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身关节疼痛有风寒怎么治疗

全身关节疼痛有风寒怎么治疗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某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重则丧失劳动能力,以致生活不能自理,治疗特别困难。笔者所提从瘀论治6法,重在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非一证一方模式化法。 张某,男,42岁,2002年11月9日初诊。根据此病机特点,笔者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加用祛风除湿、补益气血的药物进行治疗,共达祛邪扶正之目的。患者因关节疼痛3年来诊。证属风寒阻络,气虚血瘀。

★ 从湿热瘀血阻痹论治

【病案】 张某,男,42岁,1990年8月18日初诊初诊。因外出冒雨后双膝关节红肿疼痛,伴发热10天,行走活动困难,食纳、睡眠不佳,入夜痛甚,两足踝膝关节微痛。初发时,发热恶风,T38.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2.0×109/L,中性粒细胞0.77,嗜酸性粒细胞0.03,淋巴细胞0.20;血沉80mm/1h,类风湿因子(±)。经某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肌内注射青霉素,口服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体温稍退,余症不见好转,来中医门诊治疗。症见四肢关节红肿触痛,局部灼热,膝关节尤重,咽赤,汗出少量,小便黄,大便秘,脉弦滑而数。治宜清热活血,疏风祛湿。方选白虎加桂枝汤和身痛逐瘀汤加减。

处方: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5g,地龙10g,知母10g,羌活15g,独活15g,石膏30g,桂枝10g,白芍10g,桑枝5g,忍冬藤20g,秦艽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10剂后,肢体关节肿痛明显好转,咽痛、恶风汗出症状消失,不发热,食纳欠佳,腹微胀,舌质红,舌苔薄,脉弦稍数。继用前方,加香附15g,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20g。

三诊:上方又服10剂后,二便调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各项检查,均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且能坚持工作。

【按语】 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痛风、历节范畴,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按其“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主要原因,及“不通则痛”、“通可去滞”的治疗原则,针对主证寒、热、肿、痛,屈伸行走活动不便等特点,临床采用从瘀论治之温经祛瘀法、清热祛瘀法、疏风祛瘀法、利湿祛瘀法、补气祛瘀法、补肾祛瘀法6法,取效较好。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重则丧失劳动能力,以致生活不能自理,治疗特别困难。笔者所提从瘀论治6法,重在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非一证一方模式化法。此外,在运用上述方法时,可适量对症加入一些驱风活血之虫类药,诸如全蝎、蜈蚣、地龙、水蛭、白花蛇、穿山甲(代)、僵蚕、蝉蜕,则疗效更佳。(李金甫,祝亚芳,赵红缨.风湿病从瘀论治6法.辽宁中医杂志,2002,3:155)

★ 从瘀血痰浊,阻痹经络论治

【病案】 张某,男,42岁,2002年11月9日初诊。左膝关节肿痛时发时止2年余,1个月前觉左膝关节酸痛肿大,痛有定处,尤以夜晚痛甚,关节屈伸不利,肌肤麻木不仁,气短纳差,舌质浅淡,有瘀斑,舌苔白,脉细涩。辨证为痹证日久,瘀血痰浊,阻痹经络,气血耗伤。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佐以补气养血。拟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0g,桃仁12g,红花12g,威灵仙30g,地龙10g,生地黄10g,乌梢蛇10g,海桐皮12g,桑寄生15g,黄芪15g,川芎6g,怀牛膝12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6剂后,左膝关节肿痛明显减轻,舌、脉同前。续服20剂,诸症消失。

【按语】 本病多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阻塞经络,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化瘀生痰,稽留不去所致。《素问·痹论》曰:“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关节皆赖肝肾精血濡养。邪客筋骨,筋损伤肝,骨损伤肾,肝肾损伤则筋骨失养,肌肉不充,而致关节拘急掣痛,屈伸不利,甚则导致肌萎、筋缩、骨损、关节畸形僵硬、行动艰难等功能严重障碍。又因为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必有外邪为之引动,风、寒、湿、热之邪的反复侵袭,深入经隧、骨骱,经脉不利而成瘀血,湿浊黏滞而成痰饮,痰瘀交阻则留著关节,瘀阻经络,形成骨节僵硬肿胀、畸形,日久难复。故曰本病以肝、脾、肾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机制,病变机制可归纳为虚、邪、瘀。根据此病机特点,笔者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加用祛风除湿、补益气血的药物进行治疗,共达祛邪扶正之目的。(肖旺东.血府逐瘀汤临床治验三则.湖南中医杂志,2007,4:67)

★ 从风寒阻络,气虚血瘀论治

【病案】 张某,女,36岁,1998年4门初诊。患者因关节疼痛3年来诊。自述3年前因感冒日久导致四肢关节疼痛,部位不定,时在足踝,时在肘腕,每遇气候变化而疼痛加重,舌质暗,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脉沉弦。证属风寒阻络,气虚血瘀。治当益气活血,温经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当归6g,赤芍6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桑枝30g,桂枝15g,细辛10g,全蝎10g,乌梢蛇15g,地龙15g,秦艽15g,薏苡仁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3剂后,疼痛减轻。效不更方,前方再服。

三诊:又服药10剂,诸症明显好转,惟遇气候变化,尚作疼痛。为固疗效,上方制成散剂继服。(王煜.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举隅.甘肃中医,2002,3: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