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科补液常见失误及其防范

外科补液常见失误及其防范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科医生对于休克往往要比脱水重视得多,殊不知大多数休克是由体液丢失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所致。外液减少即血浆和组织液的减少,前者表现为血压下降和休克发生,后者表现为皮肤充实度降低和皮肤弹性减弱。患儿就诊时常有无意识随地吐唾液的表现,故常误诊为精神障碍。在调节渗透压平衡问题上,应根据临床症状及血清钠检测结果,重在补钠并酌情补水。

一、不判断脱水的性质而盲目输液

外科医生对于休克往往要比脱水重视得多,殊不知大多数休克是由体液丢失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所致。由于丢失的体液中所含电解质多寡的不同,脱水有等渗、低渗和高渗之分,其中,等渗和低渗脱水最为多见。

如果休克是由于脱水所致,用大量而迅速的静脉输液以尽快补足血容量,是治疗休克的主要措施。即使没有休克,亦应尽快纠正脱水以改善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制定治疗措施时,外科医生应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化验检查判断脱水的性质,再以此选用适宜的液体输入。脱水的性质区别见表11-1。不判断脱水性质,盲目大量输液,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表11-1 脱水性质区别

从表11-1可以看出,外液量减少是三种脱水共有的特点,但在数量上又有所区别,低渗脱水的细胞外液量减少最多,等渗脱水次之,高渗脱水的外液量减少不多。外液减少即血浆和组织液的减少,前者表现为血压下降和休克发生,后者表现为皮肤充实度降低和皮肤弹性减弱。眼眶凹陷,婴儿前囟凹陷是组织液减少的表现。细胞内液量增加,是低渗脱水的特点,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因而神经症状明显,表现为淡漠、疲倦、嗜睡、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视物模糊、昏迷、抽搐等。内液量的减少,是高渗脱水的特点;也可引起脑细胞损害,产生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出现幻觉、谵妄、狂躁等,并有极度口渴。上述情况应先判断脱水性质再行补液。

二、重度低渗脱水与水中毒鉴别不清

两者症状与体征极为相似,临床易出现误诊。脱水与水中毒的鉴别见表11-2。

表11-2 脱水与水中毒的鉴别

从表11-2可以看出,两者均表现出神经及精神方面的症状,低渗性脱水表现已为人们所熟悉,而水中毒的临床表现却不容易引起重视,甚至容易误诊。水中毒的表现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水中毒起病急骤。水过多引起脑细胞肿胀致颅内压增高,可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痛、嗜睡、躁动、精神紊乱、定向力失常、谵妄、甚至昏迷。慢性水中毒的症状往往被原发疾病所掩盖,常有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嗜睡等。有时唾液、泪液增多。患儿就诊时常有无意识随地吐唾液的表现,故常误诊为精神障碍。诊断有困难时,应先测血清钠以此鉴别。

三、低渗脱水与水中毒在治疗原则上的失误

1.治疗原则上的失误 低渗脱与水中毒治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既是脱水,可酌情补液,重点是调节水盐平衡。水中毒则应限水、脱水、利尿、调节水盐平衡。二者在补钠问题上,可根据血钠测定值按公式计算:需补钠量(g)=[142(mmol)-血钠测得值(mmol)×体重(kg)×0.6]÷17(17mmol=1g钠盐)。在调节渗透压平衡问题上,应根据临床症状及血清钠检测结果,重在补钠并酌情补水。水中毒者应予脱水,20%甘露醇快速静滴。

2.选择液体种类上的失误 纠正低渗性脱水或水中毒时,往往需要用大量等张含钠液。在生理盐水中,Na和Cl的浓度都是154mmol/L,而正常血浆中Na和Cl的浓度分别为142mmol/L和104mmol/L。生理盐水中的Cl浓度比血浆多1/3。血浆中Cl浓度过高,有抑制的能力,可导致高氯性酸中毒,所以,生理盐水并不符合要求。临床上多主张使用平衡溶液(乳酸林格液)作为纠正脱水时使用的等渗含钠液,平衡液可使CO2CP上升,无须单独考虑用碱性溶液纠正酸中毒或用钾量多少问题,使输液方案尽量简化。只要休克、酸中毒、低钾血症得到纠正,酸碱平衡的紊乱也能自行纠正。

四、在缺钾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缺钾是临床外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由于在钾的摄入量不足时,肾钾的排出增多(每日约为40~60mmol/L),如患儿不能进食,或在输液时未予补充,缺钾即可发生。缺钾和补钾方面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1.误认为生化结果正常即表明不缺钾 一般认为<3.5mmol/L即为低血钾,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是因为血钾的浓度常常不能反映体内含钾的变化。比如①在饥饿状态或严重创伤和感染情况下,钾即被释出细胞外,使血钾增高;②在酸中毒时,细胞外液的H与细胞内液的K交换,使细胞外液的K浓度增高;③在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出H的作用加强,排K作用减弱,使血钾进一步增高;④休克、脱水、肾功能衰竭而出现少尿或无尿时,排K的主要途径即被阻断,钾无从排出。由此可见,在体内缺钾的情况下血钾却可以增高,甚至可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6mmol/L)。血钾浓度同全身含钾关系是:检测血钾低者表明全身缺钾,而全身表现缺钾,血钾检测不一定低,血钾高者,全身含钾量多半不高。但K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受血钾浓度的影响。其突出表现为肌无力、腱反射减弱、口苦、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心脏受累、心电图改变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上述表现可因人而异。

2.没有掌握好补钾的时机和方法 ①休克、无尿和严重酸中毒尚未纠正时血钾常常很高,故这时切忌补钾,相反,要严密注意有无危险的高钾血症。②休克及酸中毒得到矫正,并开始有尿后,血钾即迅速下降,此时即须补钾。③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时,在输完碱性溶液后,常须再输入K(约60mmol),以防血钾突然降低。④即使体内严重缺钾,每日钾的补充量最多也不能超过100mmol(相当于10%氯化钾60ml),否则可能引起危险的高钾血症。氯化钾一般用量是:小儿0.1~0.3g/kg。可按公式计算:氯化钾(g)=[5(mmol)-血钾测得值(mmol)]×体重(kg)×0.0149。⑤缺钾的量很难估计,故补钾时一般只补到血钾浓度恢复正常或到患儿已能由口进食为止。口服氯化钾,易引起呕吐或腹泻,反而使缺钾加重。⑥静脉输入钾盐时切忌过浓过速。浓度不应超过40mmo1/L,即氯化钾3g/L,速度不少于5h(即每小时不超过200ml)。

(王 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