病人,在遭受重大挫折而对危机应对无效时;或不能及时地从外界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内心体验着无助和绝望时;或沉湎在无休止的剧烈病痛中时,极易引起大脑功能失调,导致精神错乱。自杀者多数都有心理冲突或心理异常,一般是由于主观上或客观上存在无法克服的动机冲突造成的。通常,有自杀企图的病人总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如频繁地交代后事,经常沉默不语;对周围的一切表示厌烦,甚至敌视;拒绝任何治疗等。尤其是在一个人与周围人群的处境差别较大时,他所体验到的“永久性丧失”常触发忧伤和绝望,也就最有可能出现自杀意念。做好抑郁病人的心理疏导是护理工作中的艰巨任务。抑郁病人缺乏动力,常出现明显的孤独行为,此时主动关心病人和询问病人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抑郁病人对自己的问题是有所了解的,只是缺乏自信心。护士应善于用鼓励的眼光去注视病人的眼睛,抓住任何好转迹象去用言语鼓励病人,精心护理。由于病人性格多内向敏感,所以要使他们从护士的言谈举止中得到可以信赖的印象,才能应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病人,纠正他们对疾病和治疗的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治疗的信心。严重的抑郁病人可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

(三)意志过程

在消极心理为主导心境时,病人的意志活动变化多表现为自觉控制与调节行为的能力减弱。有时,还表现出行为退化。

意志行为具有自觉性的人住院以后会充分认识到争取最佳治疗效果的社会意义,会主动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遵医合作,放弃原有的妨碍治疗效果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病愈后及时出院,协助医院做好随访等。但是意志减弱的病人会觉得“住院”治疗就意味着病情较重,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盲目轻信别人的言语,并极易屈从环境的影响。由于人们自幼就体会到患病后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的特殊照顾,所以“住院”时自然会期待着家属、同事、朋友的关怀和照顾,愿意成为人们关心和帮助的中心。有的病人自我中心加强,有时表现的特别自私,考虑问题时以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敏感多疑、任性放纵,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对护士不信任、挑剔;或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过分依赖,事事都靠别人去做。有些病人住院后却有意无意的变得顺从被动、软弱无力、缺乏主见、优柔寡断、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表现出行为退化或称角色过度。有时,为了唤起别人的注意而呻吟不止。由于意志品质受世界观、信念、理想的制约,并与人的认识、情感、修养等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如何把握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怎样通过护士良好的心理素养来帮助病人提高意志行为的自觉性,端正他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提高病人的心理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护理工作中的新课题。

(四)个性表现

心理健康和性格稳定的人通常都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但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人,患病前后的表现会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每一个人原有的个性特征不同,患病后对疾病的态度也不一样。而疾病也会影响病人原来的行为和反应模式,甚至出现一些本来没有的个性特征。洛赫林曾按病人的个性表现把对疾病的态度归纳为: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例如,精神衰弱型者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认为自己的处境极坏,总觉得大量不愉快的感觉不断向自己袭来,而且无法摆脱。对这样的病人,可利用病人的信任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支持。

疑病型者确认自己有病,主诉症状往往十分逼真,对于疾病很少会忽视或怀疑。对这样的病人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辅助药物治疗,以增强药理和心理的协同效应。

歇斯底里型者最大的特点是极为夸大和描述自己的病情,企图以此引起周围人对他的关心。他们很需要得到护士的百般照顾和安慰,迫切地希望人们帮助自己从不可忍耐的处境下摆脱出来和解救自己。护士应了解病人易受暗示,喜夸张,感情用事和“自我中心”等性格特征,做好家属和周围人的工作,协同配合做好心理治疗和护理。

漠不关心型者通常否认自己有病,对自己的健康毫不关心,甚至拒绝必要的体检和实施医疗。或轻描淡写地描述病情,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对自己的病轻易下结论。对此,护士要善于引导病人和亲属提高警惕,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